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月笙全傳》 —
— 任中原 著

杜月笙在上海的名氣很大,幾乎半個中國的人都知道上海有位神通廣大的杜先生。這次杜月笙為了不做漢奸,離開自己的老巢上海遠赴香港。如今的杜月笙,自然不是上海的杜月笙了,不過卻成了“中國的杜月笙”。
杜月笙的影響,擴大到了全中國。這并非誇大其詞,從他離開後的大上海局勢就可以看出一二。
宋子文(1894年12月4日-1971年4月25日)
1937年11月26日晚,杜月笙成功離滬。他身後的上海灘,陷入了更加混亂的狀态。日本人布下了重重封鎖,沒想到杜月笙、宋子文等人竟然從他們的眼皮底下逃走了,簡直是“奇恥大辱”!
幾天後,杜月笙等人抵港的消息傳到了上海的日本軍部,侵華日軍的幾員主将幾乎氣得發狂。
永野修身( ながの おさみ,1880年6月15日—1947年1月5日)
日本滬戰統帥永野修身、陸軍指揮官松井石根、特務機關長川本大作、日軍大學營情報部長土肥原賢二這幾位軍要,除了重責手下辦事不利外,更是對杜氏門徒及相關人員采取了殘酷的報複手段。
中彙銀行和恒社周圍布滿了日本特務或憲兵,每天都有好幾位銀行職員或恒社社員被逮捕。他們遭到了日本人的嚴刑拷打,有不少人竟被折磨緻死。
杜月笙在上海留下了不少人,弟子朋友們的慘況很快就傳到了香港。他悲痛欲絕,卻又鞭長莫及,隻好盡量想辦法托人營救。
幸好沒過多久,日本人就不再殘酷折磨杜月笙的人了。這并不是日本人心軟,而是沒有了杜月笙的上海灘,已經徹底亂了套,連各個租界都不得安甯。英法等駐滬領事都警告日本人,不得再刁難杜月笙的人。
舊時的上海是座複雜的城市,這裡雖然有衆多的達官要人、富商巨賈,但占據上海人口絕大多數的,還是三教九流的下層人民。一直以來,都是幫會在統治底層百姓,維持着相對的穩定。
青紅幫是上海最大的幫會,它們控制着其他的各類小幫會。
是以,杜月笙就是統治下層人民的土皇帝。就是在租界内,洋人們要維護統治,除了靠巡捕房,也要借助幫會,甚至巡捕房裡也有不少人是幫會成員。
如此一來,幾乎所有上海居民的衣食住行,都與杜月笙有着密切的關系。那些高層權貴隻能掌控大局,根本管不了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杜月笙一走,他們就束手無策了。
青洪幫組織,紅幫建立在先。紅幫本名“洪門”,青幫(亦作清幫)又名“安清幫”。
杜月笙及青紅幫中的部分骨幹人物離開上海後,一些平日裡還算收斂的地痞流氓就沒了限制。搶劫、盜竊、殺人案頻頻發生,衆多小幫小派不斷進行“火拼”,所有的上海人都不得安甯。
日、法、英、美等國的駐滬權要,都管不了上海的治安。
這期間,一個小幫會的争紛,居然使得所有租界居民都想逃離上海。
這件事情,說起來也不算大,但它與每個人都有關系。在當時的上海租界内,還沒有化糞池這種東西,是以居民們的排洩物,每天都由糞夫們用擔子挑走。當糞夫雖然比較髒,可在底層百姓眼裡,卻是個好職業。
糞夫除了向居民收取清潔費外,還能把糞當肥料賣出去獲利,這樣他們不用一分本錢,就有兩份收入,進賬可不少。于是,許多人都眼紅這個行當,争着搶着當糞夫。
争鬥的人多了,糞夫就形成了一個幫派。其中最厲害的人物,就成了“糞頭腦”,即糞幫幫主。這個人從挑糞業中牟取利益,也負責維持糞幫的秩序。
以前法租界的“糞頭腦”叫範開泰,他死得比較早,後來他的老婆史金秀繼承了夫業。金秀是上海灘的第一位女白相人。杜月笙比較欣賞她,是以金秀這個“糞頭腦”的地位很穩固。
杜月笙離開上海時,金秀已經病死了,她的兒子小範繼承了母業。小範是個沒什麼能耐的纨绔子弟,以前靠着杜月笙,糞夫們都不敢搶他的飯碗。如今杜月笙一走,小範就鎮不住了。于是,法租界内的全體糞夫都鬧起來。
