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存家族》:與災難片不同

注意:本文有很多話要說

摧毀現代文明,不需要地震和海嘯,也不需要外星人的入侵,隻要力量消失在它上面。

這是日本電影《生存家族》的故事。這部非傳統的災難片以一場看似不尋常的停電開始。清晨,住在東京的主要家庭醒來發現電鍋不能做飯,手機不能裝滿電;餓着肚子走出家門,發現不止一個家庭停電,整個大樓的居民一邊抱怨着走下樓;然後,當他們走進車站時,驚訝地發現連電車都被挂斷了......

于是主家族逐漸意識到,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停電,它的大小和性質都超乎想象。不僅電路有問題,電池不能使用,好像電源一般突然消失了。這不是一場意外,而是一場災難,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

《生存家族》:與災難片不同

"生存家庭"海報

沒有驚悚片,沒有宏大的場面,觀衆跟随主角一家四口的腳步,就像追随倒下的多米諾骨牌的腳步,看着停電的影響如何滲透到一個細節中,最終導緻現代文明的停滞:因為瓦斯表是由電力驅動的,泵無法工作, 長時間停電也意味着天然氣和水的停止;汽車不能點火,飛機不能起飛,自行車是唯一的移動手段;信用卡不工作,自動取款機不工作。銀行嚴格限制提款;很快沒有人在乎錢,隻有食物和水才有交換價值......電力的消失不僅會讓網際網路和智能手機成瘾者不知所措,反而等于拉出現代工業體系的核心,導緻其崩潰,而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城市生活将崩潰。

《生存家族》:與災難片不同

影片沒有直接告訴觀衆真相,而是慢慢傳播真相。觀衆不能主動尋找,隻能和主家庭被動地接受現實。直到東京的城市功能瀕臨崩潰,主要家庭才被迫離開家園。那時,超市裡的食物和水已經所剩無幾,甚至連地圖都被搶購一空,是以他們不得不依靠一本國小地圖集來開始艱難的逃生。主家不情願地離開了城市,但内心卻無法放棄對都市生活的依賴,仍然隻到超市和商店去取餐,并相信大阪一定有電,隻要大阪能回到原來的生活。這種心态伴随着他們生存能力差。不敢殺魚,見生肉想吐,喝溪水就病了......在影片人物驚慌失措、笑得笨拙,觀衆會不禁扪心自問,換取自己面對自己同樣的情況,能比他們做得更好嗎?我們對城市和現代工業的依賴是否削弱了我們的基本生存能力?當正常生活消失時,我們能記得如何生存嗎?如何生火?如何過河?如何儲存食物?......對現代文明的反思,在追求生活細節的過程中,一實作了。

這場細膩的災難展現當然是精彩紛呈,但《生存家族》最大的亮點就是這樣的末日題材,卻造就了一部溫暖細膩、充滿歡笑的電影。在災難的背景下,影片真正想描繪的是一個家庭的感情和成長。

《生存家族》:與災難片不同

這是一個普通的日本城市家庭——一個忙碌的父親,一個勤勞、沒有愛心的家庭主婦,以及一個青年叛逆時期的兒子和女兒。一家人盯着電視、手機和電腦螢幕,一張桌子上都吃不下東西。然而,突如其來的停電,讓他們在閃爍的燭光中看到彼此的眼睛,并在陽台上并肩仰望着燦爛的銀河體驗,也讓這個冰冷的家庭重新暖和起來。

停電持續一周時,父親是第一個接受現實的,當決定離開東京時,連管家都拿不到母親,在關鍵時刻拿出自己的私錢,并扮演了家庭主婦的專業知識,一瓶2500日元的高價礦泉水砍到了600元;

然而,一家四口缺乏野外經驗,虛張聲勢的父親一再誤判,導緻行程一再延誤,招緻家人的批評;

《生存家族》:與災難片不同

在主角的家人趕往大阪但無法獲得他們所希望的物資後,饑餓的人進入了田野,并迎來了旅程中的關鍵轉折點。田中先生是一位獨自生活的老農民,他收留了他們,讓他們用自己的勞動換取足夠的食物和溫暖的被子。當田中先生問他們是否想留下來時,家人想起了漁夫的祖父,他遠在鹿兒島。這不僅是因為鹿兒島産品豐富,沒有電也能過得好,還因為這些日子的陪伴和支援,合作與奉獻,讓家人一起找回久違的家庭價值觀。為了使家庭價值觀完美,他們決心去祖父的鹿兒島與他們團聚,在這裡,孩子們的童年被人們記住,但被他們遺忘了。

田中先生并不是主角家族的唯一恩人。其實一路上,他們遇到了幾乎所有的好人,他們慷慨大方,熱情地幫助一家四口渡過難關。陌生人的善意驅散了災難的殘酷,讓世界末日電影籠罩在溫暖柔和的光線中。美國和中國所缺乏的是,故事的每一個轉折都取決于路人的善意,是以各方自己的努力似乎略有不足。幸運的是,他們成長的線索依然清晰:随身帶着手機的兒子,已經變成了廢鐵,幹脆扔掉了手機,用手機殼填滿了輪胎,在父親暫時離開球隊時,擔起了照顧母親和妹妹的角色。而為了保護差點淹死在河裡的家人的父親,在被家人救出後,第一件事就是找出蒸汽火車的窗戶,丢棄了他用來遮住天花闆的假發——他不再執着于浮華的外表,這段旅程讓他明白,家庭比什麼都重要, 承擔起關愛家庭的責任是他的使命。

《生存家族》:與災難片不同

這段充滿愛與陪伴的旅程在鹿兒島的夕海風中結束。釣魚織布,一家人過着安靜而充滿原有生态生活的生活,能否恢複用電、回歸城市已不再重要。即使回到東京,他們的生活也不會回到故事開頭的困境。因為盡管影片對工業和科技進行了批判,但最終的落腳點依然在百姓心中。技術是讓人們走得更近還是更遠,并不取決于技術,而是取決于那些使用它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