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居四大貝勒,成為皇太極稱帝的絆腳石,皇太極:把他幽禁緻死

通向權力最高峰的路上,總是伴随着殺戮,當年,努爾哈赤為了維護自己在建州的權威,将胞弟舒爾哈齊與長子褚英幽禁緻死。誰知皇太極繼位後,悲劇再次重演,為了鏟除自己稱帝的絆腳石,皇太極不惜對手足痛下殺手,首當其沖的便是二貝勒阿敏。

居四大貝勒,成為皇太極稱帝的絆腳石,皇太極:把他幽禁緻死

1、險被伯父處死

阿敏是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第二子,生于萬曆十四年(1586年),比莽古爾泰和皇太極都要大,比代善小三歲。

阿敏的父親舒爾哈齊是與努爾哈赤一起長大的同胞兄弟,早年時期,他們兄弟二人備受繼母掯姐的虐待,無奈離開家鄉,後來又被遼東總兵李成梁俘獲,成了李成梁帳下的兵丁。1583年,努爾哈赤兄弟的祖父覺昌安與父親塔克世在古勒城被明軍誤殺,随後,努爾哈赤與弟弟舒爾哈齊便回到建州,憑借父祖留下的十三副铠甲,舉起了統一女真戰争的大旗。

在統一女真戰争中,阿敏的父親舒爾哈齊成為努爾哈赤的左膀右臂,為建州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阿敏從小就随父親舒爾哈齊在戰場上拼殺,逐漸成為一名英勇的滿洲少年。

在阿敏21歲那一年,他的父親舒爾哈齊在建州的地位一落千丈,成為有名無實的二号人物,此時,舒爾哈齊便與兩個兒子阿爾通阿(長子)、紮薩克圖(第三子),謀劃着自立門戶,她們選中了靠近鐵嶺的黑扯木,打算在那裡開辟新的根據地,與努爾哈赤分庭抗禮。

看到弟弟圖謀分裂建州,努爾哈赤對其進行了勸說,誰知這舒爾哈齊已經下定決心了,于是乎,努爾哈赤便采取了強硬措施,下令将弟弟舒爾哈齊的兩個兒子阿爾通阿、紮薩克圖處死,努爾哈赤餘怒未消,打算将弟弟的第二子阿敏也處死,此時,在皇太極等衆多兄弟的勸說下,阿敏也幸免于難。

皇太極救了阿敏一命,這份恩情阿敏銘記于心。

居四大貝勒,成為皇太極稱帝的絆腳石,皇太極:把他幽禁緻死

2、擁立之功

天命十一年八月,天命汗努爾哈赤病逝于沈陽,在随後的汗位争奪中,主要焦點在大貝勒代善與四貝勒皇太極身上。

二貝勒阿敏雖然年齡居長,但他畢竟是努爾哈赤的侄子,血緣關系上就疏遠了一些,自然無力争奪汗位,三貝勒莽古爾泰雖然是努爾哈赤繼妃富察氏所生,享有嫡子的身份,又是正藍旗主,但莽古爾泰性情暴虐、有勇無謀,曾經親手殺死自己的母親,被人所诟病,同樣也無力争奪汗位。

大貝勒代善身領兩紅旗,年齡又居長,戰功赫赫,按理來說是汗位的最佳繼承人,但是這代善也有不少的劣迹。比如說當年他虐待長子嶽托與次子碩托,還與繼母大妃阿巴亥存有私情,令皇室顔面盡失,就連代善的兩個兒子嶽托與薩哈廉,都撺掇着代善支援皇太極。

此時,阿敏身處權力争奪之外,但是他本人是鑲藍旗旗主貝勒,又是天命元年努爾哈赤賜封的四大貝勒之一,說話自然有很大的分量。念着當年救自己的那份恩情,阿敏自然也會支援皇太極,是以,最終皇太極繼承了汗位,身背擁立之功的阿敏也就等于還了當年的那份恩情。

居四大貝勒,成為皇太極稱帝的絆腳石,皇太極:把他幽禁緻死

3、身敗名裂的二貝勒

早在天命四年,阿敏就與皇太極等衆多兄弟參加了薩爾滬之戰,大敗明軍,此後,阿敏又相繼參加了滅葉赫部之戰,随之又征讨蒙古的巴林部與紮魯特部等,在這期間,阿敏廣立戰功。

皇太極繼位後,阿敏又以主帥身份參加了征讨北韓的戰役,但是,在攻下北韓之後,阿敏竟然産生了在北韓自立的念頭,說道:“吾恒慕明帝及北韓王城郭宮殿,今既至此,何遽歸耶?我意當留兵屯耕,杜度與我叔侄同居于此。”

面對阿敏的圖謀不軌,杜度回複道:“上乃我叔,我何肯遠離,何為與爾同居?”

