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近山在北韓沒打好,被彭總一頓狠批,在南京的劉帥也受責怪

說起王近山中将,那可是赫赫有名的猛将,早在抗日戰争時期,一舉殲滅了日軍的“戰地觀戰團”,打死了侵華日軍大批軍官,有力粉碎了日軍對太嶽抗日根據地的“掃蕩。”

王近山在北韓沒打好,被彭總一頓狠批,在南京的劉帥也受責怪

解放戰争時期,王近山所部歸屬二野指揮,二野的司令員是劉伯承,政委是鄧小平,兩位首長都十分喜歡年輕,敢打敢拼的小将。在襄樊之戰中,王近山采用“撇山攻城,猛虎掏心”的戰術,不僅快速攻破了襄陽這座堅固的城池,而且還活捉了國民黨中将康澤等人,有力配合了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作戰。

時間來到抗美援朝戰争時期,王近山參加了第五次戰役,由于此前四次戰役志願軍取得了較大的戰果,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和其他進階指揮官判斷,認為這是一個擴大戰果的好機會,應該乘勝追擊,取得更大的戰果。

王近山在北韓沒打好,被彭總一頓狠批,在南京的劉帥也受責怪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于1951年4月22日正式打響,此戰役打響前,志願軍有了新戰力的補充,從國内增援過來的第三兵團已經到位,在副司令員王近山的帶領下,奔赴北韓戰場,支援彭德懷作戰。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兵團在解放戰争時期屬于二野的部隊,司令員是陳赓大将。第三兵團戰鬥力很強,基層士兵們有着豐富的作戰經驗,是以,這支軍隊在當時的志願軍中,算得上是一支精兵了。

平心而論,第五次戰役打得并不好,連彭德懷本人都承認這是他自己軍事生涯的幾次失利之一。盡管王近山帶來的第三兵團加強了志願軍的整體實力,可第五次戰役卻沒有發揮出良好的效果,反而使第三兵團損失慘重。

王近山在北韓沒打好,被彭總一頓狠批,在南京的劉帥也受責怪

在抗美援朝戰争中,我軍面臨最大的問題并非兵源不足,也不是制空權,制海權的問題,而是後勤保障力度嚴重不足。第五次雖然進攻規模很大,但收獲甚微,敵人跑得很快,志願軍機械化程度不夠,無法追上敵人對其進行聚殲。

很快,敵人就發現志願軍的後勤出現了大問題,他們在志願軍最虛弱的時候,瘋狂反撲,因得不到補給,志願軍在最高指揮部的指令下,全面後撤,收縮戰線,避免補給無法到位,儲存有生力量。

可敵人反撲速度很快,他們追上了志願軍,第三兵團180師被包圍,在外無援軍,内無補給的情況下,180師幾乎全軍覆沒,兩萬餘人不是被俘就是犧牲,這是志願軍永遠的痛。

180師的覆沒,主要原因還是指揮的問題,王近山本人重進攻,輕防守,戰術部署不周密,沒有很好地傳達指令,導緻180師錯失了最佳撤退時機,陷入被敵人重重包圍的絕境。作為第三兵團的主要負責人,王近山對180師的覆沒有一定的責任。

第五次戰役沒有打好,彭德懷在大會上嚴厲批評了王近山,直接點名了180師的上級60軍軍長韋傑,王近山也被狠狠地批了一頓。在大會上,彭德懷不僅嚴厲批評王近山,在怒火中将劉伯承也扯進來了,對着王近山說道:“你不是劉伯承帶出來的兵嗎?他很講戰術的,怎麼你就不講戰術,打了敗仗了?”

王近山在北韓沒打好,被彭總一頓狠批,在南京的劉帥也受責怪

彭德懷向來都是暴脾氣,直性格,在指揮作戰的時候,部下發揮不好的時候經常說一些粗話,剛開始許多人不習慣,在了解到彭德懷的脾氣後,大多數人都習慣了。北韓戰争第一次戰役,梁興初沒有發揮好,因為懼怕美國的黑人導緻錯失了殲滅敵人的戰機,差點被彭老總“揮淚斬馬谡”了。

在彭德懷的鞭策下,第二次戰役梁興初一雪前恥,打得非常勇敢,梁興初所在的38軍也被評為“萬歲軍”,受到彭德懷和中央的表彰。通過此事來看,彭德懷對屬下嚴格完全是出自一片公心,并非出于某種目的,故意打壓某些下屬。

第五次戰役打得不好,王近山作為進階指揮官,他受彭德懷責罵也是在情理之中,畢竟造成這麼大的損失,愛兵如子的彭德懷為180師的遭遇心痛不已。可彭德懷在責罵王近山的時候,将在國内的劉伯承也帶上了,在怒火之下,将火氣撒在了劉伯承身上,這的确有些不應該。

王近山在北韓沒打好,被彭總一頓狠批,在南京的劉帥也受責怪

王近山也很懊惱,自己被罵沒關系,畢竟是自己指揮失誤,把自己的老上級劉伯承連累了,這實屬不該,為此心裡也不是很痛快,憋着一股氣,想要在下一次戰役時發洩出來,痛擊敵軍。

彭老總的話很快傳到了國内,當時已經在南京擔任軍事學院院長的劉伯承得知此事後,不僅沒有生氣,而且還認為王近山在戰場上指揮失誤,自己的确應該負責。劉伯承如此謙遜的态度,也讓許多人沒有想到。

王近山在北韓沒打好,被彭總一頓狠批,在南京的劉帥也受責怪

彭德懷在憤怒之下說出的話 ,應該是氣話,劉伯承與第五次戰役的勝負沒有直接關系,他并非戰場上的指揮員。第五次戰役的180師的覆沒,彭德懷作為最高統帥,責任最大,其次是第三兵團指揮官王近山,60軍軍長韋傑,以及180師的進階将領,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