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海釣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百多斤的鲅魚、“綠魚”及“人魚”

作者:悅釣釣魚
航海人都知道紅海魚多,原因是印度洋的魚從亞丁灣進入曼德海峽,就進入瓶子似的紅海了。紅海水深,進入“瓶子”裡的魚樂不思蜀,有來無回,加上紅海兩岸捕漁業落後,魚就越來越多,個頭也越來越大。

海員眼中多姿多彩的紅海

在非洲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有一片聞名世界的海域——紅海。

紅海是印度洋的附屬海,它像一條張着大口的鳄魚,從東北方向向東南方向,斜卧在那裡。

它長約2000多千米,最大寬度306千米,海面面積約45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558米,最深處為3050米。

紅海自古為連接配接地中海、東北非、阿拉伯半島和印度洋的交通要道,自蘇伊士運河鑿通後,就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運輸航道之一,它使原來要繞過好望角的航線縮短了9000多千米。

紅海的東岸為亞洲,主要有約旦、沙特、葉門等國,西岸為非洲,主要有埃及、蘇丹、厄立特裡亞、吉布地等國家,港口十餘個。

紅海北段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通,南端有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通。

有媒體報道稱紅海的水是紅色的,實際上,紅海水是天藍色的。

我航海多年,幾乎每年都路經紅海,且都在不同的月份,從未見到所謂的紅色海水。

紅海釣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百多斤的鲅魚、“綠魚”及“人魚”

紅海水色蔚藍是千真萬确的,因為紅海水深,無污染,加上一年四季烈日當空,一條将要出水的魚在離水面三四米深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加之海水的放大效果,那場景很是壯觀。

紅海是年輕的海。大約2000萬年前,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分開,紅海由此誕生。

我們通過現在的地圖還可以看出,紅海兩岸的形狀契合度較高,這是大陸被撕開留下的痕迹。

非洲闆塊與阿拉伯闆塊間的裂谷,沿紅海底部中間通過。

近三四百萬年來,兩個闆塊仍在繼續分裂,兩岸以平均每年2.2厘米的速度向外擴張。

紅海在不斷加寬,有專家甚至稱它将來可能成為新的大洋。

紅海所處位置氣溫高、降水少,海水蒸發強烈,含鹽度一般在40‰以上,蘇伊士灣可達43‰,是世界上含鹽度及溫度最高的海域之一。

有資料顯示,紅海夏季表層水溫超過30℃,這指的是平均溫度,真實的紅海水溫要比這個溫度高得多。

當地40℃以上的天氣稀松平常,我們白天在甲闆上垂釣,穿着工作鞋還要不停地跺腳,那感覺就像踩着燒紅的鐵闆一樣。

有資料顯示,紅海水溫的最高紀錄為56℃,雞蛋放進出都能燙熟。

紅海海水年蒸發量達2000毫米,遠遠超過降水量,兩岸無河流常年注入,緻使紅海水量“入不敷出”,必須由印度洋的水流來補充,亞丁灣就成了調節紅海水位的“大水庫”。

從印度洋進入亞丁灣的水,浩浩蕩蕩北上,進入幹渴的紅海,補充它的水源不足。

印度洋的魚也随之進入紅海,這也是紅海魚多的原因之一。

而紅海的高溫、高鹽度的海水也經曼德海峽不斷流向亞丁灣,成為印度洋高溫高鹽度的重要原因。

紅海釣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百多斤的鲅魚、“綠魚”及“人魚”

衛星拍攝的紅海

近年來,紅海沿岸國家如埃及、約旦,都在發展紅海旅遊業。

筆者曾為職業海員,隻是紅海上的匆匆過客,不可能從遊客的角度了解紅海,但是海員真實的經曆又是一般遊客所體會不到的。

下面,我将與廣大讀者分享我在紅海沿岸親曆的幾個驚險的和有趣的經曆。

紅海釣鲅記

船到紅海西岸的蘇丹港(port Sudan),錨剛一入水,大洋上漂泊20多天的釣迷們早已掩耐不住釣瘾,不顧近40度的高溫,紛紛來到甲闆上,占據有利地形,抛鈎下海,各顯神通。

我此前有過紅海釣魚的經驗,是以準備了兩套釣具,一套鈎不離手,專釣1千克左右的魚,另一套用于守釣大魚——用粗線大鈎,魚線尾端系在船欄上,固定好,再在欄杆上綁一竹掃帚上的細竹條,魚線吊在竹條尖上,隻要大魚一咬鈎,竹條受力自然彎曲,就知道有魚上鈎了。

