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讀·開卷有益
喂,喂,喂……噗,噗,噗……嘣,嘣……後面的同學,聽得見嗎?後面的同學聽得見嗎?都聽得見,是吧?
哈哈哈,各位好,我是于謙。跟家待了幾個月,準時準點,又跑這兒找您聊天,扯閑白兒來了。這回咱們宗旨不變——“玩兒呗”。
“玩兒呗”,其實是老北京人性格裡邊,挺健康的那麼種心态。老北京人,骨子裡就有那麼點兒樂天知命的豁達勁兒。甭管多大的事兒,到了北京人嘴裡,“玩兒呗”,連兒化音全算上,總共三個字,全概括了。
我呢,作為從小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的這麼一個閑散藝人,發自内心地願意把老北京人這股樂觀、豁達的勁兒傳遞給您。
下文經出版社授權,節選自《于謙:人間可愛》。
秋 褲
文|于謙
人人都有穿秋褲的自由。當人們面對棉褲、内褲和秋褲時,他們有選擇穿的權利,也有選擇光着不穿的權利。
我們尊重一切出于自由意志的秋褲内穿、外穿和貼肉穿,反對一切诋毀秋褲、迫害秋褲的暴行。
各位好,我是于謙。開頭先給您來段秋褲宣言。
每到夏末秋初,那是一場秋雨一場寒,天越來越涼。早上起來出門,小風嗖嗖的,順着褲腿往上灌。腳脖子被吹得冷冰冰的,好多朋友心裡就開始糾結上了。
糾結什麼呢?老媽給的那條秋褲,到底穿,還是不穿?
糾結來,糾結去,網上還弄出來一個秋褲體,反正話,抽屜話(注:指可進可退、模棱兩可的話),來回說。說來說去,全是拿秋褲找包袱,像什麼,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别忘燒秋褲;萬水千山總是情,借條秋褲行不行;成天跟外頭跑,風吹日曬,自打穿了秋褲,您猜怎麼着,嘿,還真對得起咱這兩條腿;今年過節不收禮呀,收禮就收棉秋褲。
好嘛,您說秋褲招誰惹誰了?
穿秋褲,是對冬天最起碼的尊重
天涼了,到底應不應該穿秋褲,這個事兒,放到三四十年以前,我小時候,根本就不是個問題,必須得穿,人人都得穿,不穿不成,沒有第二個選項。
為什麼必須得穿呢?
那時候的冬天冷呀,不光溫度比現在低,冷得還比現在早。就拿北京來說,現在到了十月份,好多人恨不得還穿短袖、裙子呢。三四十年以前,每年過了十一國慶節,樹葉差不多就掉幹淨了。到了十月底,清早起來,護城河裡邊就能看見冰碴了。
大街上,國營菜站、副食店門口,冬儲大白菜的堆一摞起來,前後腳,毛衣、毛褲這些厚衣服就得往身上招呼。穿毛衣、毛褲,裡邊多少都得襯點兒衣服。誰也不可能光着膀子直接穿,是不是?真要那麼着的話,那得多刺癢呀。
現在滿大街都是幹洗店,覺得身上的毛衣穿髒了,送過去就能洗。以前的人穿毛衣,壓根兒就沒有洗這麼一說。外頭沒有幹洗店,想自己跟家洗也沒那個條件,容易給洗壞了。
那時候的人穿毛衣,都是十月初,天涼了,穿上身。等到進了十一月,入了冬,換棉襖、棉褲的時候,把毛衣從身上脫下來,挂在外頭晾幾天,讓它跑跑味兒。然後拿回來,收到箱子裡邊,等開春兒,天暖和了,接茬兒再穿。特别愛幹淨,講衛生的人,最多也就是澡勤洗着點兒,貼身的秋衣、秋褲勤換着點兒。
圖/攝圖網
秋衣、秋褲,最早從外國人那邊傳到中國來以後,又叫衛生衣、衛生褲。老上海有個做衣服的廠子,叫六一織造廠。大概是一九二幾年那會兒,上海六一織造廠最早開始做國産的秋衣、秋褲。
1927年,上海有本雜志叫《商業雜志》,還特意發了篇文章,說是六一織造廠生産的衛生衣特别暢銷,上海當地的老百姓,排大隊,擠破了頭,就為了買這個廠子生産的秋衣、秋褲。天越冷,生意越火,據說勞工三班倒,歇人不歇機器,連軸轉,都不夠賣的。
老上海,那叫十裡洋場,老百姓過日子,講究的是個體面。那時候有這麼個說法兒,說是有的上海人,落魄了,混得飯都吃不起,一天就吃一碗開水泡米飯,湊合活着。饒是這麼着,每天晚上臨睡覺以前,也得把身上那身長衫脫下來,疊平整了,不能有褶兒。然後規規矩矩地壓在枕頭底下。轉過天出門的時候,照樣捯饬得幹幹淨淨、溜光水滑。甭管什麼時候,人窮,架子可是不能倒。
北方,直到我小時候,多數人在冬天就是想講究也沒那個條件。頂到頭了,就是十天半個月去公共浴池的大池子裡邊泡泡,洗個澡。洗完了澡,順手再把貼身的衣服換換。這就算特别講衛生的幹淨人。
貼身的衣服能換,外頭那層棉襖、棉褲,隻要入冬穿上了身,那就隻能等到開春兒天暖和再說了。以前北方的老百姓,開春兒洗棉衣,有個專門的說法兒,叫拆洗,特别麻煩。
