提及廣西人,很多人都會想起是西部山區,還有那一份貧窮落後。其實,廣西人在中國曆史上以英勇頑強、能征善戰是出了名。廣西士兵在明朝時候就号稱“狼兵”,一直都是國家的精銳部隊,英勇的血性一直為人津津樂道。近代與民國史上,廣西人組成的軍隊創造了更多的戰争奇迹,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現在,就來看看廣西士兵在抗戰史上,留下令人津津樂道的輝煌戰績。那就是在1939年日軍“南甯攻略作戰”之中,廣西軍民在距離南甯東北約50公裡的重要關口昆侖關中大戰中,幾乎全部殲滅了日俄戰争中一炮成名的日本“鋼軍”—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并且也擊斃了第五師團21旅團的少将中村正雄。

這個中村正雄來頭很大,乃日本赫赫有名的名将。他1892年出生在日本的石川縣,早年就讀于日本著名的軍校預備中學——陸軍幼年學校。可以看到,中村正雄在小的時候,就把當職業軍人作為自己的夢想。
之後,中村正雄就讀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蔣介石算是校友,并且與1913年5月畢業,成為陸軍少尉。由于才華傑出,去日本陸軍大學深造。
要知道,日本陸軍大學是培養日本精英軍人的學校,目标就是培養進階軍官。中村正雄能進這所學校,代表是日本器重的軍事人才。之後,中村正雄在1920年11月從日本陸軍大學畢業。
當時的中村正雄還不到三十年,卻能早早從一流的軍事大學畢業,可以充分證明他能力傑出。中村正雄也不是隻待在島國的鄉巴佬,曾經擔任過法國、意大利使館的武館,也是見過世面喝過洋墨水。
而且,中村正雄一直都是很受日本軍部器重。他的軍事生涯可謂是一帆風順,如連續擔任步兵第18聯隊大隊長、第12師團的參謀長等職務。在1939年,中村正雄升為陸軍少将,擔任第五師團第21旅團長。
陸軍少将頭銜,換在今天中國相當于副部級幹部,也就是相當于中央部委局的副職,可謂是日本最高權力機構的人物。而且,第五師團乃是日軍的甲種一流師團,甲種師團全國也就是十幾個。而且,這個第五師團也是日俄戰争中打敗俄軍的鋼軍。中村正雄能率領這一支精悍部隊,可謂是日本軍部器重的進階人才。
而且,當時中村正雄才48歲,日本一直講究論資排輩,很少有五十歲就擔任師團級幹部。可以想象如果他不在昆侖關戰役中死去,可能還會一路高升,成為日本最頂尖的軍官,問鼎日本最高權力中心。
但所謂“魔高一丈,道更高一尺”。這個日本軍界冉冉新星的中村正雄,在昆侖關戰役中被廣西士兵擊斃,可充分證明廣西士兵更加威風。我們看看,廣西士兵憑什麼力量,在勢單力薄情況下,擊斃了日本黃金甲的鋼軍第五師團,幹掉了日本軍部大佬呢?
第一,桂南戰役的由來
我們先看看,讓中村正雄被斃死的昆侖關戰役的源來。在甲午戰争與日俄戰争中取勝的日本,憑借着島國的地盤,卻坐穩了東亞與遠東地區霸主的地位。日本在1937發動全面侵華戰争,目标就是想一統東亞,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在1939年,日本軍部看到,這是因為抗戰爆發之後,伴随着中國的東部與中部大片土地淪陷,重慶作為抗戰時候國民政府的陪都,隻能依賴西南邊的越南與緬甸一帶運輸物質。為了切斷中國西南兩大補給線,也就是滇越鐵路和滇緬鐵路的物質補給線,必需占領與越南相鄰的廣西。
當時,日本作戰部長富永恭次狂稱發動桂南戰役:“這是中國事變的最後一戰。”這句話就表明了日軍對發動桂南戰役的決心。這裡“中國事變”就是指侵華戰争,“最後一戰”就是表明通過這一場戰役,把侵華戰争結束。可以看到,當時日軍就是想借助桂南會戰,迅速占領廣西,然後切斷中國的運輸路線,把中國抗戰政府與軍民都憋死,達到迅速占領中國的目的。
于是,在1939年11月16日日軍率先攻占沿海的防城港地區,17日侵占欽州,24日占領南甯。在12月4日,日軍以主力精銳第五師團攻占了昆侖關。第五師團在抗戰時候也是日軍陸軍一流精銳部隊,參加過侵華戰争的平型關、太原、上海、台兒莊、廣州等戰役,并承擔“出頭鳥”一類的主攻任務。
