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读·开卷有益
喂,喂,喂……噗,噗,噗……嘣,嘣……后面的同学,听得见吗?后面的同学听得见吗?都听得见,是吧?
哈哈哈,各位好,我是于谦。跟家待了几个月,准时准点,又跑这儿找您聊天,扯闲白儿来了。这回咱们宗旨不变——“玩儿呗”。
“玩儿呗”,其实是老北京人性格里边,挺健康的那么种心态。老北京人,骨子里就有那么点儿乐天知命的豁达劲儿。甭管多大的事儿,到了北京人嘴里,“玩儿呗”,连儿化音全算上,总共三个字,全概括了。
我呢,作为从小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这么一个闲散艺人,发自内心地愿意把老北京人这股乐观、豁达的劲儿传递给您。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节选自《于谦:人间可爱》。
秋 裤
文|于谦
人人都有穿秋裤的自由。当人们面对棉裤、内裤和秋裤时,他们有选择穿的权利,也有选择光着不穿的权利。
我们尊重一切出于自由意志的秋裤内穿、外穿和贴肉穿,反对一切诋毁秋裤、迫害秋裤的暴行。
各位好,我是于谦。开头先给您来段秋裤宣言。
每到夏末秋初,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天越来越凉。早上起来出门,小风嗖嗖的,顺着裤腿往上灌。脚脖子被吹得冷冰冰的,好多朋友心里就开始纠结上了。
纠结什么呢?老妈给的那条秋裤,到底穿,还是不穿?
纠结来,纠结去,网上还弄出来一个秋裤体,反正话,抽屉话(注:指可进可退、模棱两可的话),来回说。说来说去,全是拿秋裤找包袱,像什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别忘烧秋裤;万水千山总是情,借条秋裤行不行;成天跟外头跑,风吹日晒,自打穿了秋裤,您猜怎么着,嘿,还真对得起咱这两条腿;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就收棉秋裤。
好嘛,您说秋裤招谁惹谁了?
穿秋裤,是对冬天最起码的尊重
天凉了,到底应不应该穿秋裤,这个事儿,放到三四十年以前,我小时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必须得穿,人人都得穿,不穿不成,没有第二个选项。
为什么必须得穿呢?
那时候的冬天冷呀,不光温度比现在低,冷得还比现在早。就拿北京来说,现在到了十月份,好多人恨不得还穿短袖、裙子呢。三四十年以前,每年过了十一国庆节,树叶差不多就掉干净了。到了十月底,清早起来,护城河里边就能看见冰碴了。
大街上,国营菜站、副食店门口,冬储大白菜的堆一摞起来,前后脚,毛衣、毛裤这些厚衣服就得往身上招呼。穿毛衣、毛裤,里边多少都得衬点儿衣服。谁也不可能光着膀子直接穿,是不是?真要那么着的话,那得多刺痒呀。
现在满大街都是干洗店,觉得身上的毛衣穿脏了,送过去就能洗。以前的人穿毛衣,压根儿就没有洗这么一说。外头没有干洗店,想自己跟家洗也没那个条件,容易给洗坏了。
那时候的人穿毛衣,都是十月初,天凉了,穿上身。等到进了十一月,入了冬,换棉袄、棉裤的时候,把毛衣从身上脱下来,挂在外头晾几天,让它跑跑味儿。然后拿回来,收到箱子里边,等开春儿,天暖和了,接茬儿再穿。特别爱干净,讲卫生的人,最多也就是澡勤洗着点儿,贴身的秋衣、秋裤勤换着点儿。
图/摄图网
秋衣、秋裤,最早从外国人那边传到中国来以后,又叫卫生衣、卫生裤。老上海有个做衣服的厂子,叫六一织造厂。大概是一九二几年那会儿,上海六一织造厂最早开始做国产的秋衣、秋裤。
1927年,上海有本杂志叫《商业杂志》,还特意发了篇文章,说是六一织造厂生产的卫生衣特别畅销,上海当地的老百姓,排大队,挤破了头,就为了买这个厂子生产的秋衣、秋裤。天越冷,生意越火,据说工人三班倒,歇人不歇机器,连轴转,都不够卖的。
老上海,那叫十里洋场,老百姓过日子,讲究的是个体面。那时候有这么个说法儿,说是有的上海人,落魄了,混得饭都吃不起,一天就吃一碗开水泡米饭,凑合活着。饶是这么着,每天晚上临睡觉以前,也得把身上那身长衫脱下来,叠平整了,不能有褶儿。然后规规矩矩地压在枕头底下。转过天出门的时候,照样捯饬得干干净净、溜光水滑。甭管什么时候,人穷,架子可是不能倒。
北方,直到我小时候,多数人在冬天就是想讲究也没那个条件。顶到头了,就是十天半个月去公共浴池的大池子里边泡泡,洗个澡。洗完了澡,顺手再把贴身的衣服换换。这就算特别讲卫生的干净人。
贴身的衣服能换,外头那层棉袄、棉裤,只要入冬穿上了身,那就只能等到开春儿天暖和再说了。以前北方的老百姓,开春儿洗棉衣,有个专门的说法儿,叫拆洗,特别麻烦。
