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野名将鄧華:與兒子分别22年,一張報紙助22歲小戰士找到爸爸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正式成立,第二天,廣州解放戰役就吹響了号角。這次我軍的對手是手握十五萬大軍的國民黨餘孽餘漢謀,國軍氣數已盡,十五萬大軍在短短十二天之内,就盡數潰散,我軍正式解放廣州。

為了慶祝這件事,報社刊登了當時解放廣州的大功臣,葉劍英、陳赓、鄧華三人的照片。一經傳播,舉國同慶。然而沒有人想到的是,解放軍46軍的一個小紅軍鄧賢詩,卻對着這張刊登在報紙上的照片一直落淚。

戰友過來問他怎麼回事,他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那照片上是他的父親鄧多華,與鄧華隻有一字之差。當年的照片像素遠遠不夠,兩張照片都不太看得清人的五官,但是從身型上來看,鄧華和鄧賢詩的父親鄧多華确實非常相似。

四野名将鄧華:與兒子分别22年,一張報紙助22歲小戰士找到爸爸

戰友同他說:

“人家是廣州戰役的指揮官,進階首長呢!你都二十幾年沒見到你爹了,就别做白日夢啦!”

這話說得鄧賢詩如夢初醒,但是他依然覺得報紙上的鄧華将軍非常親切,讓他有一種從未有過的熟悉感。他依然拿着報紙看了又看,一想起自己素未謀面的父親,眼角又有淚流下來。

46軍的指導員一聽鄧賢詩終日郁郁寡歡,便提醒他:

“這鄧華司令啊,你也未必有福氣做他兒子,但是你若真想求個明白,大可給他寫封信啊!”

鄧賢詩再次被點撥到,于是提筆開始寫信,思前想後,濃重下筆:親愛的鄧華司令,請問你是我的父親嗎?

這封信輾轉多次才到了鄧華司令手裡,鄧華打開信件一看,心髒直接提到了嗓子眼兒,一看落款鄧賢詩,可不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大兒子嗎!

四野名将鄧華:與兒子分别22年,一張報紙助22歲小戰士找到爸爸

一、兒女情長輕,家國天下重

鄧賢詩鬧出這個事兒,還得從鄧華本人講起。

鄧華出生于清朝末年湖南省的一個小村莊,他家是書香門第,在教育上很舍得為鄧華花錢,是以鄧華從小就有書讀,算是在青年人之中比較有底子的人。他十五歲開始,就頻繁參加愛國運動,十七歲就加入了共産黨,人生目标非常簡單,勢必要找出一條适合中國人自己的道路。

鄧華十七歲這一年,恰逢馬日事變,他便隻能暫時傳回家中,等日後有機會再重返戰場。也就是這一年,他聽從父母之命,娶了同鄉的邱青娥為自己的妻子。兩人雖是媒妁之言,但婚後相處得非常融洽,鄧華這時候有想過,這就是他即将相伴一生的女子。

四野名将鄧華:與兒子分别22年,一張報紙助22歲小戰士找到爸爸

但亂世之中,容不得兒女私情。兩人柔情蜜意不到三年,鄧華就決定去參加湘南起義,并跟随陳毅和朱德一起上井岡山,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貢獻出自己的貢獻。

這時候鄧賢詩才剛剛出生不久,鄧華給他取這個名字,是希望他像聖賢之人一般,有優秀且美好的品德,并且終身生活在一個充滿詩意般的世界。離開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對于鄧華來說,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選擇。但是他一想到如果想讓下一代生活在一個充滿詩意的世界,就應該從他這一代開始努力,于是他牙一咬,下定決心就此遠去。

四野名将鄧華:與兒子分别22年,一張報紙助22歲小戰士找到爸爸

那時候他信誓旦旦地跟妻子邱青娥說:

“如果能留住這條命,我一定會回來。倘若我死了,必定托人給你帶個音信,你也不必為我守寡,自當去尋你的良緣。”

這話說完,鄧華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鄧華上了井岡山之後,就開始不要命一般往前沖,第一個讓他聞名于戰場上的便是平型關大捷。當時他與第685團的團長楊得志一起指揮了該場戰鬥,他們的對手是日寇中頂尖的闆垣師團。

這場戰役在現在來看,鄧華也沒有太多赢的可能性,但他就是打赢了,并且殲滅了1千多日寇,是抗日戰争以來中國紅軍取得的第一個巨大的勝利。也就是這場戰役,讓鄧華在八路軍的名聲中開始遠揚,從此中國紅軍,再也沒人不認識鄧華了。

四野名将鄧華:與兒子分别22年,一張報紙助22歲小戰士找到爸爸

二、鄧華有子二十二,生死未蔔

鄧華在抗日戰争中,打麻雀戰非常得心應手,似乎無論多弱的軍隊交到他手裡,他都能打出非常帥氣的以弱勝強之戰鬥。在晉冀魯豫軍區,給他一個連的兵力,他就能牽制日軍整整三千人。其軍事指揮能力之強,讓日寇一在戰場上遇到鄧華,就開始犯頭痛病。

1949年,黨中央決定統一改編紅軍,這時候東北野戰軍就改成了後來我們熟知的第四野戰軍。四野分成了4個兵團,分别的12、13、14、15這四個兵團,四野的司令員如何抉擇,曾經也讓黨中央思考了很久。