當我手上的釣具接連二三地釣上幾條一二千克重的魚後,眼見身旁的竹條在快速彎曲,我急忙去拉,感到很費勁,看來是條大家夥。

待近百米長的魚線有三分之一被拉出水時,我突然感覺到魚線一顫,手上感覺不那麼重了,将鈎子拉到水面一看,不禁大吃一驚,竟是一個足有1千克重的血淋淋的魚頭。

很顯然,這條咬鈎的魚在被我拉至水面的途中被另一條大魚吞掉了。

紅海釣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百多斤的鲅魚、“綠魚”及“人魚”

紅海顔色蔚藍無疑

我趕緊回房間取出事先準備好的尼龍繩,綁一隻鈎條有姆指粗的大鈎子,用船上的大螺母作墜,剛放下去不久就有不知好歹的魚咬鈎。

我用力一拉,哪裡拉得動,便連忙放線,準備在它收勁時再拉。

然而,它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隻顧一個勁兒地奔逃。我已無線可放,又舍不得放手,隻得大喊來人。

幾個看熱鬧的水手見狀都過來幫忙,多虧這條尼龍繩足夠結實,怎麼拉都拉不斷。參與者已達5人,船長也放下手上的釣具過來幫忙指揮。

漸漸地,魚的身影逐漸顯現,目測身長可達1.5米。見魚如此之大,大家的熱情被再次點燃,想一鼓作氣将魚直接拉上船,結果剛拉至水面,它便劇烈掙紮,尾巴隻一攪,平靜的水面上就轟的一聲濺起白浪。

船長喊:“不能拉,往舷梯處拖!”

他這一喊,大家都明白了,隻有将其拖到舷梯口,用網把它兜住才行。

水手長連忙領着幾個水手放舷梯,一個上海籍的小水手說:“沒用,那是一條鲐鲅,有毒,不能吃!”

不知他有何根據這樣說。

水手長頂他一句:“胡說,怎麼不能吃,快幫手!”

紅海釣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百多斤的鲅魚、“綠魚”及“人魚”

美麗的紅海海濱

舷梯放下後,二副扔過一張卸貨用的網,一名天津籍水手自告奮勇下到水面布網,但大魚并不配合,幾次從網邊溜走,倒弄得水手滿身海水,差點出危險。

大廚看出點門道,趕緊到廚房拿來一個煮肉用的大鐵鈎子,擠到水手身旁,乘魚不備,一把下去鈎住魚鰓。

兩人很快将魚拖到網上,并将網在舷梯上綁牢。船長一聲令下,梯子緩緩地往上絞,大家屏住呼吸,盯着大魚慢慢升上來。

此時,幾乎所有船員都來了,大家按照船長的指揮,合力将魚弄上甲闆。

因水下水上壓強相差太大,魚的雙眼外凸,并流出血來。

大廚找來秤一稱,好家夥,51公斤!

船長不由得感歎:“我還從沒有看到這麼大的鲅魚呢,大家别議論了,天太熱,趕緊送冰庫,以後慢慢享用。”

上海籍小水手仍堅持說不能吃,也有水手說能吃,隻是鲅魚本來就腥,這麼大個兒,肯定更不好吃。

紅海釣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百多斤的鲅魚、“綠魚”及“人魚”

大鲅魚經大廚的精心烹調,味道很棒

回航途徑印度洋時正趕上八月十五中秋節,大廚下了一番功夫燒了一鍋鲅魚塊,該用的料都用到了,出鍋時,那誘人的香味立刻勾起大夥的食欲,一鍋燒鲅魚連魚帶湯全給報帳了,小水手“鲅魚不能吃”的說法也不攻自破了。

蘇丹淩晨釣“綠魚”