那会儿家家户户都没有洗衣机,全是大铝盆配搓衣板。棉袄、棉裤吸饱了水,手搓根本就搓不动。下水洗之前,先得拿剪子把棉袄、棉裤的针脚挑开,把里边的棉花掏出来。掏干净棉花以后,光洗外头那层布皮。布皮洗干净,晾干了,再把棉花填回去,重新缝上。
富不富,看裤衩
眼下有这么个说法儿,说是谁谁谁混得不好,兜里没钱,穷得就剩一条裤衩了。这种事儿,搁在老式年间,正好反着。
老北京有这么句话,叫笑破不笑补。意思就是说,身上那身衣服,什么地方破了,赶紧就得给它缝上。哪怕浑身上下补丁摞补丁,也不能说衣服破了不缝,就那么敞着口、露着肉上街。
这里边,说到底,是个心劲儿的问题。衣服破了还知道补,那就说明这人的心劲儿没泄。用现在的话讲,还没丧失跟命运抗争的勇气,有奔头,有希望,是只潜力股。周围的人也就能高看他一眼。
外边那身衣服,笑破不笑补。里边贴身的衣服,甭说破不破了,有没有都无所谓,反正别人也看不见。
这事儿不是我瞎说,老式年间,看一个人家境富裕不富裕,日子过得滋润不滋润,不能光瞧外头,还得看他里边有没有秋衣、秋裤,有没有裤衩。能不能穿得起裤衩,是那时候衡量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跟我岁数仿上仿下的朋友,应该还记得这么个说法儿,叫空心穿棉袄。什么叫空心穿棉袄呢?就是1989年央视春晚的小品《胡椒面》里陈佩斯老师那扮相,光着膀子,不穿背心,不穿秋衣,直接把棉袄往身上一裹。
细节见功夫 / 陈佩斯小品《胡椒面》视频截图
光膀子,空心穿棉袄,按规矩,下身也应该是光屁股穿棉裤。里边要是能再穿条裤衩,那就算条件好的了。有朋友问了,棉袄、棉裤的钱都花了,最后再添个裤衩,就买不起啦?
我跟您说,真买不起。以前生活特别困难的人家,一套棉衣,差不多得穿春、秋、冬三季。冬天,衣服里边絮上棉花,这就是棉衣。春天、秋天呢,把棉花掏出去,把外头那层布皮洗干净了再穿,这就算夹袄、夹裤。
洗衣服,专门还得挑后半夜,街坊邻居都睡着了的时候。为什么非得挑这时候呢?家里拢共就这一身衣服,没的换呀。洗衣服的时候就得光着洗,必须背着人。
这样的人家,您让他再多花点儿钱,置办裤衩、背心、秋衣、秋裤,根本就不现实。真有那钱,还不如多买两斤棒子面,多蒸几个窝头吃呢。
穿秋衣、秋裤,要想暖和,不往里边灌风,秋衣的下摆就必须塞到秋裤腰里边,秋裤的裤腿呢,必须得塞到袜子里边。用网上时髦的话说,秋衣扎到裤腰里,秋裤扎到袜子里,这是对冬天最起码的尊重。
农村直到现在还有这么个说法儿,千层万层,不如腰间一横。什么叫腰间一横呢?意思就跟扎武装带差不多,讲究点儿的,弄根皮带、布带,不讲究的话,麻绳、电线什么的都成。冬天穿棉袄的时候,把这些玩意儿,最后往腰上一煞,给它煞紧了,越紧越不嫌紧。说到底,还是怕顺着棉袄下摆、前胸这些地方,往里边灌风。
眼下好多朋友家里的棉大衣、羽绒服,差不多也是一穿就是一个冬天。等到开春儿以后,天暖和了,用不上了,再送到干洗店洗干净,收起来。关键是,里边的衣服,见天老能换呀。
以前的人,空心穿棉袄、棉裤,一穿还就是一个冬天。这事儿不禁琢磨,越琢磨越恶心。有的小孩儿,棉袄、棉裤跟身上穿一个冬天,最后就能穿出皮大衣的效果来。浑身上下一层硬壳,走到太阳底下,闪闪发光。
内衣外穿,不算新闻
中国老百姓普遍开始穿秋衣、秋裤,大概也就是五十年代以后的事儿。那会儿大伙儿的日子都不富裕,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花一次钱,买一样东西,最好是一年到头都能用得上,不能让它闲着。
那时候好多人穿的秋衣、秋裤,实际就是老式的运动服,分红、蓝两种颜色,袖子、裤腿上带白道那种。70后、80后的朋友,印象应该挺深。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咱们国家第一位奥运冠军许海峰登台领奖的时候,身上穿的就是这种运动服。
咱就是说,画出这张表情包的人,是个懂生活的
老式运动服,软软乎乎,穿在身上特别松快,透气还吸汗。春秋两季,配一双白球鞋,当普通衣服外穿,可以。入冬以后,就可以外衣改内衣,衬在棉袄、棉裤里边。
等到开春儿了,天暖和了呢,还可以再给它改回来,接茬儿当外衣穿。用现在的话说,这就叫秋裤外穿,挺时髦。
2010年前后,据说美国那边有位女明星,也是拉忽了。临出门的时候忙着刷手机,光穿了条打底裤,没套裙子,还上别人家串了趟门,吃了顿席。
普通老百姓,要是出了这种事儿,周围的人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得乐呀,得骂这人是二百五。明星就不一样啦。这身扮相往那儿一站,大伙儿心里就得合计:
“她这是故意就这么穿的吧?别再是什么新潮流,我土老帽儿,不知道吧?不成,她敢这么穿,我就敢跟着学。甭管什么时候,咱们都得走在时尚的最前沿!”
