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人雲: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亦有寬闊如海的胸襟。
縱觀古今,若有不論其身處何處,自始至終皆以大局為重,不拘小節者;不論兵強馬壯坐擁雄兵,抑或白手起家身處逆境,皆深明大義者,此可謂之真英雄也。且不聞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更不消說出身草芥卻以一己之力“黃袍加身”最終成為明朝開國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末年,朝廷壓榨百姓,民族沖突尖銳。在蒙古人治下,民分四等,其中蒙古人為第一等,色目人(西域人、部分契丹人)為第二等,第三第四等則為漢人(北方漢人、契丹和女真等族)與南人(南方漢人,大體為南宋人),四等人制使各民族之間政治、任職、科舉、刑律等方面區分對待,以及各種民族歧視政策,如:蒙古人殺漢人隻需杖刑五十七下,并賠付燒埋銀子即可;若是漢人殺蒙古人,則直接處死刑,并“斷付正犯人家産,餘人并征燒埋銀”。如此種種自上而下的民族分級、歧視政策的施行,隻因蒙古人的強大而暫時壓迫人數衆多的漢人。而到了元末時期,常年的苛政重稅加之天災不斷使百姓日夜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朱元璋出生于一個偏遠村莊内的貧苦漢人家庭中,因其為漢人的緣故,祖上數代人都因拖欠稅款四處逃亡,家人的願望也僅僅是想找個安穩的地方做佃戶,不至于餓死。其父定居于此後,在當地地主劉德手下做佃戶,此人欺善怕惡、唯利是圖,農民整日勞作,卻隻能勉強糊口。地主的壓榨,使得朱家長期食不果腹,苦不堪言。活着都難何談念書,因而朱元璋從小便幫地主劉德放牛以減輕家中負擔。雖然家境貧寒,但他從小便聰明伶俐,做事有主見,身邊很快就聚集了一批相同出身的小夥伴們,而後來赫赫有名的開國功臣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人均出自其中。
一次放牛時,未及收工孩子們卻都饑腸辘辘,此時朱元璋看向牛群内的小牛犢,心中突然有了個大膽的想法。他招呼小夥伴們,帶頭将這頭小牛犢殺了後與大家一起烤着吃了個痛快。那時的牛肉與農民家的孩子絲毫沾不上邊,胯下所騎之牛皆是地主的私人資産。小牛吃着雖過瘾,但飽腹之後,孩子們紛紛開始擔心,這回去之後少一頭小牛,地主那邊該如何交代。此時朱元璋信誓旦旦地告訴大家,說到時候全部說是我弄丢的就行了。結果回去之後,地主劉德果然大發雷霆,用鞭子将朱元璋狠狠地打了一頓,還使本就搖搖欲墜的朱家又背上這頭小牛的債款。雖吃了一頓毒打,但朱元璋在這次事件中充分展現出自己作為領袖的才能,敢于承擔,為人仗義。此後随之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的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人也是出于對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十五歲時,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的轉折。當時在他們村子上罕見的旱災、蝗災和瘟疫齊發,受此次天災,朱元璋一家先是父親染上瘟疫去世,而後母親和大哥接連餓死,這接二連三的打擊對于朱家是緻命的。沒有了父母和大哥,家中僅剩二哥一家及幾個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在那樣的亂世中,即使自身都瀕臨餓死,都要将過世的親人入土為安。然而朱元璋家中一貧如洗,何來錢購置棺材和墓地,朱元璋隻得去找地主劉德,希望他能施以援手。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不僅如此,因為沒有了壓榨價值,他甚至将朱元璋一家直接趕走了。
此後的故事無需過多贅述,朱元璋就此開始了漫長的流浪,最終百姓不滿元朝的殘酷統治,各地紛紛爆發起義,最終,朱元璋終結亂世統一天下并開啟了明朝的統治。衣錦還鄉後,他再次見到了當年的地主劉德。當地主認出面前龍袍在身的皇帝正是當年受他壓榨至走投無路的農民朱元璋時,劉德渾身發抖,跪在地上磕頭如搗蒜,說自己當年有眼無珠,得罪了皇上,乞求皇上能饒他一命。而不同于當年地主的冷酷無情,朱元璋回答道:“爾之所為,亦恒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為天子也。”如此豁達胸襟,與當年地主的冷酷形成鮮明對比。
結語
縱觀曆史,中國古代曆史雖長,然朝代卻也并不十分多。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秦朝那般隻曆二世便滅亡的朝代實為極少數,故此,各朝各代的開國皇帝也屈指可數,而在此區間内,朱元璋似乎是最特殊的一個,既不出身名門,也無資産封地,卻最終一統天下,改朝換代,皆因其能海納百川的胸懷,終為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