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楼兰到底做错了什么,竟让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1981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新疆罗布泊发现了一具距今3800多年的楼兰少女古尸,少女双目紧闭,嘴角上扬,恰似在睡梦中一般,脸上浮现着甜蜜的微笑,后来诗人席慕容还为其写下了一首《楼兰新娘》的凄美诗篇。

随着这具女尸的发现,很快就引起了巨大轰动,人们在对少女关注的同时,也对充满神秘色彩的楼兰古国兴趣盎然,在逐步了解楼兰古国之后,却发现,原来这个国家在我们古人的诗词中经常出现,很多人特别好奇,为何古人如此“憎恨”楼兰,到底楼兰对中原地区做了什么事情呢?

楼兰到底做错了什么,竟让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古国的神秘面纱

根据史料记载,楼兰古国在后来被改名成为了鄯善国,其属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一个古国,隶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距离长安有6100里,共计1570户人,14100人口,按照这样的数据来看,楼兰古国基本上还没有现在的一个乡镇那么大。

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一万四千一百。——《汉书·西域传》

楼兰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其东通敦煌,西北可达蔚梨,西南可达若羌,因为楼兰的存在,古丝绸之路到楼兰之后就被分成了南北两道,可以说楼兰是丝绸之路的一个交通枢纽要道,奈何楼兰国力弱小,并且处于匈奴和大汉帝国之间,所以在大汉帝国没有对楼兰发威之前,楼兰经常扮演匈奴的小跟班角色,对大汉帝国的丝绸之路乃至使者都产生巨大影响,最严重的时候,楼兰都已经开始影响到大汉帝国的切身利益。

就在这个时候,大汉帝国开始注意到楼兰的存在,并且对楼兰关键位置进行了一番分析,前边说过,楼兰处于匈奴和汉朝的交界处,要是楼兰跟随匈奴混,将会直接影响到汉朝对匈奴的进攻,同理,一旦楼兰跟随汉朝混,汉朝则可以借助楼兰特殊的地理位置进攻匈奴。

楼兰到底做错了什么,竟让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开始汉朝始终对楼兰保持怀柔政策,直到汉武帝经过再三思考分析利弊之后,终于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9年)打算对楼兰采取一些措施了,此时的楼兰古国还沉浸在“夜郎自大”的喜悦中,他们压根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汉朝这种强大的帝国存在。

汉朝让楼兰开开眼界

汉武帝派赵破奴率领700轻骑直接攻入楼兰都城姑师,将楼兰王当场俘虏,随后带到长安,让楼兰王开开眼界。楼兰王在长安游玩了几日,瞬间就被繁华的长安所吸引,他这个时候才明白,原来世界上还有如此强大的国家存在,比起汉朝来,匈奴根本算不了什么,于是在楼兰王回到楼兰之后,立即调整政策,分别向汉武帝和匈奴都送出质子,表示自己臣服于两股强大势力之间。

当然了,鉴于汉朝当时过于强大,楼兰王也是亲眼目睹过大汉帝国的风采了,所以楼兰虽然表面上是臣服于匈奴和汉朝,可实际上这个时期的楼兰更多还是听从汉朝的安排的,就这样,楼兰安分守己了几年,一直到卫青与霍去病这些打得匈奴满地找牙的大将去世之后,楼兰才再次开始躁动起来。

随着卫青以及霍去病的去世,汉武帝陷入了无将可用的尴尬局面,所以就暂缓了对匈奴的武力政策,维持了十几年和平相处的局面,奈何十几年不教训匈奴,匈奴就开始皮痒痒了,又开始在边境和西域频频出没,不仅影响丝绸之路正常运行,还开始斩杀汉使,挑拨是非。

楼兰到底做错了什么,竟让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王看着匈奴欺负汉朝,汉朝也没有回击,误以为其实汉朝就是外强中干,于是楼兰王又开始不安分,继续投入到匈奴的怀抱中去,并且帮助匈奴人袭击汉人,就连派去西征的李广利,也受到楼兰以及匈奴的袭击,损失惨重。

眼看楼兰已经有些迷失自我,汉武帝打算再次将楼兰王请来见见世面,楼兰王再次来到长安,故地重游,感慨万千,临别之际,楼兰王哭哭啼啼对汉武帝说:“老大啊,我们国家太小,汉朝和匈奴我们都不敢得罪,不两边倒我们就活不下去了。”

汉武帝看着楼兰王哭得稀里哗啦,再想一想楼兰的处境,也确实有些可怜,就没有过分为难楼兰王,只是叫他以后安分守己一点,别跟汉朝较劲就可以,楼兰王答应了汉武帝的要求,回去之后逐渐疏远了一些匈奴,保持了十余年的安定。

楼兰国王变故

征和元年,去汉朝开了两次眼界并且一直活得心惊胆战的老楼兰王死了,他死后,楼兰国向汉朝提出申请,希望将之前送给汉朝的质子放回去当新的楼兰国王,可是汉朝无法将这个质子送回去,因为这个质子在长安不安分被汉武帝给阉了,要是送回去不就露馅了?

