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26歲得知父親是楊靖宇後很絕望,上司讓他去省委工作,他卻拒絕

戰争年代,許多活躍在前線的抗戰英雄為了友善行動,一般都會采用化名,或者有些人直接将名字和姓氏都改掉。後來導緻抗戰結束後,許多犧牲掉的英雄原本的名字都被塵封在了戰場中。

也因為這樣,那些英雄的家屬始終無法找到自己的親人。幸運的情況下,一些人原本的名字以及後來改掉的名字都被記錄在案,是以當他們不幸犧牲的時候,讓後人在尋找親友的途中有迹可循。

許多人改名的背後都會有一個故事,有些是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擊;有些是為了保護家人。在那種資訊匮乏的年代,改了名之後一般很難通知到家人,是以後來的“認親”就增加了難度。

他26歲得知父親是楊靖宇後很絕望,上司讓他去省委工作,他卻拒絕

我國有名的抗戰英雄楊靖宇,因為在戰場中改掉了自己的名字,讓他的後代及家人整整找了他28年。

父親離家參軍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李灣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小時候他在村裡的私塾念書,後來憑借着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縣城的高等國小。

在學校的時候,楊靖宇特别活潑好動而且膽識過人。有同學被欺負,他就拉上幾十個同學替那個被欺負的同學讨公道,最終把那些人給趕跑了。

他26歲得知父親是楊靖宇後很絕望,上司讓他去省委工作,他卻拒絕

五四青年運動爆發之後,全國上下出現了革新的熱潮,楊靖宇也開始投身到了戰鬥當中。在與北洋軍閥的混戰時期裡,楊靖宇帶領群組織了五萬農民武裝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豫南起義”。

他們經過四天的激戰,占領了确山縣城,建立了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的确山臨時維持秩序委員會,楊靖宇任常務委員,這是中共的縣級人民政權。

1925年,楊靖宇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郭蓮結婚。郭蓮是楊靖宇鄰村的人,她善良溫柔且為人通達。在楊靖宇母親的撮合下,由媒人說成了這門親事。

他26歲得知父親是楊靖宇後很絕望,上司讓他去省委工作,他卻拒絕

兩人結婚的時候,楊靖宇剛滿20歲,而郭蓮19歲。楊靖宇從小在私塾上學,是個文化人,然而郭蓮卻是大字不識一個,但這并沒有影響兩人的感情。婚後,他們一直琴瑟和鳴、恩愛有加。

1926年,楊靖宇加入中國共産黨之後便帶領着部隊不斷的開辟新的根據地,還上司了劉店地區的“秋收起義”。

他們一起打退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并在部隊所到之處建立蘇維埃政權,為日後的抗戰打下堅實的基礎。

他26歲得知父親是楊靖宇後很絕望,上司讓他去省委工作,他卻拒絕

抗日戰争爆發之後,楊靖宇不得不離家遠行投入戰鬥前線。雖然郭蓮百般不舍,但深知大丈夫志在遠方的道理。她囑咐丈夫不要挂念家裡,她一定會盡全力照顧好這個家,讓他無後顧之憂。

楊靖宇離開的時候,他的兒子才2歲,女兒才3個月大。他給兒子取名為馬崇雲,女兒叫馬錦雲。

母親的囑咐

楊靖宇離開之後,一家子的生活重擔都壓在了郭蓮的身上,再加上孩子年幼、婆婆病體,這個女人承受着她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困苦。但無論多麼困難,郭蓮都咬着牙堅持着。

他26歲得知父親是楊靖宇後很絕望,上司讓他去省委工作,他卻拒絕

她一面照顧孩子和老人,一面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她知道丈夫已經在抗日戰場的前線,時不時地去打聽他的消息,但始終得不到任何的回應。