最終,在濟爾哈朗等人的勸說下,阿敏才傳回遼東,但是此事卻為後來阿敏的身敗名裂留下了禍根。

其實,皇太極繼位初期,與其他三位貝勒并排而坐,權力方面也受到三大貝勒的制約,他極力想改變這種被人掣肘的局面,于是,便向三位兄長下手了,首當其沖的便是二貝勒阿敏。

天聰四年(1630年),後金軍隊攻入關内,克永平府、灤州、遷安等地,随後皇太極命阿敏與嶽托駐守永平四座城池。然而,明軍随後便對四城進行攻伐,阿敏竟然屠殺明将吏降者,棄城而歸。

當時,皇太極聽聞阿敏情況危急,派貝勒杜度前去支援,但誰知等到的卻是阿敏棄城而歸的消息,這讓皇太極龍顔大怒,于是下令關閉城門,不準阿敏傳回沈陽,命阿敏在城外十五裡,聽失皇太極的诘責。

僅過了三天,皇太極便命嶽托宣讀了阿敏的罪行:

“阿敏怙惡久矣。當太祖時,嗾其父欲移居黑扯木,太祖坐其父子罪,既而宥之。其父既終,太祖愛養阿敏如己出,授為和碩貝勒。及上嗣位,禮待如初。師征北韓,既定盟受質,不原班師,欲與杜度居王京,濟爾哈朗力谏乃止。此阿敏有異志之見端也。俘美婦進上,既,複自求之。上察其觖望,曰:‘奈何以一婦人乖兄弟之好?’以賜總兵冷格裡。伐察哈爾,土謝圖部額驸背約與通好,上怒,絕之。阿敏遺以甲胄鞍辔,且以上語盡告之。”

“諸貝勒子女婚嫁必聞上,阿敏私以女嫁蒙古貝勒塞特爾,及宴,上不往,常懷怨憤。太祖時,守邊駐防,原有定界,乃越界移駐黑扯木。上責以擅棄汛地,将有異志,阿敏不能答。上出征,令阿敏留守,惟耽逸樂,屢出行獵。嶽讬、豪格出師先還,坐受其拜,俨如國君。及代守永平,妄曰:‘既克城,何故不殺其民?’又明告衆兵曰:‘我既來此,豈能令爾等不飽欲而歸?’略榛子鎮,盡掠其财物,又驅降人分給八家為奴。明兵圍灤州三晝夜,擁兵不親援,屠永平、遷安官民,悉載财帛牲畜以歸。毀壞基業,故令我軍傷殘。”

随後,皇太極下令将阿敏幽禁,同時将阿敏的鑲藍旗主和财産交給了濟爾哈朗,由此,皇太極将阿敏鏟除,四大貝勒并尊,變成了三大貝勒并立。随後,皇太極又搬到了三貝勒莽古爾泰,搬到莽古爾泰後,大貝勒代善識趣地将與大汗并列的座椅撤出,最終,皇太極取得了南面獨尊的地位。

居四大貝勒,成為皇太極稱帝的絆腳石,皇太極:把他幽禁緻死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建立大清國,四年後,阿敏死于幽所,皇太極下令削除其爵位。

子辰說:

筆者認為,像阿敏、莽古爾泰等,其實都是政治鬥争的犧牲品而已,他們成為皇太極稱帝的絆腳石,自然會被鏟除,說他們有謀反的事情,那就有些過了,畢竟舒爾哈齊、褚英的教訓在那裡擺着,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可即便如此,阿敏還落得一個死後削爵的悲慘結局,這就是政治鬥争的殘酷性,還是那句老話,最是無情帝王家啊!

參考資料:《清史稿》《滿洲實錄》《太祖武皇帝實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