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國末期,五國合縱為何削不弱秦國?秦國所擁有的,是六國所缺的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後,改變了秦國原本積貧積弱的國力狀态,國家經濟力呈直線恢複上升,社會發展速度高品質提高。國家在變法後生機勃勃,君主勵精圖治,人民安居樂業,為秦國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變法後與各國發生的戰争,雙方有勝有負,可是基本上都是秦國占上風。那麼,為什麼五國合縱都打不赢當時的秦國呢?

戰國末期,五國合縱為何削不弱秦國?秦國所擁有的,是六國所缺的

一、秦國的天險地利人和

在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憑借強大的實力不斷對外征伐,漸漸産生了問鼎周室的想法。收複河西後,秦國雖然基本上控制了崤函地區,但崤函之險的東段卻被南韓掌握着,這對問鼎中原是一個極大的阻礙。于是,秦武王派秦将甘茂攻打南韓,史稱宜陽之戰。

在秦國君臣一心的努力下,秦國奪得宜陽,使疆域擴大到了中原地區。這是秦國一個重大的轉折點,這次戰役使得秦國完完全全控制了崤函之險,進可攻退可守。

自此,秦國坐擁優越的地理位置,憑借函谷關和黃河天險這一有效的天險,向東邊挺進的時候就能夠毫無後顧之憂。

戰國末期,五國合縱為何削不弱秦國?秦國所擁有的,是六國所缺的

而坐擁天險與地利的秦國,在人和方面也是拔得頭籌。

秦國自從秦孝公起,後面的君主幾乎沒有一個昏君,長年累月的積累給予秦國很大的後盾支援。在那時,孝公的一番“求賢令”令秦國高手賢臣雲集,在統一六國中提出至關重要的意見的賢臣,大多都不是秦國人。如我們大家熟知的範雎、呂不韋、李斯等秦國重臣,他們就都不是秦國人,因而求賢令讓秦國積累了亂世之本,為戰争時刻有賢臣出謀劃策奠定了基礎。

這是文治,而武治方面秦朝也不甘落後。

秦國的弩制造實作了機械化生産,在六國沿用弓箭的時候,秦國已經開始大規模裝備秦弩,裝備精良的秦軍隊所向披靡。

同時,當時秦朝的冶煉技術也十分精良,工匠懂得在冶煉時添加适量的錫,使得秦劍犀利無比且又不容易折斷。這些秦劍在黃土下沉睡了22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秦國擁有着那個時候先于旁人的技術,使得秦國軍隊在以後的戰争中所向披靡,在當時的六國面前可以說是無人能敵。

戰國末期,五國合縱為何削不弱秦國?秦國所擁有的,是六國所缺的

二、六國的算盤

由于秦國的日漸強大以及不斷征伐鄰國國土,在公元前318年,楚懷王發起由燕楚魏趙韓五國組成的聯軍,拉開了第一次合縱攻秦的帷幕,但這次的合縱攻秦并沒有給秦國實際的傷害。

戰國時期的諸侯各國,經過常年累月的戰争,關系一直處于互相猜疑的狀态,大家誰都想要少出點力少折損點兵力,各自心裡打着各自得小算盤。是以,這次合縱可以說是雷聲大雨點小,有的打到了函谷關就停止了,有的甚至還沒開始就結束了。面對強敵,秦國隻需放低點姿态,答應給了其中一方一點土地,對方就心滿意足地收兵,如此下來,合縱所起到的意義并不大。

戰國末期,五國合縱為何削不弱秦國?秦國所擁有的,是六國所缺的

而第二次合縱就打得比較順利。在公元前247年,魏國信陵君指揮魏趙韓楚燕五國大軍大敗秦軍,這一次合縱收複關東失地,直接打到了函谷關門口。由于這一次來勢較為兇猛,秦軍隻好閉關不敢出。但就在合縱剛看到點起色之時,這位領頭人物信陵君就去世了,沒有他的極力主張和上司,合縱這事好像又被各國抛在了腦後。

直到公元前241年,五國聯軍再次發起了對秦的攻勢,這一次由趙國大将龐煖帶領,這可以說是合縱頗見成效的。大軍剛一開始就收複以往被秦國收下的城池,這給了秦國當時的實際掌權者——呂不韋一個警醒。