那會兒家家戶戶都沒有洗衣機,全是大鋁盆配搓衣闆。棉襖、棉褲吸飽了水,手搓根本就搓不動。下水洗之前,先得拿剪子把棉襖、棉褲的針腳挑開,把裡邊的棉花掏出來。掏幹淨棉花以後,光洗外頭那層布皮。布皮洗幹淨,晾幹了,再把棉花填回去,重新縫上。
富不富,看褲衩
眼下有這麼個說法兒,說是誰誰誰混得不好,兜裡沒錢,窮得就剩一條褲衩了。這種事兒,擱在老式年間,正好反着。
老北京有這麼句話,叫笑破不笑補。意思就是說,身上那身衣服,什麼地方破了,趕緊就得給它縫上。哪怕渾身上下更新檔摞更新檔,也不能說衣服破了不縫,就那麼敞着口、露着肉上街。
這裡邊,說到底,是個心勁兒的問題。衣服破了還知道補,那就說明這人的心勁兒沒洩。用現在的話講,還沒喪失跟命運抗争的勇氣,有奔頭,有希望,是隻潛力股。周圍的人也就能高看他一眼。
外邊那身衣服,笑破不笑補。裡邊貼身的衣服,甭說破不破了,有沒有都無所謂,反正别人也看不見。
這事兒不是我瞎說,老式年間,看一個人家境富裕不富裕,日子過得滋潤不滋潤,不能光瞧外頭,還得看他裡邊有沒有秋衣、秋褲,有沒有褲衩。能不能穿得起褲衩,是那時候衡量生活水準的一個重要标準。
跟我歲數仿上仿下的朋友,應該還記得這麼個說法兒,叫空心穿棉襖。什麼叫空心穿棉襖呢?就是1989年央視春晚的獨幕喜劇《胡椒面》裡陳佩斯老師那扮相,光着膀子,不穿背心,不穿秋衣,直接把棉襖往身上一裹。
細節見功夫 / 陳佩斯獨幕喜劇《胡椒面》視訊截圖
光膀子,空心穿棉襖,按規矩,下身也應該是光屁股穿棉褲。裡邊要是能再穿條褲衩,那就算條件好的了。有朋友問了,棉襖、棉褲的錢都花了,最後再添個褲衩,就買不起啦?
我跟您說,真買不起。以前生活特别困難的人家,一套棉衣,差不多得穿春、秋、冬三季。冬天,衣服裡邊絮上棉花,這就是棉衣。春天、秋天呢,把棉花掏出去,把外頭那層布皮洗幹淨了再穿,這就算夾襖、夾褲。
洗衣服,專門還得挑後半夜,街坊鄰居都睡着了的時候。為什麼非得挑這時候呢?家裡攏共就這一身衣服,沒的換呀。洗衣服的時候就得光着洗,必須背着人。
這樣的人家,您讓他再多花點兒錢,置辦褲衩、背心、秋衣、秋褲,根本就不現實。真有那錢,還不如多買兩斤棒子面,多蒸幾個窩頭吃呢。
穿秋衣、秋褲,要想暖和,不往裡邊灌風,秋衣的下擺就必須塞到秋褲腰裡邊,秋褲的褲腿呢,必須得塞到襪子裡邊。用網上時髦的話說,秋衣紮到褲腰裡,秋褲紮到襪子裡,這是對冬天最起碼的尊重。
農村直到現在還有這麼個說法兒,千層萬層,不如腰間一橫。什麼叫腰間一橫呢?意思就跟紮武裝帶差不多,講究點兒的,弄根皮帶、布帶,不講究的話,麻繩、電線什麼的都成。冬天穿棉襖的時候,把這些玩意兒,最後往腰上一煞,給它煞緊了,越緊越不嫌緊。說到底,還是怕順着棉襖下擺、前胸這些地方,往裡邊灌風。
眼下好多朋友家裡的棉大衣、羽絨服,差不多也是一穿就是一個冬天。等到開春兒以後,天暖和了,用不上了,再送到幹洗店洗幹淨,收起來。關鍵是,裡邊的衣服,見天老能換呀。
以前的人,空心穿棉襖、棉褲,一穿還就是一個冬天。這事兒不禁琢磨,越琢磨越惡心。有的小孩兒,棉襖、棉褲跟身上穿一個冬天,最後就能穿出皮大衣的效果來。渾身上下一層硬殼,走到太陽底下,閃閃發光。
内衣外穿,不算新聞
中國老百姓普遍開始穿秋衣、秋褲,大概也就是五十年代以後的事兒。那會兒大夥兒的日子都不富裕,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花一次錢,買一樣東西,最好是一年到頭都能用得上,不能讓它閑着。
那時候好多人穿的秋衣、秋褲,實際就是老式的運動服,分紅、藍兩種顔色,袖子、褲腿上帶白道那種。70後、80後的朋友,印象應該挺深。1984年洛杉矶奧運會,咱們國家第一位奧運冠軍許海峰登台領獎的時候,身上穿的就是這種運動服。
咱就是說,畫出這張表情包的人,是個懂生活的
老式運動服,軟軟乎乎,穿在身上特别松快,透氣還吸汗。春秋兩季,配一雙白球鞋,當普通衣服外穿,可以。入冬以後,就可以外衣改内衣,襯在棉襖、棉褲裡邊。
等到開春兒了,天暖和了呢,還可以再給它改回來,接茬兒當外衣穿。用現在的話說,這就叫秋褲外穿,挺時髦。
2010年前後,據說美國那邊有位女明星,也是拉忽了。臨出門的時候忙着刷手機,光穿了條打底褲,沒套裙子,還上别人家串了趟門,吃了頓席。
普通老百姓,要是出了這種事兒,周圍的人就算嘴上不說,心裡也得樂呀,得罵這人是二百五。明星就不一樣啦。這身扮相往那兒一站,大夥兒心裡就得合計:
“她這是故意就這麼穿的吧?别再是什麼新潮流,我土老帽兒,不知道吧?不成,她敢這麼穿,我就敢跟着學。甭管什麼時候,咱們都得走在時尚的最前沿!”