有这么个榜样跟那儿戳着,世界各地的大姑娘、小媳妇,开始流行打底裤外穿。
嚯!
要风度,也得要温度
中国老百姓,开始纠结天凉了到底穿不穿秋裤,大概也就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儿。
九十年代以后,社会上有了这么一句话,叫要风度,不要温度。那时候,像我这岁数的年轻人,冬天都愿意往少了穿,为的是显得苗条,有型有款。女的流行冬天穿裙子配健美裤;男的呢,讲究里边毛衣、白衬衫,外头罩一件皮夹克或皮大衣。
皮夹克这种衣服能挡风,可是不保温。三九天,穿这么一身,跟街上待不了半个钟头准得冻得哆哆嗦嗦,上牙打下牙,直流清鼻涕。饶是这么着,赶上有那爱管闲事儿的老太太问他:“大冬天的,穿这么少,你冷不冷呀?”
您再看这位,那是驴死不倒架,大白天的,睁着眼睛说瞎话:“不……不不不不冷,皮……皮夹克,抗风!”
1995年,电视剧《西部警察》热播。电视台播这部电视剧的时间段,正好赶上皮夹克、皮大衣最流行的时候。您有空可以上网把《西部警察》翻出来再看看。那里边的男演员,甭管演的好人还是坏人,身上穿的全是皮衣。
当年最时尚的服装,一般都会出现在电视剧里/《西部警察》截图
九十年代的年轻人,要风度,稍微也想要点儿温度。市场上有需求,有人就动脑筋,发明了一种特别薄,穿在身上还特别暖和的衣服。这就是九十年代流行的太空棉。
太空棉,又叫宇航棉,最早据说是美国人研究出来专门给宇航员用的东西。穿在身上特别保暖,还不占什么分量。1969年,估计阿波罗登月的时候,阿姆斯特朗这些宇航员,贴身穿的就是太空棉做的秋衣、秋裤。
十几年后,太空棉的技术引进到中国来,然后就火了。跟我岁数仿上仿下的朋友应该还有印象,九十年代初那会儿,中国老爷们儿,差不多人手一件太空棉的白衬衫。
太空棉衬衫,说白了就是把衬衫按薄棉袄的路数做,在衬衫的夹层里边絮上一层太空棉。这种衬衫穿在身上,连毛衣都省了,打条领带,再罩一件皮夹克就行。不知道内情的人,真以为这位特别抗冻,就穿了件普通衬衫。
太空棉衬衫流行了没几年,保暖内衣就火起来了。像什么复合绒、远红外、自发热,眼下二十岁往上的朋友,没穿过这类衣服的,恐怕还真不多。
保暖内衣火了不到十年,大概从二〇〇几年开始,不光穿保暖内衣的少了,穿普通秋衣、秋裤的人也少了。为什么呢?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变了,开车的人越来越多,公交也越来越方便。出门就上车,下车就进门,冬天也就用不着捂那么严实了。
话说到这儿,天凉了,大伙儿也多留神,别着凉,别感冒。压箱底的秋衣、秋裤,到了该穿的时候,咱们就把它穿上。
愁眉苦脸是一天,可可爱爱也是一天。那咱为什么不可可爱爱地活着呢?《于谦:人间可爱》呈现出的,是中国人独有的处世良方,也是谦儿大爷发明的“玩儿”哲学。生活的烦恼,跟大爷说说;工作的焦虑,向大爷谈谈。谁还不是个人间小可爱呢?
于谦:人间可爱(当当专享签名版,相声皇后于谦写给当代年轻人 ¥29.9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