按照合縱的步驟來說,下一步大軍就是開往函谷關了。但令秦國人意料之外的是,龐煖帶着聯軍并沒有向西挺進,而是采取迂回戰術,直接率領大軍繞道函谷關後。這正是龐煖的不同旁人之處,他清楚地知道函谷關易守難攻,如果想攻破函谷關就必須要出其不意繞道身後。他下令聯軍分幾路過山西永濟,進展順利,來到了距離鹹陽隻有七、八十裡的地方,可以說是大軍已經抵達鹹陽的家門口了。

戰國末期,五國合縱為何削不弱秦國?秦國所擁有的,是六國所缺的

面對來勢洶洶的聯軍,秦國丞相呂不韋利用他多年經驗認真地分析聯軍情況。在他看來,楚軍作為大國之軍,千辛萬苦遠道而來,軍士多多少少會有所怨言,是以把突破口放在了楚軍身上。且因為楚國又是大國,在本次聯軍中頗有影響力,如果能夠将楚國打敗,自然而然就挫敗了聯軍的士氣。

就這樣,呂不韋親自來領秦軍向聯軍宣戰,并集中精銳兵力突然襲擊了楚營。呂不韋的算盤果然沒有敲錯,這一下子直接打得楚軍不知所措,一仗下來便讓楚軍崩潰不已,在沒有與其他聯軍的商量之下直接麻溜地班師回朝了。

三、廉頗老矣,齊國坐視

那麼在當時除了秦國之外,别的國家難道沒有賢臣可以為國君出謀劃策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但秦國占上風的原因,就在于秦國團結,君臣眼光高遠。

大家熟知的“廉頗老矣,何能飯否”這個典故就出自于秦趙的長平之戰中,當時的廉頗帶領趙國二十萬軍隊開往長平,但由于秦趙軍隊差距甚大,廉頗及時調整了戰略方針,轉攻為守。廉頗的目标很明确,秦軍大老遠長途跋涉來到長平,糧食儲備量也一定有限,而趙軍占領着有利的地理位置,築壘固守,以逸待勞,待到秦軍糧食耗盡,自然不攻自破。

戰國末期,五國合縱為何削不弱秦國?秦國所擁有的,是六國所缺的

秦國為了打破這個僵局,采用離間計四處散播“廉頗年邁,早已沒有當年的神勇”,這一傳言傳到了趙國君主耳裡,他立即将主将換為趙括,讓他帶領二十萬軍隊前往長平替代廉頗。

這位趙括,就是典故“紙上談兵”的出處。得知趙國将主将換為趙括,秦國立馬将白起調來,而白起根據趙括的弱點,不出數日便将趙國四十萬軍隊幾近殲滅。趙國本來完全有希望赢下此戰役,就因為君臣未能夠上下一心,導緻失了城池,前線軍隊盡滅,臉面盡失。

另外,六國之中還有一個齊國,并不樂于參加合縱這件事,究其原因有二。

首先,齊國君主認為自己與秦國并沒有直接的交叉關系,畢竟中間有相隔着燕趙魏韓等國家,秦國肯定打不到自己這來,因而不比那些國家和秦國有着直接的利息紛争。

戰國末期,五國合縱為何削不弱秦國?秦國所擁有的,是六國所缺的

其次,齊國國主鼠目寸光的思想,竟然想要坐享漁翁之利,心裡想着看着那個國家在攻打秦國的時候将兵力耗盡,自己好去撿這個天大的便宜。如此鼠目寸光的想法,也不可惜當秦國兵臨城下的時候,齊國隻能投降了。

可見,除秦國之外各國的合縱,大家都沒有朝着削弱秦國實力這一目标共同努力,反而心懷鬼胎,在合縱的時候沒有能夠出現一個擁有超高話語權的上司者,換句話講就像是一盤散沙。加上秦國實在是在這些曆練中越來越強大,合縱聯軍卻在曆次戰争中越來越弱。最終,秦國也在一場場戰役中,向問鼎中原那個目标一步步靠近……

參考資料:《戰國的終結與制衡的失效——對戰國時期合縱連橫的反思》,漆海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