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包拯最輝煌的生涯,不是斷案,而是監察禦史

從嘉祐三年(1058年)擔任監察禦史開始,一直到嘉祐五年(1060年)擔任三司使(注意這個官職)為止,包拯僅僅擔任了短短兩年的監察禦史,但其戰績卻顯赫無比。

在正史記錄裡,包拯監督百官期間,一共彈劾了61位中進階違紀的官員,并讓他們全部下崗。

當然,對于包拯而言,讓61位官員下崗的成績很一般。他一生當中最大的本事,是讓三位三司使下崗。

包拯最輝煌的生涯,不是斷案,而是監察禦史

在北宋的官職裡,三司使是全國最高财政長官,号稱"計相",是非常重要的官職。

既然是管理國家财政,三司使自然是油水極多的部門,在這裡上班的官員大都富得流油。

然而,在包拯生活的時代,擔任三司使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包拯當上禦史中丞後,就瞄上三司使了,把三位三司使趕下了台。一口氣彈劾了三位國家财政大臣,包拯此舉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包拯最輝煌的生涯,不是斷案,而是監察禦史

第一個被包拯轟下台的三司使,就是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

當時的張貴妃一直想提拔自己的家人,想讓張堯佐擔任宣徽使一職。後來,在包拯的強烈反對下,張貴妃的計劃破産。沒有得到宣徽使的官職,張貴妃不死心,她繼續采取"枕邊風"攻勢,最終為伯父撈了一個三司使的官職。

史料記載,得知張堯佐成為三司使後,包拯大怒,他上奏宋仁宗,強烈反對這個任命。包拯告訴皇帝,張堯佐這種外戚,就是一個沒用的繡花枕頭,讓這種人治理一個縣都夠嗆,怎麼能讓他管理國家的财政呢?

最後,宋仁宗終于同意了包拯的請求,罷黜了張堯佐三司使的官職,把他貶到地方去了。

包拯最輝煌的生涯,不是斷案,而是監察禦史

張堯佐,成了第一個被包拯谏免的三司使。第二個被包拯轟下台的三司使,叫作張方平。

史料記載,張方平擔任三司使期間,有一個商人因為經營不善,欠下了官府很多的錢财,張方平便命他變賣店鋪還債。

張方平的所作所為完全合乎律制,也沒有什麼弊端,但是,等商人開始變賣店鋪後,張方平就開始幹蠢事了。

他竟然偷偷摸摸地打擊其他競拍對手,用很低的價格購得商人的店鋪,利用職權假公濟私了。

得知這件事情後,包拯立刻參了張方平一本,于是皇帝罷免了張方平的官職,讓他下崗回家了。

包拯最輝煌的生涯,不是斷案,而是監察禦史

張方平,成了第二個被包拯罷免的三司使。

第三個被包拯轟下台的三司使,就是那位宋朝的才子,跟皇帝"搶女人"的宋祁。

宋祁才華有餘,但道德嚴重不足——生活腐敗奢靡,天天醉生夢死。他每頓飯要吃36道菜,還不許重樣;家裡有32個侍女侍奉他還嫌少,依舊在外面尋花問柳、拈花惹草。

總之一句話,宋祁就是一個"三無文人"∶無良、無品、無德。對于這麼一個人,包拯也無須對他客氣。

就這樣,剛剛當上三司使的宋祁,屁股還沒坐熱呢(僅僅幹了20多天),就被包拯彈劾下崗了。

至此,接連彈劾了三位三司使,并讓他們都下了崗,包拯從此留下了一個不畏權勢、執法嚴明的美名。

包拯最輝煌的生涯,不是斷案,而是監察禦史

然而,若細細品味,這三人也并非。

史料記載,包拯彈劾張堯佐的原因,就兩個字∶外戚。其實,若抛開這層關系,張堯佐可是一位治國的能臣。他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獲得三司使這個官職。

在沒有成為三司使之前,張堯佐曾在犀浦縣當縣令。由于犀浦縣地少人多,鄉民因為田地歸屬問題,天天吵吵鬧鬧,甚至發生了大規模的械鬥,換了幾任縣令也沒有解決這個難題。

張堯佐上任後,立刻進行了詳細的調研,重新劃分了田地的邊界,徹底解決了這個難題。單此一項,張堯佐便足以步入能臣行列。

劃分好田地後,張堯佐還設立鄉規、教化百姓,耐心告訴犀浦縣鄉民∶"鄉裡鄉親,應該互相體諒,互相扶持,這才是正道。為了點兒雞毛蒜皮的破事就打架,何必呢?大家為什麼不好好說話,非要傷了彼此的和氣呢?"

最終,在張堯佐的苦口勸導下,犀浦縣的百姓養成了一種互相體諒、互相扶持的敦厚之風。

對比那些沒有德行、隻會空喊口号的官員,或者是那些有德行、卻根本不會處理事情的官員,張堯佐要強得多,也完全可以勝任三司使的官職,成為一個治國的能臣。

包拯最輝煌的生涯,不是斷案,而是監察禦史

然而,就因為"外戚"關系,包拯就對他死咬不放,最終把他谏免了。再看張方平。

雖然張方平貪财好欲、不顧法紀、利用職權、監守自盜,被包拯彈劾下崗,受到懲罰也是早晚的事情。

但是,曆史上的張方平也是一個治國的能臣,有一個人就曾評價張方平有三國時期孔融的德行,諸葛亮的智慧。

一般人給張方平這樣的評價,我們完全可以不屑一顧。但是,這個人的評價,我們卻無法忽視。

因為這個人,就是一生都講真話、講實話的———蘇轼。

假設蘇轼的評價是對的,那麼對于包拯而言,這樣處理張方平是不是太苛刻了點?畢竟,誰年輕的時候沒有犯過錯呢?若包拯給張方平一個機會,讓他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會不會更好呢?

最後說宋祁。

如果說,包拯彈劾前兩位三司使,一個是防患于未然,另一個是捍衛法律,都有情可原,那麼,包拯彈劾宋祁的理由是什麼呢?就是因為他道德敗壞、生活奢靡?

問題是,按照當時來講,道德作風的問題還沒有嚴重到法律層面,宋祁沒有觸犯法律就被彈劾下崗了,這讓他情何以堪?

包拯最輝煌的生涯,不是斷案,而是監察禦史

要知道,這種彈劾理由,無疑是用是否吃喝嫖賭來辨識一個人的好壞。然而曆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一個人有沒有本事、是不是好人,跟他的财富、地位并不完全成正比。外表衣冠楚楚的主,也可能一肚子男盜女娼;表面纨绔成性的富幾代,也可以是憂國憂民的好人。

退一萬步說,如果以道德标準作為标尺來衡量官員的話,就不會出現管仲、寇準、張居正這樣的名相了。

雖然包拯彈劾了三任三司使,但他毫無愧疚之情,畢竟,他認為——"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在包拯的眼中,一個清廉的好官,是人民的表率,是能為國家收攬民心的;一個貪官,則是人民的敵人,是一定要被幹掉的。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包拯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反貪倡廉"的為官準則,這個太厲害了,難怪民間稱包拯為"中國古代第一清官"。對于這個稱号,包拯實至名歸,也當之無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