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類電子裝置還有電動汽車,對锂電池都有比較強烈的需求,但是大家可能沒有想到,就是這個普普通通的锂電池,國内卻一直都沒有掌握足夠的份額跟外企抗衡,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并不是锂電池的研發生産受到了阻礙,而是锂電池中,一類名叫鋁塑膜的材料被日韓企業所掌控,這類材料在全球有73%的份額被日本和南韓企業所壟斷。
今年1月份,國内的锂電池行業在7天之内,創造了230億的合作訂單,累計産能達到了85萬噸,然而如此大的規模,也造就了日本和南韓企業的高利潤。
原來日韓所掌控的鋁塑膜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所謂鋁塑膜,簡單來說就是包裹在锂電池内部電極的一層薄膜,相當于是個防護罩,可以有效保護電池,延伸電池使用的壽命。
大家不要小看了這層膜,在2020年,全球的電子科技類裝置中,有将近81%的産品都需要用到這類保護膜。
而日本的昭和電工、DNP這兩家企業,聯手南韓的栗村化學和LGC公司,掌控了全球73%鋁塑膜的市場佔有率。
諸如德國大衆、奧迪,以及日産、戴姆勒和現代等知名車企,都在采用日韓企業的鋁塑膜來包裝電池。
是以日韓企業的實力可見一斑。
而靠着大規模的市場佔有率,日韓企業掌控了全球鋁塑膜的定價權,從中牟取巨額的利潤。
尤其是中國市場,由于汽車和其他電子産品的銷售能力強,日韓企業就将中國市場視為聚寶盆,不僅掌控了絕大多數企業的供貨權,甚至還肆意定價。
從2019年開始,日韓企業似乎達成了一種默契,将鋁塑膜這類産品的定價,統一加價30%賣給中國企業。
而當時的中企因為對軟包電池的研發進度較慢,不得不長期依靠采購國外材料配件進行生産,這就給了日韓企業可乘之機。
據統計,曾經僅僅是浙江一個電池生産廠的鋁塑膜采購成本,就要比國外均價高出270萬元。
這樣不公平但是卻又無可奈何的局面困擾了中企多年,好在仍有不少企業決心沖破壟斷,走自主研發的道路,新綸新材便是其中之一。
2016年新綸新材就感覺到了鋁塑膜産品價格直線上漲的趨勢,于是同年已經遭受了虧損的新綸新材咬牙砸出5.5億,買下了日本一條鋁塑膜生産線。
當時新綸新材是國内唯一一個掌握全部鋁塑膜生産線、生産專利和生産技術的企業,一度被認為是國産鋁塑膜的救星。
當時孚能等不少電池大廠都把訂單給了新綸新材,為的就是打破日韓企業的壟斷,不過讓人失望的是,新綸新材買來了技術以後并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突破,反而還深陷财務造假的泥潭。
從2016年到2018年,新綸新材累計造假利潤1.8億,騙取了衆多投資者的資金和信任。
不過新綸新材很快就意識到了不能再繼續下去,于是不斷從技術和裝置上投入資金和人才,力求實作國産鋁塑膜的突破。
今年1月10日,新綸新材公開表示,公司的鋁塑膜産品一次性通過率高達90%,從客戶的訂單回報來看,不管是良品率還是成本效益,都是國内首屈一指的存在。
是以從這一角度來看,新綸新材的鋁塑膜産品已經具備國産替代的實力,未來如果能夠進一步提升品質和産能,打破日韓壟斷将不在話下。
當然不僅是新綸新材,2004年國内一個名叫紫江的塑膠公司,就專門成立了鋁塑膜研發小組,到了2014年,曆時10年實作了自主研發,目前已經有了部分市場規模。
從2010年以後,國内又陸續出現了明冠、華正等多個材料生産商,他們的技術實力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雖然跟日韓企業仍有差距,但是未來的實力不可估量。
關于鋁塑膜這一産品,大家認為未來能夠擊敗日韓企業,實作國産替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