蘇丹港錨地釣魚,上半夜魚頻頻咬鈎,用桶根本裝不下,要用麻袋、筐裝,廚房的冰庫都塞滿了,下半夜魚就不咬鈎了。

大多數人耐不住困倦,喝過魚湯洗個澡就回房間睡覺了。

我與兩個水手是鐵杆釣迷,上半夜釣的魚都做了貢獻,難免不甘心,于是喝過大廚做的魚湯就又去釣魚了。

将近淩晨3點鐘時,我感到有魚咬鈎,往上一提線,重量尚可,有1公斤以上。

甩到甲闆上一看,驚得我們幾個目瞪口呆,這是一條從未見過的怪魚,通體綠色,嘴巴細長,尤其是一雙不服氣的眼睛,不是長在魚頭的前部,而是長在中部偏上方的位置。

這種魚我們聞所未聞,前所未見,不知道有沒有毒,不敢用手去摘魚鈎,便用腳踏住,三個人小心翼翼地用水手刀将魚嘴撬開,摘下魚鈎,将它丢回大海。

那一夜,我們三人還釣到十幾條二三斤重的“橡皮魚”,這種魚學名馬面鲀,隻是沒人這樣叫。

它無鱗,皮厚,水手老王說它的魚皮能做錢包,便就将十多條魚都剝下皮,晾曬在甲闆上。

隻可惜第二天早晨水手長起來打掃甲闆,把那些魚皮都扔到海裡了,他以為沒人要了。

紅海釣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百多斤的鲅魚、“綠魚”及“人魚”

有人戲稱馬面鲀穿着一身皮夾克,睜着一雙冷漠的眼

吉達港夜晚釣“人魚”

傳說海裡有漂亮的美人魚,一次船到沙特的吉達港錨地,我曾親眼目睹過一條“人魚”。

我說的“人魚”肯不是美人魚,是不是我國雲南的娃娃魚?

由于我沒到過雲南,更無法比較。

吉達港位于紅海東岸,錨地水深不足百米,比西岸稍淺點。

白天時,船員因工作緣故大多沒時間垂釣,且海魚和淡水魚有一個共性,都是日出和日落前後最愛咬鈎。

其次,吉達港盛夏時節溫度太高,幹旱無雨,是世界有名的火爐,據說當地一名司機開車門時忘記戴手套,隻聽一聲驚叫,他摸車門把手的手燙掉了一層皮。

晚飯後,船員們從有空調的室内來到甲闆上,立即感到滾滾熱浪撲面而來,穿着布底鞋仍感到甲闆燙腳。

同伴小徐自歎手氣不佳,别人都有兩三條的收獲,他還是一無所獲。

若論耐心,小徐肯定能得第一名,他與我一樣,船一停,必釣魚。

小徐不急不躁,終于等來魚咬鈎。看他兩手用力的架勢,估計來頭不小,隻是人人都忙自己的事,誰也顧不上看小徐,隻有我與他挨得近,目測那魚不低于2公斤重。

像平時一樣,魚被甩到身後甲闆上,不想這時竟憑空傳來嬰兒“哇哇”的啼哭聲,驚得大家頭皮發麻,以為夜半談聊齋遇鬼了。

這茫茫大海,清一色的男子漢,哪來的娃娃哭聲?人們驚愕地四下檢視,發現哭聲是從小徐剛才釣到的那條魚身上發出來的。

大家好奇地圍過來細看那條魚,發現它不僅“哭聲”與嬰兒的哭聲無異,樣子也很像嬰兒,頭大而略扁,象人頭,通體黑色,跟黑油漆差不多,皮膚有斑紋,兩眼大而凸出。

用手一碰,哭聲更加響亮,就像嬰兒餓了似的。

這條怪魚,連年齡最大的老船長也說沒見過,他随方就圓地說:“也許是史前人類的一支,說不定海裡還有文明呢!”

聽他這麼一說,小徐說,那得趕緊放生,可别作孽。

紅海釣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百多斤的鲅魚、“綠魚”及“人魚”

鳐魚被釣出水面

說來也怪,那魚就像聽懂人言似的,給它摘鈎時,它還主動配合張開嘴巴。

小徐将它抱起,正要扔到海裡,水手長一把攔住,說好事要做到底,用網把它放到海面,免得傷到它。

将它放到海面後,那怪魚還在水面轉了一圈,發出最後一聲嬰兒般的叫聲,像是在告别,然後翻身潛入深水。

當晚我查字典,有一種兩栖動物名叫鲵,俗稱“娃娃魚”,它眼小口大,四肢短,尾巴扁,生活在淡水中,能發出類似于嬰兒啼哭的聲音。

可我們看到的這條怪魚分明與鲵差别很大,紅海兩岸均是沙漠,一年四季少雨,無淡水河流可言。即便是鲵的變種,怎麼會在紅海鹹水中生存呢?真是個謎。

紅海釣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百多斤的鲅魚、“綠魚”及“人魚”

潛于海底的鳐魚

在荷台達請外國老闆上船

船從西歐歸來進入地中海時接到通知,要臨時在荷台達港加載,這對船員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荷台達是葉門的一個城市,位于葉門西海岸中部,瀕臨紅海的東南側,位于紅海出口處,荷台達港是葉門主要港口之一。

