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000萬就能造車?李想發3千字駁斥團車CEO,稱其重新整理創業者底線

1月17日消息,最近理想汽車創始人兼CEO李想在網上變得越來越活躍。他在1月16日下午看到了汽車商業評論對團車CEO聞偉的一篇采訪,然後“實在忍不住還是要大嘴一把”,一口氣寫下了大約3000字的駁斥内容。

5000萬就能造車?李想發3千字駁斥團車CEO,稱其重新整理創業者底線

李想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以汽車銷售為主業的團車在今年1月5日正式宣布進軍新能源造車領域,而該公司CEO聞偉在近期的采訪中透露,他們之是以選擇造車,“最大動力來自一個100多人的外來團隊,這個團隊可以承擔産品規劃、造型設計、工程開發、測試、底盤、三電、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系統化整合方案、生産支援、供應商管理幾乎所有造車流程,具有20多年造車經驗,在技術、樣車上都有沉澱。”

聞偉甚至表示這個外部造車團隊甚至能将新能源汽車的造車周期從36個月縮減到18-24個月。并且把一款車的量産成本縮減到5000萬美元左右。

要知道雷軍之前宣布造車,前期投入就是100億元,長遠規劃是100億美元。

前段時間李一男宣布推出新能源汽車品牌自遊家,并公布了5億美元的A輪融資,他預計造車成功至少要30億美元的融資。

聞偉的“外部團隊”的解決方案與這些行業大佬們的造車投入,有巨大的差距。5000萬美元能造出一款量産車來嗎?目前團車網的市值也才5559萬美元。

5000萬就能造車?李想發3千字駁斥團車CEO,稱其重新整理創業者底線

聞偉

至于團車造車的資金來源,聞偉還透露“各地方政府對造車項目的渴望也可以成為解決方案之一……我們第一款車失敗了也沒關系,3個月能再做一款。”

這話讓人想起了摩拜單車的創始人胡玮炜說過的那句:“失敗了就當做公益了。”

但一款汽車項目的失敗意味着背後巨額投入的損失。理想汽車也曾經砍掉SEV項目,李想對于一款車型研發失敗的痛楚應該是深有體會且刻骨銘心的。

是以他看完聞偉這段采訪後直接吐槽說:“那些指望找到超級救世主的創業者,那些指望能通過打開任督二脈無所能的創業者,最後找到的普遍都是騙子,或者大機率自己也是騙子。居然還有人可以毫無廉恥的把這種觀點對外公開講出來,真是重新整理了創業者的底線。創業的本質是:有節奏有耐心的長期成長。”

此後李想花了近2800字,詳細解釋了什麼是有節奏有耐心的長期成長。

李想提到任何一家創業公司必須要先完成從0-1的驗證,才能從1走向10。他說:

“我們造車三傻(注:蔚小理)是2021年完成了從0-1的驗證期,大家各自在自己細分市場吃到了3%左右的市場佔有率……中國過去的六七年,智能電動車的創業者很多,300多家剩下不到10家,三個網際網路的外行成為了新勢力裡銷量跑在前面的,而不是那些汽車行業的高管創業者,最核心的原因是李斌、何小鵬、李想作為連續創業者,對于節奏的把控和心力。這一輪失敗的最慘的創業者往往是跨國汽車企業的高管,他們大多上來就想做從10-100的階段,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沒有蘋果的命(人和資源),得了蘋果的病(胡亂招人和花錢)。”

據公開資料顯示,團車CEO聞偉并非是跨國汽車企業的高管出身,他是一位連續創業者。聞偉早年畢業于北方交通大學工業外貿專業,後來進入上海三菱電機公司從事管道銷售工作,從2000年開始他一連做過4次創業均失敗了,第五次創業是2009年他發現有人在社群裡集結,再去4S店砍價買車,于是他創辦了團車網。

5000萬就能造車?李想發3千字駁斥團車CEO,稱其重新整理創業者底線

2018年11月,團車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上市當天的市值是6.18億美元,如今三年多過去,其市值5559萬美元,縮水了91%。

是以團車在汽車行業其實隻有銷售經驗,并沒有造車經驗。聞偉也沒有透露與他合作的“外部團隊”究竟是什麼來頭。

未來團車能夠成功地量産一輛汽車,還有待市場驗證,希望聞偉不會成為李想口中說的那種騙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