最終還是依靠個人能力和功勳,将第15兵團交到了鄧華手裡,畢竟在曾經的東北野戰軍中,鄧華就已經是第7縱隊的司令,并且是第44軍的軍長,底下的士兵對他的能力都非常服氣。

四野名将鄧華:與兒子分别22年,一張報紙助22歲小戰士找到爸爸

他在遼西戰役中,就曾經指揮第7縱隊一夜之間奔襲90公裡,并在短短17天的時間裡,直接奪下遼西五座城市,國民黨3個師團的力量全部被鄧華殲滅,創造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佳話。

在随後的解放廣州戰役中,也是讓餘漢謀的15萬大軍直接變成強弩之末,瞬間便毀于一旦。也就是這場戰役,才讓鄧華有了跟兒子鄧賢詩相認的機會。

鄧華這些年南征北戰,居無定所,根本就沒有條件将邱青娥和鄧賢詩接到自己的身邊來,邱青娥早就在1938年就患了重病,離開人世。

鄧華收到消息之後,也有想過将鄧賢詩接到自己身邊來撫養,但是交通不便,自己又還要打仗。抗日戰争之後,還未歇停,解放戰争又打響,鄧華隻覺得自己奔赴在一個又一個的戰場,根本沒有能夠休息的時間,将鄧賢詩接到身邊的想法,就一直耽擱下來。

四野名将鄧華:與兒子分别22年,一張報紙助22歲小戰士找到爸爸

鄧華偶爾看到軍隊新來的新兵蛋子,也會在想,他在老家還有一個同年紀的兒子,隻是這兒子長什麼樣,他也揣摩不出來,就連是不是還活着,鄧華都不知道。

而邱青娥這邊,多年都沒有收到鄧華的消息,早就以為鄧華已經戰死沙場。鄧賢詩更是從小就沒有見過父親,成長過程中父親的角色一直是缺失的,這也成為了他終生的遺憾。父親留給他的,隻有一張模糊的照片。他從小看着這張照片長大,在同齡人可以依偎在父親的懷抱中的時候,他隻能對着照片,幻想依偎在父親的懷中應該是怎樣的溫暖。

四野名将鄧華:與兒子分别22年,一張報紙助22歲小戰士找到爸爸

在邱青娥去世後,鄧賢詩心中這份對父親的遺憾感更加深厚,他曾經聽母親說,他的父親是一位對國家盡忠職守的軍人,并且是一位職位頗高的軍官,這也讓當時小小年紀的鄧賢詩也有了一個去參軍的信仰,他想成為像父親一樣的軍人。

于是鄧賢詩從長沙文藝中學畢業之後,就參加了當時解放長沙的解放軍。他想,如果父親還活着,兩人真的有父子緣分的話,終究會在戰場上重逢的!

四野名将鄧華:與兒子分别22年,一張報紙助22歲小戰士找到爸爸

三、父子相見,虎目含淚

鄧華一收到鄧賢詩的信件,就已經歸心似箭,隻恨不得飛到兒子身邊去看看他。離開家之際,他還是懵懵懂懂的鄧多華,如今已經是一個大兵團的司令,曆經戰争磨砺的鄧華,早已物是人非,他不知道再次見到兒子鄧賢詩,他是否還能認出來。

說巧不巧,這時的陳赓剛回到廣州的指揮部來,他碰巧有兩個侄子在湖南衡陽的46軍當兵,陳赓想派在衡陽出差的參謀長把侄子接過來。在說到此事之際,鄧華突然異常激動,他同陳赓說:

“我失散多年的兒子也在46軍!”

四野名将鄧華:與兒子分别22年,一張報紙助22歲小戰士找到爸爸

這一下子把陳赓給整懵了,了解了來龍去脈之後,他才淡定下來,于是說:

“這不正好,我到時讓參謀長把你兒子也接過來,讓你爺兒倆來一場跨越二十二年的相認大會!”

陳赓果然一言九鼎,說到做到。不到半個月的功夫,15兵團的司令部門口就停下來一輛吉普,上面坐着的是參謀長和陳赓的兩個侄子,以及鄧賢詩。當時15兵團的政委和主任們一聽說鄧華有個失散多年的兒子,全部都湊到司令部門口來,就想看看鄧華生的這小孩兒長的什麼模樣。

鄧賢詩怯生生下了車,看着一堆人兒圍着他看,差點給他吓縮回去了。所有人都穿着軍裝,但鄧賢詩還是一眼就認出了自己的父親,他比照片上稍微發福,但是身型依然挺拔。鄧賢詩看到鄧華本人的第一眼,那種熟悉感又莫名湧上心頭。他第一次相信,骨肉相連,原來真的會有所感應。

四野名将鄧華:與兒子分别22年,一張報紙助22歲小戰士找到爸爸

鄧華此時已經老淚縱橫,他大步跨向鄧賢詩,将自己這個已經二十二年沒有見過的兒子擁抱入懷。

如果不是戰争,鄧賢詩從小就能夠擁有父親這樣的擁抱。又何苦一個擁抱都要跨越二十二年的時光呢?但好在,他的父親鄧華已經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他創造了一個和平時代,讓他可以真正生活在一個充滿詩意的世界之中!

文/小羊

參考資料:《鄧華從軍記》,陳駿原野,侯嶽超,曾俊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