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假難辨“瓦罐墳”!兒子把父母關入墳墓,送一頓飯砌一塊磚

縱觀中華曆史,流傳不少的優良傳統美德,孝道就是其中的一個,曆史上關于孝道的故事數不勝數,但即便是這樣,我們也不能否認曆史上出現過嚴重違背孝道的黑暗曆史,相傳在秦朝有這樣的一段時期,根據當時的律法,若是家中老人在年滿60歲還沒有去世,就必須丢棄到深山中任其自生自滅,其兇殘可見一斑。隻是關羽這段曆史的記載,我們隻能在野史中查閱,是以關于這法律的真實性已經無法考證。

真假難辨“瓦罐墳”!兒子把父母關入墳墓,送一頓飯砌一塊磚
真假難辨“瓦罐墳”!兒子把父母關入墳墓,送一頓飯砌一塊磚

唐朝韓鄂所作的《歲華麗紀》是一部野史,裡面記載了許多千奇百怪的事情,當中有提到,在雲南的某些地方流行一種“瓦罐墳”的習俗,子女會把六十歲的老母親背到山上的一個墳墓裡,這個墳墓是在地下挖墓穴,四周砌青磚,頂部用磚封頂,中間會留一個出口,形狀像瓦罐一樣,是以叫做“瓦罐墳”。而被活埋之前的日子中,老人在裡頭孤苦伶仃,長時間無人陪伴,并且等着自己的死期一天天臨近,還忍受着被親人無情抛棄的痛苦,内心被折磨,夜晚還要擔心受到野獸的襲擊,屍首異處,這種痛苦比被疾病折磨還要苦上幾百倍。

真假難辨“瓦罐墳”!兒子把父母關入墳墓,送一頓飯砌一塊磚
真假難辨“瓦罐墳”!兒子把父母關入墳墓,送一頓飯砌一塊磚

這種習俗的出現是依據當時的落後生産力才出現的,因為當時人類文明剛剛誕生,還不知道怎樣才能夠好好的存活下去,一個部落裡面才幾十個人,為了能夠延續部落,繼續生活下去,這才想出了這種主意。食物是生存的關鍵,年輕的勞動力因為打的獵物比較多,往往占據首領的位置。一些老年人因為年邁不能夠打獵,就失去了貢獻自己能力的價值,是以在這些部落裡面老年人就受到了排擠,是以一旦上了歲數的老人,即便他沒有去世,也會用這種方法來強行讓他離去。

真假難辨“瓦罐墳”!兒子把父母關入墳墓,送一頓飯砌一塊磚

從另一方面看,"瓦罐墳"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孝道",畢竟古代能活到60歲的老人本來就少之又少。但是現代社會,這樣的陋習依然存在就有些太過殘忍了。時代在發展,人的壽命也随之增長,社會在養老這一方面也做了足夠的保障,"瓦罐墳"的存在就成了真正的不孝。

真假難辨“瓦罐墳”!兒子把父母關入墳墓,送一頓飯砌一塊磚

在崇尚儒學的古代社會,孝道是基本規範之一。将年邁的父母丢棄,任期自身自滅,這很明顯不符合當時社會道德和儒家精神。是以很多史學界的大家并不認同“瓦罐墳”的存在,其中顧颉剛先生明确反對,理由有三:其一,古達生産力低下,醫療衛生條件差,一般人很難活到60歲“高齡”,其次丢棄父母并不符合當時标榜“仁愛”的儒家主流思想,其三,就現有的古籍資料來看,“瓦罐墳”隻見于某些野史、雜書中,翻開正史,找不到關于這習俗的任何記載!

真假難辨“瓦罐墳”!兒子把父母關入墳墓,送一頓飯砌一塊磚

而關于這個習俗得終結,據說有一個人膽子非常大,他的名字叫做楊三,他因為舍不得自己的老父親,于是就把他藏在了家中。那一年遇上了外國使者送來的黃牛一般大小的犀鼠,沒有人能夠把它戰勝。正是這位楊三父親的一個好辦法,他讓楊三找了一個13斤的貓。最終,這隻貓戰勝了犀鼠。更好的結果是新皇帝上任對此舊俗深惡痛疾,是以廢除了瓦罐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