昆侖關位于廣西南甯市東北50公裡的昆侖山和領兵山之間,也就是賓陽縣城内。相傳昆侖關建于秦漢時期,此關群山環繞、中通隘道、北高南低、地勢險要,乃是廣西南部通往桂林柳州中北部的咽喉之地,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也知道昆侖關戰役勝敗對于抗日的重要性。于是,蔣介石也下定了決心,調集二十多萬兵力主攻昆侖關,目的就是收複昆侖關,借此收複南甯。
當時,擔任主攻昆侖關,就是擔任第三十八集團軍第五軍軍長職務的杜聿明。第五軍乃率屬于蔣介石的中央軍,乃蔣介石花血本打造的,抗戰時候成立的第一個機械化部隊。在第五軍下轄第二00師(師長戴安瀾)、榮譽第一師(師長、副軍長鄭洞國)、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邱清泉)及軍直屬步兵補充團、辎重團。
雖然第五郡是中央軍,卻由于軍部設定在全州縣,再加上廣西招了很多新兵。這也使這一支軍隊的下級軍官與底層士兵大多是廣西人。可以說,這是廣西人組成的士兵與日軍的對戰,也是廣西軍民在國民黨進階軍官指揮下與日軍的對戰。
第二 廣西人憑借着團結與英勇,取得戰役勝利
我們在看看,昆侖關戰役也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役。當時,日軍為了守住昆侖關占地,在昆侖關關口與漫山遍野的山嶺,都修築了堅固的碉堡、戰壕、掩體等作為據點式的堡壘工事。在昆侖關戰役中初期參戰兵力為三萬多人,後期增加到了七萬多人。當時,守住昆侖關不僅是日本精銳部隊第五師,武器精良,再配上空軍和海軍艦隊的配合,可謂是作戰實力雄厚,氣焰嚣張。
當時的廣西人,就憑借着同仇敵忾的團結與英勇,戰勝了氣焰嚣張的日軍侵略者。為了援助中國軍隊抗日,在昆侖關的山間驿道和田間徑都是一群群當地群眾,無論男女老少,都是挑着大米、蔬菜、雞蛋、粽粑、甘蔗、茶水,到前線為愛國将士的夥食補給,親自去慰問愛國将士。
當時,也有中國共産黨黨員為骨幹組成的廣西抗日學生軍、南甯等地戰工團和廣西地方建設幹校戰地服務團的熱血青年等等,也紛紛親自奔赴昆侖關前沿陣地與日軍後方,宣傳發動廣大群衆一起抗日。同時,這些學生軍也組織各種慰勞隊或者運輸隊,配合國民黨正規部隊作戰。
可以說,當時昆侖關中國軍民抗日戰鬥熱情高漲。廣西群眾對中國軍隊抗日支援,可以從“火牛陣”例子可以看出。在當時,國軍第五軍與日寇交戰多日,犧牲了不少戰士,勝利希望遙遙無期。于是,杜聿明就想到了一個戰術,那就是“火牛陣”,需要一百多頭牛。
但是,對于農民來說,牛乃農田犁地的工作,也是一家人最大的财産。當時,中國軍隊高官也覺得實施這一個戰術需要老百姓割讓自己的資産,是非常困難。可是,沒想到,當地賓陽縣的農民聽到需要征集100多頭牛用來攻打日軍,紛紛表示主動表示願意捐牛,給予大力支援。
而且,當一個捐的牛走到半路偷跑回家,牛主人聽到了就與家人一起把牛抓回來,并且一起趕送到前線。最後,當地農民一共捐出180頭牛用來打日寇,看着群眾們的奉獻,軍長杜聿明也是感動不已。
為了不影響“火牛陣”戰術的實施,當時賓陽縣村長的鄉長組織鄉村青年等45人,冒着生命危險配合國軍第五軍的工兵。這一種配合工作是非常危險的,冒着敵軍炸彈被炸死的風險與機槍掃射被犧牲的風險。但這些被征集的青年都是毫無畏懼,勇敢與第五軍的将士一起并肩作戰。
根據戰後的不完全統計,當時僅昆侖關的賓陽地區為了支援抗日,先後有六萬餘名青壯勞動力與大批車輛投入支援活動,直接參軍參戰者300餘人。其中,犧牲寶貴的生命大約為200餘人。群眾為了支援抗戰,主動為官兵運輸彈藥無數次,運送傷員上萬人次,代購軍糧270萬斤、捐獻各種肉類2100餘斤、耕牛數百頭、生姜一萬餘斤、捐款2.5萬元、捐糧315斤,這些都展現了廣西的群眾與官兵共同承擔國難的偉大民族精神。
第三 軍民合心,擊斃了中村正雄
1939年12月18日拂曉,在杜聿明軍長的指揮下,國民黨第五軍向駐紮在昆侖關敵軍發起進攻,經過一番猛烈戰鬥、反複沖殺與短兵相接,終于在傍晚時候國軍占領了昆侖關。
當時,坐鎮南甯的日軍第二十二軍第五師團的團長今村津,聽到昆侖關失守的消息之後,立即派遣大量飛機增援,派中村正雄率領精銳部隊,妄想重新奪回昆侖關。