楼兰到底做错了什么,竟让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正在汉朝为此事尴尬之余,匈奴抓住机会,赶尽把当年楼兰送到自己国家当质子的安归送回楼兰继承了王位,这下问题就严重了,安归从小就生活在匈奴,当然和匈奴之间的关系要亲近一些,在安归继位之后,楼兰被彻底“奴化”了。

适逢汉武帝晚年,出现太多事情影响了国力,所以一时间汉朝也无暇顾及楼兰的问题,此时安归更加猖獗,直接投入匈奴怀抱,开始大肆对汉朝的使者进行杀害,甚至充当了丝绸之路上的劫匪,让汉朝忍无可忍。

后来汉昭帝继位之后,面对楼兰和匈奴这个糟糕的问题,有一个牛人傅介子站出来提出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解决方案,他说要以一己之力去铲除楼兰王安归,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就遭到汉昭帝以及当时很多大臣的拒绝,大家都觉得傅介子这种想法纯属天方夜谭,要是一个人就能搞定楼兰王,那大家早就下手了,何必等到今天?

在众多的反对声之余,只有一个人坚决支持傅介子的想法,这个人就是霍光,既然汉昭帝不愿意支持傅介子的行动,胆大包天的霍光就在私下支持傅介子行动,在霍光的支持下,傅介子一行人共计三十余人打扮成商人模样,带着一些金银珠宝,直接去到楼兰边境。

楼兰到底做错了什么,竟让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王安归听说有汉朝使者来访,心中还是有些担忧的,不过听说傅介子等人总共只有三十多人,还带着数量可观的金银珠宝,完全不像是来挑衅,反而像是来朝贡的呢,安归当时被金银珠宝以及自己的盲目自大蒙蔽了双眼,逐渐放松警惕。

当傅介子等人三番五次说要把这些金银珠宝送给安归的时候,安归终于动心,设宴款待了傅介子一行人,在拿到金银珠宝之后,更是和傅介子觥筹交错,喝了个一醉方休,此时的安归算是戒心全无了,甚至他有把傅介子当哥们相处的意思。

觥筹交错之后,酒至酣处,傅介子挨近安归耳边,悄悄告诉安归:“汉朝天子还有一道密旨,叫我转达于你,请随我到后帐去”。安归早已被金银珠宝和傅介子的行为所迷惑,来不及思考什么,直接就跟随傅介子往后帐而去。

谁也没有想到,安归才刚到达后帐,傅介子手起刀落,安归人头落地,随后傅介子提着安归的人头出去,告诉楼兰的战士,汉朝即将委派新的质子过来当楼兰王,现在谁要是提前拥立,将会有功,要是反抗之人,随后汉朝大军来袭,将会直接灭掉。

楼兰到底做错了什么,竟让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听了傅介子的话语,楼兰国的那些将士再也不敢轻举妄动,纷纷宣布投降,就这样,傅介子靠着一己之力,顺利铲除了楼兰王,为汉朝在西域的统治添砖加瓦,等到汉昭帝发现傅介子的丰功伟绩之后,也不禁感叹。

在傅介子将楼兰王斩杀之后,楼兰这个名字也就彻底成为历史了,后来楼兰被改名为鄯善国,在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中逐渐被汉化,一直延续到了公元六世纪,才被北魏所灭,从此消失在历史上。

汉朝之后,很多朝代的诗人都喜欢用楼兰来作诗,比如边塞诗人王昌龄,在二十多岁游历西部边疆的时候,就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慷慨诗句,还有李白的“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杜甫的“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高适的“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辛弃疾的“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徐祯卿的“天子绒衣遥按剑,将军直为斩楼兰”,这些诗人都在写楼兰,那么是不是真的中原和楼兰有不共戴天之仇呢?

其实很明显真实历史并非如此,楼兰虽然充当墙头草的角色,对中原地区确实产生过一定影响,可是比起强大的匈奴,楼兰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的,那么为何诗人喜欢以楼兰为题材来写诗呢?

我想主要原因无外乎两个,第一个是楼兰是匈奴的小跟班,而且好欺负,通过写汉朝收拾楼兰那种大快人心的胜利,更加能够激发后人的斗志;第二个原因是强大的匈奴毕竟在古代是让人头疼且不愿提及的,谁也不愿意用这种悲催的历史典故来教育后人或者激发士气。

楼兰到底做错了什么,竟让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结语

楼兰处于匈奴与汉朝两大强权之间,注定了它的命运将会是凄惨的,不管是得罪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自己的灭亡,于是楼兰只能选择扮演墙头草的角色在夹缝中生长,谁曾想就算是自己已经足够有求生欲,最终还是灭亡了,到头来,也许我们会发现楼兰没有做错什么,可似乎楼兰又做错了很多,因为首鼠两端的国家和个人,在历史上似乎从来没有过什么好下场!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