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樓蘭到底做錯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1981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新疆羅布泊發現了一具距今3800多年的樓蘭少女古屍,少女雙目緊閉,嘴角上揚,恰似在睡夢中一般,臉上浮現着甜蜜的微笑,後來詩人席慕容還為其寫下了一首《樓蘭新娘》的凄美詩篇。

随着這具女屍的發現,很快就引起了巨大轟動,人們在對少女關注的同時,也對充滿神秘色彩的樓蘭古國興趣盎然,在逐漸了解樓蘭古國之後,卻發現,原來這個國家在我們古人的詩詞中經常出現,很多人特别好奇,為何古人如此“憎恨”樓蘭,到底樓蘭對中原地區做了什麼事情呢?

樓蘭到底做錯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古國的神秘面紗

根據史料記載,樓蘭古國在後來被改名成為了鄯善國,其屬于新疆塔裡木盆地的一個古國,隸屬于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距離長安有6100裡,共計1570戶人,14100人口,按照這樣的資料來看,樓蘭古國基本上還沒有現在的一個鄉鎮那麼大。

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扡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裡,去長安六千一百裡。戶千五百七十,口一萬四千一百。——《漢書·西域傳》

樓蘭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其東通敦煌,西北可達蔚梨,西南可達若羌,因為樓蘭的存在,古絲綢之路到樓蘭之後就被分成了南北兩道,可以說樓蘭是絲綢之路的一個交通樞紐要道,奈何樓蘭國力弱小,并且處于匈奴和大漢帝國之間,是以在大漢帝國沒有對樓蘭發威之前,樓蘭經常扮演匈奴的小跟班角色,對大漢帝國的絲綢之路乃至使者都産生巨大影響,最嚴重的時候,樓蘭都已經開始影響到大漢帝國的切身利益。

就在這個時候,大漢帝國開始注意到樓蘭的存在,并且對樓蘭關鍵位置進行了一番分析,前邊說過,樓蘭處于匈奴和漢朝的交界處,要是樓蘭跟随匈奴混,将會直接影響到漢朝對匈奴的進攻,同理,一旦樓蘭跟随漢朝混,漢朝則可以借助樓蘭特殊的地理位置進攻匈奴。

樓蘭到底做錯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一開始漢朝始終對樓蘭保持懷柔政策,直到漢武帝經過再三思考分析利弊之後,終于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9年)打算對樓蘭采取一些措施了,此時的樓蘭古國還沉浸在“夜郎自大”的喜悅中,他們壓根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居然還有漢朝這種強大的帝國存在。

漢朝讓樓蘭開開眼界

漢武帝派趙破奴率領700輕騎直接攻入樓蘭都城姑師,将樓蘭王當場俘虜,随後帶到長安,讓樓蘭王開開眼界。樓蘭王在長安遊玩了幾日,瞬間就被繁華的長安所吸引,他這個時候才明白,原來世界上還有如此強大的國家存在,比起漢朝來,匈奴根本算不了什麼,于是在樓蘭王回到樓蘭之後,立即調整政策,分别向漢武帝和匈奴都送出質子,表示自己臣服于兩股強大勢力之間。

當然了,鑒于漢朝當時過于強大,樓蘭王也是親眼目睹過大漢帝國的風采了,是以樓蘭雖然表面上是臣服于匈奴和漢朝,可實際上這個時期的樓蘭更多還是聽從漢朝的安排的,就這樣,樓蘭安分守己了幾年,一直到衛青與霍去病這些打得匈奴滿地找牙的大将去世之後,樓蘭才再次開始躁動起來。

随着衛青以及霍去病的去世,漢武帝陷入了無将可用的尴尬局面,是以就暫緩了對匈奴的武力政策,維持了十幾年和平相處的局面,奈何十幾年不教訓匈奴,匈奴就開始皮癢癢了,又開始在邊境和西域頻頻出沒,不僅影響絲綢之路正常運作,還開始斬殺漢使,挑撥是非。

樓蘭到底做錯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王看着匈奴欺負漢朝,漢朝也沒有回擊,誤以為其實漢朝就是外強中幹,于是樓蘭王又開始不安分,繼續投入到匈奴的懷抱中去,并且幫助匈奴人襲擊漢人,就連派去西征的李廣利,也受到樓蘭以及匈奴的襲擊,損失慘重。

眼看樓蘭已經有些迷失自我,漢武帝打算再次将樓蘭王請來見見世面,樓蘭王再次來到長安,故地重遊,感慨萬千,臨别之際,樓蘭王哭哭啼啼對漢武帝說:“老大啊,我們國家太小,漢朝和匈奴我們都不敢得罪,不兩邊倒我們就活不下去了。”

漢武帝看着樓蘭王哭得稀裡嘩啦,再想一想樓蘭的處境,也确實有些可憐,就沒有過分為難樓蘭王,隻是叫他以後安分守己一點,别跟漢朝較勁就可以,樓蘭王答應了漢武帝的要求,回去之後逐漸疏遠了一些匈奴,保持了十餘年的安定。

樓蘭國王變故

征和元年,去漢朝開了兩次眼界并且一直活得心驚膽戰的老樓蘭王死了,他死後,樓蘭國向漢朝提出申請,希望将之前送給漢朝的質子放回去當新的樓蘭國王,可是漢朝無法将這個質子送回去,因為這個質子在長安不安分被漢武帝給閹了,要是送回去不就露餡了?