船出蘇伊士運河時,風平浪靜,烈日當空,氣溫節節攀升,甲闆溫度少說也有40℃。

船到荷台達錨地時已是晚上6點,我們接到通知,次日早晨6點靠泊,8點作業。由于當地溫度太高,夏季一天隻工作5小時——上午8時至11時,下午4時至6時。

我船隻在此港加裝幾個集裝箱,很快就要離港,是以釣魚時間有限,必須好好利用。

抛完錨,正是晚上釣魚的黃金時間,愛好釣魚又不當班的船員抱着試試看的心理來到甲闆上,此前誰都沒到過此港,不知道釣況如何。

我抄完氣象,沒帶釣具,空手到甲闆上看熱鬧,見大家都收獲不少,還釣上來好多條大個兒的怪魚,它們的體形像蒲扇,帶着尾巴,體呈棕色,似魚非魚。

見它這副怪模樣,大家立即想到航海吃魚準則——怪模怪樣的、沒鱗的、不了解的、沒見過的魚最好别吃,以防吃出事來,是以最初釣上來的幾條不是切了作誘餌就是立即放生。

可這種怪魚越釣越多,前赴後繼一直在咬鈎,船員沒來不及放生,就都扔在甲闆上。

直到後來南京籍的輪機長到來,說這是老闆魚,學名孔鳐,它雙鳍特别發達,看起來像一隻展開雙翅的大鷹,是以古稱鹞魚。

它不但能吃,而且特别好吃!大家都後悔将此魚切做魚餌用了,更讓人後悔的是放生的都是些大個頭的老闆魚。

紅海釣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百多斤的鲅魚、“綠魚”及“人魚”

鳐魚躍出海面,“飛”向天空

幾個年輕船員聽後叫苦不疊,說老軌(船員稱輪機長為“老軌”)你怎麼不早點來,放生的少說有一二百斤了!

老軌聽罷來了個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小的們,以後多學着點!”

其實老軌一點都不老,當時也就40歲。

論老闆魚這長相,要是沒人指點,一般人還真不敢吃,船員釣過的魚種類多,大家多挑耳熟能詳的有鱗魚吃。

老闆魚在世界各大洋都有分布,說是魚,又沒魚相,是以有人形容它是一種長相奇怪的生物。

據說,有一部分鳐魚能長成海洋巨怪,還能借助海風在海面飛行一段距離。

老闆魚主要栖息在沙質泥質水底,以小魚蝦為食,晝伏夜出,是以白天很難釣到,即便釣到,體形也偏小,個頭大的基本不出來活動。

在岸邊通常很難釣到老闆魚,隻有遠離岸邊才能釣到老闆魚。它生得體形寬大,想釣它自然得用大鈎粗線,它力道也大,中鈎後手感強烈,要費一番力氣才能把它拉上來。

海釣老闆魚,多為偶然上鈎。

海上船釣,不可能像釣水庫、養魚塘那樣,準确地知道水下有什麼魚,并據此準備釣具、釣餌。

有經驗的海釣者隻能根據季節變化大緻掌握海裡主要有什麼魚可釣,實釣時說不定能釣上什麼意想不到的魚,船員釣魚更是摸着石頭過河——試着來。

紅海釣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百多斤的鲅魚、“綠魚”及“人魚”

旅遊勝地埃及胡爾加達的港灣

荷台達錨地水深近百米,但水特清,魚被拉至離水面兩三米時就清晰可見了,特别在燈光的照射下,出水那一刻特别讓人興奮,就像一個大蒲扇上下煽動着。

船員管二三斤重的老闆魚叫“小老闆”,“大老闆”則有十多斤重。

當然,除了老闆魚,其他魚種也釣獲不少。

到晚上11點過後,十幾個人的魚獲少說也有1噸以上,其中老闆魚占一多半,全部魚獲都被搬到庫房充夥食。

紅海魚多,加上紅海水深,沿岸捕魚業落後,特别是當地人不吃老闆魚,是以荷台達港的老闆魚多。

不過,我曾經到過的紅海西岸的蘇丹港卻沒有老闆魚,原因不得而知。

從荷台達起航回國的20多天時間裡,船上一天兩頓魚,最後還是沒吃完。

老闆魚的确美味,我最喜歡的做法是将老闆魚洗淨後切成塊,用鹽淹一下,然後下油鍋炸,那味道真是美極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