郭蓮不知道的是,此時的丈夫已經改名為楊靖宇,投身到了東北一帶的抗日前線。而且因為他骁勇善戰,東北地區的日軍對他聞風喪膽。楊靖宇的名字也在軍中傳播甚廣。

留在家中的一家老小日子其實不好過,那些漢奸知道楊靖宇不在家,猜測他可能已經去投軍了,于是總是逮着機會就将郭蓮和老母親抓起來嚴刑拷打審問。

他26歲得知父親是楊靖宇後很絕望,上司讓他去省委工作,他卻拒絕

但她們一直三緘其口,不承認楊靖宇參軍的事情。當問道楊靖宇身在何處時,郭蓮也隻說不知道,實際上她也确實不知道。

經過日軍的拷問和摧殘之後,老母親原本就有病的身體終于支援不住倒下了。臨走前她囑咐郭蓮一定要找到楊靖宇。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馬崇雲和妹妹馬錦雲慢慢地長大了。他們一直想見父親一面,似乎這也成為了全家活下去的希望。

他26歲得知父親是楊靖宇後很絕望,上司讓他去省委工作,他卻拒絕

1944年,郭蓮再一次被日軍抓走,一頓毒打之後還被扔進了糞坑。後來鄉親把她救了出來,但因為傷口感染,已經回天乏術了。

郭蓮在彌留之際将楊靖宇留下的唯一照片給了馬崇雲,并囑咐道:“好好珍藏這張照片,以後一定要找到你爹,他叫馬尚德。”

從楊靖宇離開,已經過去了16年,郭蓮還是沒能等到丈夫的歸來。而她最後也不知道,其實楊靖宇早在4年前便在戰鬥中犧牲了。

他26歲得知父親是楊靖宇後很絕望,上司讓他去省委工作,他卻拒絕

父親的下落

抗戰結束後,全國各地迎來大解放,此時的馬崇雲已經長成了26歲的小夥子。但母親的遺願依然是他心裡最重要的事,這麼多年他從未放棄過尋找父親的下落。

他多方打聽,隻要有一線希望都不放棄,可是他得到的答案卻是沒有人認識叫馬尚德的人。馬崇雲也曾一度懷疑父親是否早就犧牲了,是以沒人知道他的名字。

然而無論何種猜測,都不能打消他繼續尋找父親的念頭,就算哪怕隻是一具枯骨,也要将他找回來安葬。

他26歲得知父親是楊靖宇後很絕望,上司讓他去省委工作,他卻拒絕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1952年,那天家裡突然來了一群人,他們自稱是黑龍江省委派來的,為首的幹部叫馬仲雲。那人一進門看到馬崇雲,便驚訝道:“這孩子跟楊司令長得太像了。”

正當馬崇雲一頭霧水的時候,那人便告訴他:“楊靖宇就是你的父親。”楊靖宇是鼎鼎大名的抗日英雄,他的抗戰事迹馬崇雲也略有耳聞,但怎麼會是自己的父親呢?

後來在幹部們的細說下,說明了馬尚德當初改名楊靖宇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家人。馬崇雲這才開始明白,原來自己找了多年的父親居然是抗日英雄。

他26歲得知父親是楊靖宇後很絕望,上司讓他去省委工作,他卻拒絕

但是此時父親離開家已經28年,兄妹倆從沒見過父親,隻留下一張他的照片。如今知道他已經為國捐軀,心中非常感慨。但一想到再也見不到父親,内心充滿了絕望。

在确認了馬崇雲的身份之後,上司想讓他到省委去工作,也算是組織上對烈士家庭的一種照顧。那時馬崇雲是一名鐵路勞工,工作和收入都挺穩定的,于是他便回絕了上司的好意。

馬崇雲說:“我現在已經找到父親了,就不給你們添麻煩了。”後來,他和妹妹就一直做着普通的工作,從沒因為父親的身份而去謀取特殊的待遇。甚至還教導自己的子女也要遵循這項“家風”。

他26歲得知父親是楊靖宇後很絕望,上司讓他去省委工作,他卻拒絕

一别二十八載,割不斷的親情。在楊靖宇将軍的背後,是一個等待了他16年的妻子,還有找了他8年的兒子和女兒。骨肉分離是戰争中最為殘忍的一種現象,卻也是無可避免的。

家人的守候,應該是楊靖宇将軍生前最溫暖的感動,這些希望一直激勵着他前行。也許在他的心中也描繪過革命勝利後與家人團聚的畫面,但卻再也無法實作了。

珍惜和平年代的美好,多多給予陪伴家人的時光才是我們最應該去做的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