在12月20日上午10時,中村正雄率領第五師團支援昆侖關。當走到賓陽六塘的時候,遭遇到國軍新編二十二師一個團的阻擊,兩天都不能動彈,處在進退兩難之狀況。這時候,日軍出動多架飛機,轟炸國軍奪取的陣地昆侖關。同時,也空投物資給增援的日軍。但好在空投的物質,都被國軍與當地群眾截獲,這使得增援的日軍處在無糧無物資的尴尬狀況。
當時,日軍的少将中村正雄為了擺脫尴尬的境遇,率領700多人強行突圍,秘密包抄山路從七塘向八塘的方向探索前進,遭遇到國軍的襲擊。隻能在22日淩晨退到七塘北面的高地上,才暫時擺脫國軍的追擊。
中村正雄遭遇到第一次襲擊,就是12月23日上午11時,走到七塘西北面約2公裡,遇到國軍發射的一枚子彈擊傷,面部左頰上受傷。經過行軍醫做簡單手術之後,又繼續沿着鄉村小路前行。
在12月24日下午,中村正雄在山地草坪上觀察地形時候,原處的國軍榮譽第一師第三團團長鄭庭笈通過望遠鏡看到公路旁邊草坪上有一個日本軍官在講話,就指令機關槍炮都射向這裡。
鄭庭笈通過望遠鏡看到的日本軍官,就是中村正雄。由于鄭庭笈的槍炮射擊,使中村正雄率領的日軍受到襲擊。有的日軍中彈死亡,有的逃跑,中村正雄也在當場中彈負傷。當時,子彈從中村正雄的左胸貫穿到腹部,部分肝髒也露在地上,血頓時傾瀉而下。
當時,日軍的醫護人員送中村正雄到附近街道的房子(原為九塘國小,現在為九塘中學)裡做手術與搶救。由于房屋的微弱光亮引起了附近村民的注意力,一些村民也報告給國軍軍官鄭庭笈。鄭庭笈在遠處觀察,估計屋子裡是逃藏的日軍,又指令炮兵向前開炮。
于是,當炮彈落到屋頂的時候,弄得四周都是瓦片與灰塵,硝煙彌散,這也使軍醫的手術受到阻礙。由于手術延長時間比較長,以及傷口感染。最終,侵華頭子與沾滿中國人鮮血的劊子手——中村正雄在1939年12月25日淩晨5時18分停止了呼吸,結束了罪惡可恥的一生。
第四 結尾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正是廣西軍民的齊心合力,與國民黨軍官配合,團結一緻,共同打敗了日俄戰争中一戰成名的第五師團,擊斃了自稱“殺遍天下無敵手”的中村正雄。
如中村正雄12月23日晚上在最後一篇戰場的日記寫道:
“帝國皇軍第五師團第十二旅團之是以在日俄戰争獲得鋼軍稱号,那是因為我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昆侖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更強的軍隊。”
中村正雄贊許的英勇頑強軍隊,乃杜聿明率領的國軍第五軍,下層官兵都來自廣西。從作戰過程可以看到,正是廣西官兵與群眾的齊心合力,才創造了比俄軍更強大的戰鬥力,成為日軍害怕的虎狼之師。
中村正雄被斃掉之後,削弱了駐守在昆侖關其餘地方日軍的士氣。接下來,我軍第五郡一直保持旺盛的戰鬥熱情,在各地方群眾的支援下,經過十二天的戰鬥,在1939年最後一天終于把昆侖關收複了。
在這一場昆侖關戰役中,我軍一共殲斃敵4000餘人,造成了日軍除了中村正雄少将之外,整個二十一旅團 85%以上的軍官傷亡。為此,國軍第五軍也付出了傷亡一萬人的代價。
1942年,杜聿明軍長為昆侖關戰役陣亡的第五軍将士修建了墓園,撰寫了四百多字的碑文。當記者前來采訪的時候,杜聿明當時也說:
“這次抗戰的勝利,各位在戰場上都看到了,請如實宣傳,用不着格外誇大。但有一點是需要着重宣傳的,那就是要強調本軍是群眾的武力,群眾是本軍的父老。是以諸位要是記載這一次勝利,千萬要帶一筆,本軍的勝利,其實也是群眾的勝利。”
杜聿明軍長總結,這一場戰役是群眾的勝利,也是對廣西群眾為抗戰做出貢獻的高度贊許與肯定。
當時,杜聿明也在昆侖關烈士墓為日軍陣亡的少将中村正雄豎立了一塊墓碑,上面寫着:
“ 昆侖關戰役陣亡日本第五師團少将中村正雄之墓。”
這一塊墓碑也是日軍侵略中國和可恥下場的曆史見證。
中村正雄的墓碑
大概是中村正雄家屬為中國人的齊心合力團結的精神感染。在建國後,中村正雄的三名家屬千裡迢迢來到了廣西賓陽縣的昆侖關,祭拜了此墓,并且對中國人民善待日本戰犯的寬仁胸懷表示感激。
可以看到,廣西人的英勇,自然創造了昆侖關戰役勝利的輝煌,也使日本戰犯家屬深深愧疚。我們相信,廣西人的英勇精神,不僅創造廣西人能征善戰的傳奇,也必然會帶給廣西人更加美好的發展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