樓蘭到底做錯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正在漢朝為此事尴尬之餘,匈奴抓住機會,趕盡把當年樓蘭送到自己國家當質子的安歸送回樓蘭繼承了王位,這下問題就嚴重了,安歸從小就生活在匈奴,當然和匈奴之間的關系要親近一些,在安歸繼位之後,樓蘭被徹底“奴化”了。

适逢漢武帝晚年,出現太多事情影響了國力,是以一時間漢朝也無暇顧及樓蘭的問題,此時安歸更加猖獗,直接投入匈奴懷抱,開始大肆對漢朝的使者進行殺害,甚至充當了絲綢之路上的劫匪,讓漢朝忍無可忍。

後來漢昭帝繼位之後,面對樓蘭和匈奴這個糟糕的問題,有一個牛人傅介子站出來提出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解決方案,他說要以一己之力去鏟除樓蘭王安歸,這個想法一提出來,就遭到漢昭帝以及當時很多大臣的拒絕,大家都覺得傅介子這種想法純屬天方夜譚,要是一個人就能搞定樓蘭王,那大家早就下手了,何必等到今天?

在衆多的反對聲之餘,隻有一個人堅決支援傅介子的想法,這個人就是霍光,既然漢昭帝不願意支援傅介子的行動,膽大包天的霍光就在私下支援傅介子行動,在霍光的支援下,傅介子一行人共計三十餘人打扮成商人模樣,帶着一些金銀珠寶,直接去到樓蘭邊境。

樓蘭到底做錯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王安歸聽說有漢朝使者來訪,心中還是有些擔憂的,不過聽說傅介子等人總共隻有三十多人,還帶着數量可觀的金銀珠寶,完全不像是來挑釁,反而像是來朝貢的呢,安歸當時被金銀珠寶以及自己的盲目自大蒙蔽了雙眼,逐漸放松警惕。

當傅介子等人三番五次說要把這些金銀珠寶送給安歸的時候,安歸終于動心,設宴款待了傅介子一行人,在拿到金銀珠寶之後,更是和傅介子觥籌交錯,喝了個一醉方休,此時的安歸算是戒心全無了,甚至他有把傅介子當哥們相處的意思。

觥籌交錯之後,酒至酣處,傅介子挨近安歸耳邊,悄悄告訴安歸:“漢朝天子還有一道密旨,叫我轉達于你,請随我到後帳去”。安歸早已被金銀珠寶和傅介子的行為所迷惑,來不及思考什麼,直接就跟随傅介子往後帳而去。

誰也沒有想到,安歸才剛到達後帳,傅介子手起刀落,安歸人頭落地,随後傅介子提着安歸的人頭出去,告訴樓蘭的戰士,漢朝即将委派新的質子過來當樓蘭王,現在誰要是提前擁立,将會有功,要是反抗之人,随後漢朝大軍來襲,将會直接滅掉。

樓蘭到底做錯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聽了傅介子的話語,樓蘭國的那些将士再也不敢輕舉妄動,紛紛宣布投降,就這樣,傅介子靠着一己之力,順利鏟除了樓蘭王,為漢朝在西域的統治添磚加瓦,等到漢昭帝發現傅介子的豐功偉績之後,也不禁感歎。

在傅介子将樓蘭王斬殺之後,樓蘭這個名字也就徹底成為曆史了,後來樓蘭被改名為鄯善國,在與中原文化的交融中逐漸被漢化,一直延續到了公元六世紀,才被北魏所滅,從此消失在曆史上。

漢朝之後,很多朝代的詩人都喜歡用樓蘭來作詩,比如邊塞詩人王昌齡,在二十多歲遊曆西部邊疆的時候,就寫下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慷慨詩句,還有李白的“願将腰下劍,隻為斬樓蘭”、杜甫的“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高适的“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辛棄疾的“且挂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徐祯卿的“天子絨衣遙按劍,将軍直為斬樓蘭”,這些詩人都在寫樓蘭,那麼是不是真的中原和樓蘭有不共戴天之仇呢?

其實很明顯真實曆史并非如此,樓蘭雖然充當牆頭草的角色,對中原地區确實産生過一定影響,可是比起強大的匈奴,樓蘭對中原地區的影響幾乎是微乎其微的,那麼為何詩人喜歡以樓蘭為題材來寫詩呢?

我想主要原因無外乎兩個,第一個是樓蘭是匈奴的小跟班,而且好欺負,通過寫漢朝收拾樓蘭那種大快人心的勝利,更加能夠激發後人的鬥志;第二個原因是強大的匈奴畢竟在古代是讓人頭疼且不願提及的,誰也不願意用這種悲催的曆史典故來教育後人或者激發士氣。

樓蘭到底做錯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結語

樓蘭處于匈奴與漢朝兩大強權之間,注定了它的命運将會是凄慘的,不管是得罪任何一方,都可能導緻自己的滅亡,于是樓蘭隻能選擇扮演牆頭草的角色在夾縫中生長,誰曾想就算是自己已經足夠有求生欲,最終還是滅亡了,到頭來,也許我們會發現樓蘭沒有做錯什麼,可似乎樓蘭又做錯了很多,因為首鼠兩端的國家和個人,在曆史上似乎從來沒有過什麼好下場!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