他們分化成幾個小團體,用武力争搶“糞頭腦”之位。至于小範,根本沒有威懾力,早就被他們抛在一邊去了。
糞夫們亂戰了幾天,租界居民可被害慘了。租界人口爆滿,卻沒了挑糞工。于是,家家戶戶都臭不可聞。法國駐滬領事館也臭氣熏天,總領事氣得直跳腳。要是杜月笙在上海,哪裡會出現這種情況啊。
這一刻,從達官權貴到販夫走卒,所有的人都深刻意識到,上海不能沒有杜月笙。
于是,在重重壓力下,日本人隻好放棄了對杜氏衆人的報複。他們知道杜月笙對上海很重要,可萬萬沒想到,竟重要到這樣的地步。
錢新之(1885-1958),名永銘,字新之,以字行,晚号北監老人。原籍浙江吳興(今湖州),生于上海。民國時期江浙财閥的代表人物之一。
此時,杜月笙與好友錢新之一起,住在香港的九龍半島飯店。他通過各種管道,随時掌握着上海發生的一切情況。
上海是他的根據地,杜月笙人是離開了,但這塊地方是絕對不會丢下的。沒想到,他還沒出手,日本人、法國人等都快撐不下去了,不得不向他妥協。這令杜月笙既意外,又有些得意。
杜月笙在香港生活得很不習慣。他以前是混黑道的,危機意識特别強,稍有風吹草動,就無法安甯。
是以,杜月笙基本上不會一個人在房間裡睡覺,即使沒有夫人在旁,他也會叫個男伴在房間裡作陪。他身體不是太好,平時操心的事又多,結果又養成了一個怪癖,就是每天晚上都得有人為他捶腰捶腿,直到他睡着為止。
他這些毛病到了香港,根本沒法解決,加上語言又不通,是以杜月笙天天都休息不好,心情也很郁悶。如今杜月笙在香港雖不算普通人,但比起上海,差了太多,他的這種失落感特别明顯。
許世英(1873~1964)
讓杜月笙走出低谷,重新揚名的,是他的老朋友許世英。
許世英是中國駐日大使,抗戰開始時,他正好回國述職。6天後,他就重返日本了。當時杜月笙去碼頭為他送行,他就鼓勵杜月笙為抗日救亡多做些事。後來,杜月笙的确沒有辜負他的厚望,為抗日立下了不朽功勳。
1938年1月20日,中日交惡,許世英奉命回國。他專程繞道香港拜訪杜月笙,對這位老友再次給予厚望。這一次,許世英都做好了全盤計劃。他打算在漢口籌建一個赈濟委員會,救濟中日大戰中的難民,希望杜月笙能加入進來。
這次,杜月笙并沒有爽快應承下來。他有兩個顧慮,第一,就是他從來不想做官,對于官場,他早就看透了,若是請他去做官,無非就是要利用他,用完了還會一腳踢開;第二,就是他現在人在香港,怎麼負責漢口的赈濟工作呢?
許世英很了解杜月笙的顧慮,他早就想好的對策。赈濟委員會稱得上是一個慈善機構,是以杜月笙加入,不算做官。另外,許多滬上富豪都跑到了香港,杜月笙在這裡開展赈濟工作,再合适不過了。
在許世英的百般勸說下,杜月笙最終還是接下了這個重任。許世英回漢口不久,就為杜月笙争取到了一個職務:赈濟委員會常務委員兼港澳救濟去特派委員。
杜月笙當了這個慈善官後,又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他的努力下,募款活動更加順利,許多人是以受益。這段時期,除了底層的貧苦百姓外,淪陷區的許多社會名流也陷入了窘境,幸虧杜月笙等人及時救濟。
張鳴岐(1875年-1945年9月15日),字堅白,山東無棣人,1894年甲午科舉人,師從名舉岑春煊。
其中前清兩廣總督張鳴岐,家裡已經揭不開鍋了,他為了一家老小的性命,打算豁出去做漢奸。幸虧杜月笙雪中送炭,才令他保全了名節。為此,張鳴岐恨不得焚香叩首來感謝杜月笙。
後來,他特意挑了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裝裱成對聯,托人帶給香港的杜月笙。
— 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