有這麼個榜樣跟那兒戳着,世界各地的大姑娘、小媳婦,開始流行打底褲外穿。
嚯!
要風度,也得要溫度
中國老百姓,開始糾結天涼了到底穿不穿秋褲,大概也就是九十年代以後的事兒。
九十年代以後,社會上有了這麼一句話,叫要風度,不要溫度。那時候,像我這歲數的年輕人,冬天都願意往少了穿,為的是顯得苗條,有型有款。女的流行冬天穿裙子配健美褲;男的呢,講究裡邊毛衣、白襯衫,外頭罩一件皮夾克或皮大衣。
皮夾克這種衣服能擋風,可是不保溫。三九天,穿這麼一身,跟街上待不了半個鐘頭準得凍得哆哆嗦嗦,上牙打下牙,直流清鼻涕。饒是這麼着,趕上有那愛管閑事兒的老太太問他:“大冬天的,穿這麼少,你冷不冷呀?”
您再看這位,那是驢死不倒架,大白天的,睜着眼睛說瞎話:“不……不不不不冷,皮……皮夾克,抗風!”
1995年,電視劇《西部警察》熱播。電視台播這部電視劇的時間段,正好趕上皮夾克、皮大衣最流行的時候。您有空可以上網把《西部警察》翻出來再看看。那裡邊的男演員,甭管演的好人還是壞人,身上穿的全是皮衣。
當年最時尚的服裝,一般都會出現在電視劇裡/《西部警察》截圖
九十年代的年輕人,要風度,稍微也想要點兒溫度。市場上有需求,有人就動腦筋,發明了一種特别薄,穿在身上還特别暖和的衣服。這就是九十年代流行的太空棉。
太空棉,又叫宇航棉,最早據說是美國人研究出來專門給宇航員用的東西。穿在身上特别保暖,還不占什麼分量。1969年,估計阿波羅登月的時候,阿姆斯特朗這些宇航員,貼身穿的就是太空棉做的秋衣、秋褲。
十幾年後,太空棉的技術引進到中國來,然後就火了。跟我歲數仿上仿下的朋友應該還有印象,九十年代初那會兒,中國老爺們兒,差不多人手一件太空棉的白襯衫。
太空棉襯衫,說白了就是把襯衫按薄棉襖的路數做,在襯衫的夾層裡邊絮上一層太空棉。這種襯衫穿在身上,連毛衣都省了,打條領帶,再罩一件皮夾克就行。不知道内情的人,真以為這位特别抗凍,就穿了件普通襯衫。
太空棉襯衫流行了沒幾年,保暖内衣就火起來了。像什麼複合絨、遠紅外、自發熱,眼下二十歲往上的朋友,沒穿過這類衣服的,恐怕還真不多。
保暖内衣火了不到十年,大概從二〇〇幾年開始,不光穿保暖内衣的少了,穿普通秋衣、秋褲的人也少了。為什麼呢?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變了,開車的人越來越多,公交也越來越友善。出門就上車,下車就進門,冬天也就用不着捂那麼嚴實了。
話說到這兒,天涼了,大夥兒也多留神,别着涼,别感冒。壓箱底的秋衣、秋褲,到了該穿的時候,咱們就把它穿上。
愁眉苦臉是一天,可可愛愛也是一天。那咱為什麼不可可愛愛地活着呢?《于謙:人間可愛》呈現出的,是中國人獨有的處世良方,也是謙兒大爺發明的“玩兒”哲學。生活的煩惱,跟大爺說說;工作的焦慮,向大爺談談。誰還不是個人間小可愛呢?
于謙:人間可愛(當當專享簽名版,相聲皇後于謙寫給當代年輕人 ¥29.9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