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富商借給八路軍1100萬法币,臨終前囑咐兒子:盡量不要找政府

抗日戰争時期,山西有一個姓郭的富商,他做生意很講誠信,為人也樂善好施。在那個吃不飽飯的貧苦年代,郭老爺經常搭建粥棚,救助當地百姓。

有一天,一隊八路軍從郭老爺所在的鎮子經過,他們已經晝夜行軍了好多天,戰士們早已饑腸辘辘。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更何況八路軍大多都是些年輕的小夥子,正是能吃的時候。

有的戰士餓得連走路都走不穩了,還談什麼扛槍打敵人?

山西富商借給八路軍1100萬法币,臨終前囑咐兒子:盡量不要找政府

在那個時候,八路軍的隊伍經常斷糧,可我們的部隊有規定,不能拿群衆的一針一線。為了保護我們的革命力量,八路軍後來又制定了新的規定:

可以管百姓借糧,不過要寫好借條,按時歸還。

這支隊伍的首長看見戰士們餓成這樣,很是心疼,于是他打算跟百姓借糧。郭老爺家底雄厚,在當地很有名望,首長聽說後就找到郭老爺家,跟他說了借糧的事情。

郭老爺知道八路軍打日本鬼子很賣力,他想都沒想就一口答應了。當首長将寫好的借條遞給郭老爺時,郭老爺說什麼也不肯收。

山西富商借給八路軍1100萬法币,臨終前囑咐兒子:盡量不要找政府

“你們在前線打鬼子,我出點糧而已,咋還能讓你們還呢?”郭老爺擺了擺手,将借條推到一邊。

老哥,我們八路軍有規定,您不收字條,我們就不能拿您的糧食。

”首長斬釘截鐵地說。

郭老爺見沒法推辭,就收下了借條。八路軍的軍紀讓他敬佩不已,同時他暗自感慨:

有這樣一支為百姓而戰的隊伍,中國何愁沒有未來!

雖然國民黨規定不準百姓借糧給八路軍,但誰好誰壞,百姓心裡自有一杆秤。

郭老爺變賣幾家門店以及田地,籌集到1100萬法币,全部買成糧食給八路軍送了過去。

山西富商借給八路軍1100萬法币,臨終前囑咐兒子:盡量不要找政府

戰士們吃了一頓飽飯,一個個變得雄赳赳氣昂昂,很有精神,他們休整之後繼續向戰場前進了。

臨走之前,首長握住郭老爺的手,再三感謝他解了八路軍的燃眉之急,并囑咐他将來不要忘了拿着借條找組織要求還款。

送走八路軍之後,郭老爺就把借條收藏了起來,他沒想讓八路軍還款,隻不過是留個紀念,讓後代銘記要多為祖國和人民做好事。

山西富商借給八路軍1100萬法币,臨終前囑咐兒子:盡量不要找政府

郭老爺注重商品品質,賣的價格也比較低,因而很多人都來光顧他的店鋪。看着郭老爺生意越做越好,一些奸商便紅了眼,他們聯合弄來一批

價低質劣

的商品,想用價格戰搞垮郭老爺。

辨識不出真僞的百姓們都去買便宜的了,郭老爺這邊的顧客越來越少。店裡的夥計勸郭老爺也進劣質的商品賣,但郭老爺堅決不同意,在他看來,

信譽遠比賺錢重要得多。

後來,郭老爺的生意一落千丈,到最後隻能關店。靠着以前積攢的财産,郭老爺的日子還過得下去。在他臨終前,他叮囑自己的兒子,

不到萬不得已,不要使用那張借條。

山西富商借給八路軍1100萬法币,臨終前囑咐兒子:盡量不要找政府

郭老爺的兒子在去世前,也對自己的兒子郭建英說了同樣的話。

就這樣,這張借條經曆了三代人。

此時的郭家已經大不如前,隻能務農為生,日子過得很清苦,但郭建英一直記得父親和爺爺的遺言,他從沒想過去找政府要回借款。

然而不幸的是,郭建英的妻子患上了重病,急需一大筆錢做手術。郭建英心急如焚,他東拼西湊之後還遠遠不夠。最終,他把唯一希望放在了那張借條上。

可事情已經過去了這麼久,還能找到當年借錢的八路軍嗎?政府會不會不認賬?

郭建英心裡打起了鼓,但此時他已沒有别的法子,隻能去試一試了。

山西富商借給八路軍1100萬法币,臨終前囑咐兒子:盡量不要找政府

郭建英拿着借條來到當地政府,當從業人員看到借款額度高達1100萬法币時,立刻就上報給了上司。由于借款數額太大,上司也不能直接做決定,于是借條就被轉交給相關部門做真假鑒定。

結果證明,這張借條确實是八路軍寫下的。

雖然寫下借條的首長已經去世了,但政府沒有猶豫,立刻按照匯率進行折算,最終連本帶息共計8萬多元人民币,一分不少地交到了郭建英手中。

山西富商借給八路軍1100萬法币,臨終前囑咐兒子:盡量不要找政府

在八十年代,這筆錢可以說得上是一筆巨款。郭建英收到錢後非常感動,

八路軍沒有失信于爺爺,人民政府也沒有失信于他。

在政府的安排下,郭建英的妻子住進了醫院,經過治療後最終痊愈。

自建國以來,有不少人都拿着借條來找政府,隻要屬實,政府都會連本帶息歸還給債主。

在這一張張借條的背後,是人民對革命的支援,是八路軍對百姓的誠信,更是軍民一家親的象征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