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争時期,随着我軍在各個戰場上的節節勝利,抓獲的國軍戰俘也越來越多,其中還不乏一些中進階将領。當時為了友善管理,通常情況下戰犯都是按照就近原則分别關押在撫順、西安、濟南、重慶等戰犯管理所之中進行改造。1955年,根據上級訓示,全國各地在押的戰犯将統一交由公安部門進行管理。

為了友善改造工作的展開,上級決定将其中的一部分進階将領移交到功德林監獄。這個監獄是北平解放後解放軍才接收的,裡面共有17棟監管房,有350多個房間,最多可以關押一千多人。但是最終被俘的一千多名國軍将領之中,隻有兩百多人被集中到了功德林戰犯管理所。那麼,當時什麼樣級别的人才有資格進入功德林呢?
首先,按照國軍戰俘原先的職位,他們将被分為文職和武職。文職指的就是擔任行政職位的國民政府官員,武職就是擔任軍隊職務的将領。舉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比如王耀武。他的身份是山東省政府主席,是以屬于文職。但同時他也兼任第二綏靖區司令官,是以王耀武同時也屬于武職。而能進入功德林的文職戰犯需要擔任省一級或者廳長以上的職務。不過這種戰犯人數不算多,因為能在國軍做到省級的人,基本在軍隊中也都是中将以上軍銜。
不過,由于國軍方面軍銜管理松散,光是中将就有幾十人。比如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官杜聿明、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等等。當然,還有一隊戰犯比較特殊,他們屬于國軍特務系統,這其中包含了康澤和張嚴佛兩位中将,以及沈醉郭旭等幾位少将。總之,1956年前後,共計有兩百多名國軍将領被送入北京功德林進行改造。直到1975年,新中國決定特赦所有在押人員,這些曾經叱咤風雲的人物才全部投入到了新的生活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