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他劃時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長》。 -------- 獲獎理由

全文共2578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作文素材 之 漢姆生 | 19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解讀(周末好文)
克努特·漢姆生是諾貝爾文學獎史上又一位挪威小說家、戲劇家和詩人,他的一生充滿動蕩,由于家境貧寒,自幼過着颠沛流離、饑腸辘辘的生活,而晚年由于支援納粹黨的言論,被禁于奧斯陸一家老人院,并于此地逝世。
然而命運的多舛并沒有使這一偉大的文學家就此消亡,甚至挪威人民都一分為二的看待漢姆生:批判他的政治觀點,紀念他的文學遺産。
漢姆生自幼被文學創作深深吸引,他認為“語言肯定會有音樂那種和諧的效果。任何時候,作家都應不斷尋找感人的語言,并用得恰如其分而催人淚下。好的語言具有色彩、光亮和味道。作家的使命就是駕馭語言,發揮它的作用,而不是讓它顯得無力──這一點是絕對不可忽視的。作家必須能夠在浩翰的語言海洋中遊泳,必須能夠信手拈來,揮灑自如。他不僅要知道文字的表面意思,更要掌握它的内涵。一個字往往有言外之意,潛在意義,還有旁敲側擊的意思。”
漢姆生反對新浪漫主義,同時在尼采的極端個人主義的影響下,主張回歸自然,反對歐洲的現代文明,提倡心理文學。
此外,漢姆生的寫作風格受到了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影響,多用幽默的語言來諷刺當時的美國社會(《現代美國的精神生活》)。
1890年,他以小說《饑餓》立足于文學界,一生擁有著作《神秘》、《牧羊社》、《維多利亞》以及《大地的成長》等。
他的作品對二十世紀歐美文學有着不可估量的影響,他的作品對人類的本性的認知開辟了一個新的角度,是以極具革命性。
然而這樣一位偉大的文學家,由于政治錯誤而晚年不善而終。
他曾一度發表支援希特勒侵略行為的文章,甚至在德國侵略挪威後,依然保持自己的觀點。
直至1945年,挪威解放,漢姆生被判叛國罪,被迫進行精神檢查,并最後得出“他已永遠失去了正常的精神機能。”的結論,不僅判處他支付給政府一筆巨款,同時将其囚禁于奧斯陸一家老人院直至逝世。
在他生命的最後,創作了一部《在畸形的小道上》來對精神醫生進行反擊,可見其寫作欲望之強和其思想心境之悲。
《大地的成長》講述了主人公艾薩克獨身來到荒山中,通過自身漫長的開墾,他擁有了足夠維持生活的房屋和牲畜。
正當他需要一位女主人的時候,兔唇的英格爾出現了,盡管她外貌有缺陷,但卻是一位勤勞樸實的女人。
艾薩克和英格爾平靜而安穩的過着日子,直到嫉妒成性的奧琳出現,她告發英格爾早年殺嬰 -- 當英格爾發現她剛剛出生的女兒也是兔唇時,為了不讓女兒長大遭受自己的經曆,而将其殺死。
是以英格爾被捕入獄,艾薩克在等待妻子的日子裡煎熬生活,直到神秘人吉斯勒出現。
吉斯勒可憐艾薩克,是以幫艾薩克四處奔波英格爾的事情,終于英格爾被減刑釋放,然而她變了。
在監獄的日子裡,她學會了很多知識也體驗了城裡的生活,她逐漸看不上鄉村的單調和乏味。
在整個過程中,他們的孩子逐漸長大,其中尤以大兒子和二兒子最為突出。
大兒子如母親般聰明而虛榮,在城裡從事體面的工作,但是對務農一點都不了解,在花光父親的錢财之後,為了擁有漂亮的皮包去往美國,便再也沒有回來。
而二兒子則與父親極其相像,他勤勞而務實,用雙手滿足自己的生活,同時也享受着自然帶給他的愉悅。
除了一家人的生活之外,還有很多旁系的故事來講述那些“大地的過客”。
作品最終以“英格爾以前曾經曆過一段驚濤駭浪的旅程,那段日子她住在城裡,而今已經回到了家中;大千世界中,蜂擁着無數細小的微塵 -- 英格爾也是其中的一粒。人無非就是這樣微不足道的一粒灰塵。然後夜晚來臨了。”作為結束。
《大地的成長》像是一部紀錄片,對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娓娓道來,沒有評論也沒有抒情。
從一個人到兩個人一個家,逐漸不僅牛羊多了起來,而且外界也漸漸有人介入,進而與外界的世界相連,人們開始受到城市生活的影響進而有了不同的選擇和歸宿,這部作品展現了“這世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變成了路”的人類社會發展史。
這部作品中每一個男性都有着漢姆生的影子,漢姆生像主人公艾薩克一樣喜愛質樸的田園生活和自然風光,而神秘人吉斯勒則是他内心的糾結和忏悔。
作者表達出了對工業社會強烈的鄙夷。
确實,科技的發展逐漸讓人們之間的感情疏遠化,例如手機和遊戲機的存在,讓現在的人們陪伴身邊親近的人的時間越來越少,逐漸的人類不再是使用工具的動物,而是被工具支配的動物。
另外,商品的快速複制性和消費的快速化,使得人們更多的為了物質價值努力奔波,而越來越少有人願意耐下心來讀讀書或者陪家人坐一坐。
這部作品的叙事風格也是清新簡樸的,但是作者對于鄉村的生活卻刻畫的極其生動和深刻,很具有代入感,然而可以産生共鳴的讀者卻少之又少。
的确,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很多的結局都是歸于田園的隐居生活,可見這種安逸而質樸的生活是現代人所向往的。
但是這部作品中,講述了如何打樁建房屋、如何養殖和耕種等,這近似科普一般的文字,與現代人們所向往的理想化、浪漫主義的田園生活産生了些許出入。
現代人們所向往的“返璞歸真”貌似需要建立在有足夠的經濟基礎之上,要擁有田園和别墅,而又有幾人想象過那房屋是如何落成的呢。
相比之下,漢姆生筆下的田園生活是怎樣的簡單真實而無比珍貴呢。
不可否認這部作品的偉大和成功,但是這類似紀錄片甚至流水賬式的描寫,對于如今的讀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它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可以說這部作品是需要讀者靜下心來慢慢品讀和進入的。
另外,作者在贊美褒獎自然和勞動者,肯定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的同時,也表達出了作者保守和局限的思想,這種局限來源于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對女性的鄙視。
這部作品中的男性角色大多具有優良的品質,例如主人公艾薩克質樸勤勞、神秘人吉斯勒聰慧包容、二兒子塞維特單純傳承,甚至大兒子艾勒斯都是單純善良的,盡管他無能無謀、懶惰虛榮,也是遺傳了母親的特性。
而對于女性的描述就顯得沒有這麼寬容了,她們是欲望的象征,向權勢和金錢妥協。
另一個方面是将城市和鄉村擺在兩個對立面,貌似所有接觸過城市的人都會變得浮躁勢利。
然而這兩者就必須是不相容的麼?
一個人将成為什麼樣的人是源于其内心的指引,而不是他生活在什麼環境和他經曆了哪些過往,也許這些會對一個人的人生軌迹有所影響,那也是逐漸滲透的,也是互相交融的。
倘若事物都是随着其所處的和經曆的環境而變化,又何來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呢”?
本文由如意王工作室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