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生生世世,莫生于帝王之家”。這是十三歲的南宋皇帝劉準,說的一句話,道出了他内心的絕望和無盡的悲涼。
在我國,皇親貴族一直都是權利與地位的象征,他們有着尊貴的身份,也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在人們為了生計而憂愁的時候,他們可以在皇宮中,無憂無慮地生活着。

清朝有一位叫做溥任的人,他出生于皇權貴族家庭,出身顯赫,慈禧太後是他的奶奶,光緒皇帝是大伯,溥儀是他的哥哥。
比起這三人,溥任并不顯眼,出生的時候,也正是清朝最落魄的年代,他沒能像其他家人一樣過上皇室生活。他的一生,也一直非常的低調。
被時代所埋沒的落魄王爺
1918年的中國,正經曆着巨變,經曆着千百年來從未有過的大革命。
在這個特殊的時代中,愛新覺羅皇室中再添一子,他就是溥任。
隻可惜生不逢時,清朝已經到了末期,一切不複從前,如果提前幾十年出生,他的身份和地位,必定會給他帶來更富有的生活。
然而,身處那個年代,社會大變革和革命帶來的影響,讓皇室家族深受影響。他們不再一家獨大,反而受到不少人的謾罵。
溥任的家在醇親王府,光緒皇帝和溥儀就出自這裡。我們可想而知,在醇親王府的人,究竟有多麼高的地位。
随着清朝的瓦解和倒塌,溥任在府裡的日子開始倒計時。
他雖然年幼,不過也懂得當下的局勢。
清政府在崩塌之後,有着短暫的“回光返照”,不過大勢已去,再多的掙紮也無法改變現狀。
他隻能接受現實,并且改變自己的想法,去适應新的社會。
随着末代皇帝的退位書,愛新覺羅這一姓氏已經不複存在,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已經改名為“金”。
溥任是個非常低調的人,清政府瓦解之後,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金友之”,并且開始自己平民的生活。
身為過去的皇室貴族,他自幼接受教育,學習了不少知識。
盡管大多數都是過去的舊曆史,和較為落後的教育,不過因為時代的影響,他的思想逐漸變得開明。
當年溥儀去“僞滿洲國”進行所謂的複辟時,曾邀請溥任一同前往。
在大勢面前,溥任早已經看清形勢,他拒絕了這一提議。後來,他也曾和父親一起去東北看望溥儀和他的哥哥溥傑。
看到他們二人,在日軍的指導下所做的各種荒唐事情,以及在日本人面前一直卑躬屈膝,他更加堅定地離開,回到北京,過自己的平民生活。
從那之後,溥任對于這些皇權生活再無渴望,他隻想過安穩的日子,低調做人。
從那之後,他更加的謹言慎行,每天的生活,讀書占據了大多數。
他不再關心時政,也不關心所謂的“僞滿洲國”到底怎樣,他就像是從來沒有在皇宮中生活過一樣,一直過着低調平淡的日子。
緻力于教育的普通人
1947年,溥任來到了而立之年,他産生了當老師,教書育人的想法。
把這個想法講給自己的父親聽後,父親同意了兒子的建議,并且将家中的一些值錢物品變賣出去,當做開辦學校的啟動資金。
學校開設的地點,選在了從前醇清王府的一間老房子中,經過收拾和打掃之後,可以當成教室使用,這就是北京競業國小。
他和妹妹是學校的老師,并且還聘請了一些教師,學生也逐漸增多,最高的時候有二百多人。
他對于這種平淡的生活非常滿意,這也算他所追求的。
新中國成立之後,一家人擔心學校會被政府沒收,不過政府并沒有選擇這樣,而是願意出錢将學校收購。
他們允許溥任開辦學校并且經營,經過一番思考後,溥任将學校捐給了政府。
從此,北京競業國小成為了公辦的學校,溥任也正式成為了人民教師。
到退休之前,溥任一直在教育行業工作着,他這一輩子,沒有經手過政務,一直教書育人。
他憑借着自己的工資,足夠将家人養活,雖然沒有了之前在皇宮中的奢侈,不過日子過得安穩了許多。
經過父親的同意,他将醇親王府賣給了一所學校,全家人也搬遷,居住在胡同中。
家中珍藏的許多皇室文物,他也捐贈給了國家。
安分守己卻不忘為國奉獻
他安分守己,緻力于教育事業,并且貢獻了自己的半輩子。
退休之後的他并沒有安享晚年,他緻力于清史的研究,他是昔日清朝皇室的人,并且和皇帝有着直接的關系,讓他研究清史,無疑更加的有權威性。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他遵循父親的意願,把王府的金印,以及珍貴的文物等,無償捐給了國家,得到了很多人的贊揚。
後來,他又捐贈了《二十四史》等,并且向高等學府和文化機構,捐贈了家中所有的王府藏書。
溥任對清朝曆史有着很深的研究,幾年的皇宮生活,讓他對于宮裡非常了解。
他發表過《醇親王府回憶》,也寫了《晚清皇子生活與讀書習武》等文章,對于後代研究過去的曆史,非常有價值。
2015年,溥任怅然長逝,那個為教育和文化事業奉獻出半輩子的“王爺”,活到九十六歲後去世了。
結語
他的一生是挫折的,也是輝煌的。在落幕王朝出生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
因為時代和身份的特殊,他年幼時期并沒有其他皇子一樣幸福。
但他也是幸運的,沒有接觸過皇室的政務,沒有看到最肮髒的那一面。他是讓人欽佩的,後來的日子他甘願做老師,一直低調地生活下去。
他把自己的半輩子,都投入到為國家培養人才上去,又把自己生命的最後幾年,奉獻給曆史研究。
我們無法去選擇自己的出身,也無法改變所處的大環境。
但人生的路是自己選擇的,是平淡還是繁華,一切都是自己所選擇,一切都是自己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