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包拯最辉煌的生涯,不是断案,而是监察御史

从嘉祐三年(1058年)担任监察御史开始,一直到嘉祐五年(1060年)担任三司使(注意这个官职)为止,包拯仅仅担任了短短两年的监察御史,但其战绩却显赫无比。

在正史记录里,包拯监督百官期间,一共弹劾了61位中高级违纪的官员,并让他们全部下岗。

当然,对于包拯而言,让61位官员下岗的成绩很一般。他一生当中最大的本事,是让三位三司使下岗。

包拯最辉煌的生涯,不是断案,而是监察御史

在北宋的官职里,三司使是全国最高财政长官,号称"计相",是非常重要的官职。

既然是管理国家财政,三司使自然是油水极多的部门,在这里上班的官员大都富得流油。

然而,在包拯生活的时代,担任三司使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包拯当上御史中丞后,就瞄上三司使了,把三位三司使赶下了台。一口气弹劾了三位国家财政大臣,包拯此举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包拯最辉煌的生涯,不是断案,而是监察御史

第一个被包拯轰下台的三司使,就是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

当时的张贵妃一直想提拔自己的家人,想让张尧佐担任宣徽使一职。后来,在包拯的强烈反对下,张贵妃的计划破产。没有得到宣徽使的官职,张贵妃不死心,她继续采取"枕边风"攻势,最终为伯父捞了一个三司使的官职。

史料记载,得知张尧佐成为三司使后,包拯大怒,他上奏宋仁宗,强烈反对这个任命。包拯告诉皇帝,张尧佐这种外戚,就是一个没用的绣花枕头,让这种人治理一个县都够呛,怎么能让他管理国家的财政呢?

最后,宋仁宗终于同意了包拯的请求,罢黜了张尧佐三司使的官职,把他贬到地方去了。

包拯最辉煌的生涯,不是断案,而是监察御史

张尧佐,成了第一个被包拯谏免的三司使。第二个被包拯轰下台的三司使,叫作张方平。

史料记载,张方平担任三司使期间,有一个商人因为经营不善,欠下了官府很多的钱财,张方平便命他变卖店铺还债。

张方平的所作所为完全合乎律制,也没有什么弊端,但是,等商人开始变卖店铺后,张方平就开始干蠢事了。

他竟然偷偷摸摸地打击其他竞拍对手,用很低的价格购得商人的店铺,利用职权假公济私了。

得知这件事情后,包拯立刻参了张方平一本,于是皇帝罢免了张方平的官职,让他下岗回家了。

包拯最辉煌的生涯,不是断案,而是监察御史

张方平,成了第二个被包拯罢免的三司使。

第三个被包拯轰下台的三司使,就是那位宋朝的才子,跟皇帝"抢女人"的宋祁。

宋祁才华有余,但道德严重不足——生活腐败奢靡,天天醉生梦死。他每顿饭要吃36道菜,还不许重样;家里有32个侍女侍奉他还嫌少,依旧在外面寻花问柳、拈花惹草。

总之一句话,宋祁就是一个"三无文人"∶无良、无品、无德。对于这么一个人,包拯也无须对他客气。

就这样,刚刚当上三司使的宋祁,屁股还没坐热呢(仅仅干了20多天),就被包拯弹劾下岗了。

至此,接连弹劾了三位三司使,并让他们都下了岗,包拯从此留下了一个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美名。

包拯最辉煌的生涯,不是断案,而是监察御史

然而,若细细品味,这三人也并非。

史料记载,包拯弹劾张尧佐的原因,就两个字∶外戚。其实,若抛开这层关系,张尧佐可是一位治国的能臣。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三司使这个官职。

在没有成为三司使之前,张尧佐曾在犀浦县当县令。由于犀浦县地少人多,乡民因为田地归属问题,天天吵吵闹闹,甚至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换了几任县令也没有解决这个难题。

张尧佐上任后,立刻进行了详细的调研,重新划分了田地的边界,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单此一项,张尧佐便足以步入能臣行列。

划分好田地后,张尧佐还设立乡规、教化百姓,耐心告诉犀浦县乡民∶"乡里乡亲,应该互相体谅,互相扶持,这才是正道。为了点儿鸡毛蒜皮的破事就打架,何必呢?大家为什么不好好说话,非要伤了彼此的和气呢?"

最终,在张尧佐的苦口劝导下,犀浦县的百姓养成了一种互相体谅、互相扶持的敦厚之风。

对比那些没有德行、只会空喊口号的官员,或者是那些有德行、却根本不会处理事情的官员,张尧佐要强得多,也完全可以胜任三司使的官职,成为一个治国的能臣。

包拯最辉煌的生涯,不是断案,而是监察御史

然而,就因为"外戚"关系,包拯就对他死咬不放,最终把他谏免了。再看张方平。

虽然张方平贪财好欲、不顾法纪、利用职权、监守自盗,被包拯弹劾下岗,受到惩罚也是早晚的事情。

但是,历史上的张方平也是一个治国的能臣,有一个人就曾评价张方平有三国时期孔融的德行,诸葛亮的智慧。

一般人给张方平这样的评价,我们完全可以不屑一顾。但是,这个人的评价,我们却无法忽视。

因为这个人,就是一生都讲真话、讲实话的———苏轼。

假设苏轼的评价是对的,那么对于包拯而言,这样处理张方平是不是太苛刻了点?毕竟,谁年轻的时候没有犯过错呢?若包拯给张方平一个机会,让他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会不会更好呢?

最后说宋祁。

如果说,包拯弹劾前两位三司使,一个是防患于未然,另一个是捍卫法律,都有情可原,那么,包拯弹劾宋祁的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因为他道德败坏、生活奢靡?

问题是,按照当时来讲,道德作风的问题还没有严重到法律层面,宋祁没有触犯法律就被弹劾下岗了,这让他情何以堪?

包拯最辉煌的生涯,不是断案,而是监察御史

要知道,这种弹劾理由,无疑是用是否吃喝嫖赌来辨别一个人的好坏。然而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一个人有没有本事、是不是好人,跟他的财富、地位并不完全成正比。外表衣冠楚楚的主,也可能一肚子男盗女娼;表面纨绔成性的富几代,也可以是忧国忧民的好人。

退一万步说,如果以道德标准作为标尺来衡量官员的话,就不会出现管仲、寇准、张居正这样的名相了。

虽然包拯弹劾了三任三司使,但他毫无愧疚之情,毕竟,他认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在包拯的眼中,一个清廉的好官,是人民的表率,是能为国家收揽民心的;一个贪官,则是人民的敌人,是一定要被干掉的。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包拯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贪倡廉"的为官准则,这个太厉害了,难怪民间称包拯为"中国古代第一清官"。对于这个称号,包拯实至名归,也当之无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