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風/文
現在人們說起民國國旗,印象中的都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以至十幾年前,我在北大紅樓(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第一次看到作為遊行物品展出的五色旗(仿品),覺得很是新奇。那時不會想到,自己後來竟有機會經常見五色旗,當然,見的不是真旗子,而是銅元上的花紋。

圖:北大紅樓中的展品(網圖)
這種銅元名為“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币”,顧名思義,與民國建立息息相關。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代行中央政府職權;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華民國統一南北。
共和既已取代帝制,不可能繼續使用刻有龍紋、年号的銅元、銀元等舊币,加上此前清朝各地濫鑄銅元,劣币橫行、物價高漲,使得臨時政府必須發行新币,開國紀念币即其中之一。
圖:兩枚不同省份的光緒元寶(啟風藏)
1912年3月,孫中山按照财政部建議,釋出臨時大總統令,确定新銅元以“紀念币”為名,通用圖案為“五谷模型”,表示“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農務本之規”。在這裡,臨時政府沒有對銅元另一面圖案做出規定,可能是因為先行成立的湖北軍政府已向南京送出了新币的初始設計,并得到核準。
這個設計的定型就是所謂“雙旗币”,一面刻有面值、嘉禾,另一面是交叉在一起的“十八星旗”和“五色旗”。各省鑄造時,在有無英文、嘉禾樣式、雙旗尺寸等細節上多有不同。
圖:兩枚不同省份的開國紀念币(啟風藏)
十八星旗又稱“鐵血十八星旗”,旗上的18顆星代表漢人聚居的内地18個行省,具有強烈的“排滿”氣息。共進會發動武昌起義,以及建立軍政府,使用的都是十八星旗。五色旗以紅、黃、藍、白、黑分别代表漢、滿、蒙、回、藏,意為“五族共和”。江浙地區的革命黨人多用五色旗。
這兩面旗幟并沒有出現在所有的新鑄銅元上,比如四川鑄造的銅元上,一面寫着“四川銅币”,另一面是十八星圍着一個篆書“漢”字;湖南鑄造的銅元上,一面寫着“湖南銅元”,另一面是十八星。
圖:四川鑄造的銅元(啟風藏)
圖:湖南鑄造的銅元(啟風藏)
我猜想,孫中山大概不會喜歡這些開國紀念币,因為他心心念念的是青天白日旗。看過黃飛鴻系列電影《男兒當自強》的朋友可能記得,這面旗幟由烈士陸皓東親手設計,孫中山見之淚流不止。真實曆史亦是如此,孫中山自陸皓東犧牲後,一直堅持在其上司的起義中使用青天白日旗。1911年12月,孫中山回國時,五色旗已被廣泛使用,成為事實上的國旗,他對此公開表示異議。
圖:《男兒當自強》中的青天白日旗
孫中山在給各省代表會議(代行臨時參議院職權)的回複中,指出“一、清國舊例,海軍以五色旗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滿清之國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體。二、其用意為五大民族,然其配置設定代色,取義不确,如以黃代滿之類。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階級。”
在孫中山看來,合格的國旗應滿足三個條件,“一旗之曆史,二旗之取義,三旗之美觀也”,青天白日旗被“漢族共和黨人用之南方起義者十餘年”,其“取象宏美,中國為遠東大國。日出東方,為恒星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著于赤幟,亦為三色”。總之,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配上紅色旗幟,成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後,有着十八星旗和五色旗都不可及的優勢。
圖:由于湖北軍政府曾是事實上的中央政府,是以其所使用的十八星旗一度被視為國旗
在國旗問題上,孫中山直至讓位袁世凱,也沒有松口。1912年4月,臨時參議院北上後,才最終議定以五色旗為國旗,十八星旗為陸軍軍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軍旗。需要說明的是,為了削弱十八星旗的“排滿”意味,維護民族平等和領土完整,臨時參議院決議另加1星,使之成為十九星旗。
于是,開國紀念币上的兩面旗幟,至此被明确為國旗和陸軍旗——沒有海軍旗的事。各省持續鑄造這種銅元很多年,從當十、當二十,到當五十、當百,乃至當二百,走上了和晚清濫鑄銅元一樣的老路。大約1919年之後,社會各界紛紛要求北洋政府停鑄銅元。
圖:依次為四川當百銅元、四川當五十銅元、湖南當十銅元(啟風藏)
币制的全面整頓要到1933年,也就是國民政府“廢兩改元”才真正實作。這時,開國紀念币和五色旗、十八星旗已一同走入曆史,象征革命精神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也終于正位為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