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一下,史書上确實提到過一個人用冷兵器殺死幾百人的戰例。
比如說《史記·項羽本紀》就提到項羽兵敗垓下,帶着八百騎兵突圍。 等項羽到了烏江時,手下已經損失大半,隻剩下二十六人跟随。烏江亭長勸項羽渡江回江東,項羽自覺無顔見江東父老,于是将烏骓馬送給亭長,自己帶着手下下馬步行迎戰漢軍。
在戰鬥中光項羽就殺了數百人。直到手下損失殆盡,項羽自己也受了十幾處傷,這才自殺,結束了戰鬥。
(項羽)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還有《宋史·楊再興傳》提到郾城之戰時,楊再興單槍匹馬殺進金軍陣中,想活捉金兀術。但是金軍太多,他殺死數百金兵以後才退回。
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術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
而《宋史·種世衡傳》也記載了北宋王舜臣在和叛亂的羌人作戰時,主将戰死大軍被圍,他先是箭不虛發射殺了對方騎兵先鋒七人,為整頓部隊争取了時間。在随後長達四個小時的戰鬥中,王舜臣又射出上千隻箭,死在他箭下的羌人不計其數,最終擊退了叛軍的攻擊。
(王舜臣)引弓三發,隕三人,皆中面;餘四人反走,矢貫其背。萬騎愕莫敢前,舜臣因得整衆。須臾,羌複來。舜臣自申及酉,抽矢千餘發,無虛者。
當然,這些記載可能有所誇大,實際上殺敵并沒有那麼多。畢竟即使對手不反抗,要殺幾百個人也是非常耗費體力的,即使是天生神力的人,也很難做到。
但是這些記載至少可以說明,冷兵器時代一個人殺死大量敵人還是很可能的,而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也不奇怪。
首先來說,古代猛将體格明顯強于普通士兵。
古代普通人生活水準比較低下,能吃飽肚子就算不錯了。相比之下,武将的夥食就有所保證。這麼一來武将的體格就明顯好于底層士兵。
像《三國志》就提到張飛“雄壯威猛”,趙雲“姿顔雄偉”,而很多古代猛将的畫像也是膀大腰圓,一看就很有力量。
所謂“身大力不虧”,武将的體格強于普通士兵,力量自然也更大,在肉搏戰中占據很大優勢。
其次,武将的裝備也要比普通士兵好。
古代軍隊裝備的兵器、盔甲都是匠人手工制作,匠人手藝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兵器、盔甲的品質。而且甲胄,特别是鐵甲因為加工複雜,耗費時間長,是以很多普通士兵隻能穿着皮甲之類的輕甲,甚至根本沒有任何甲胄。像即使是盛唐時期,士兵的被甲率也不過是六成左右。
而進階将領自然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一些沖鋒陷陣的猛将,更是可能身披重甲。像典韋在濮陽西寨之戰時,就身披雙重铠甲,沖鋒陷陣。
(典韋)重衣兩铠,棄楯,但持長矛撩戟
這種情況下,武将可以輕易地殺傷普通士兵,但是普通士兵要傷到對方,卻是難上加難。
第三,猛将的武藝也要比一般人強得多。
肉搏戰中,武藝的高低對于戰鬥結果也很重要。古代不少武将都武藝高超,普通人難以對敵。
比如說關羽在白馬之戰中直沖袁軍統帥顔良,袁軍将士自然是不會讓他輕易得手,紛紛前來攔截。但是他們都不是關羽的對手,隻能看着他沖到顔良身邊,将顔良殺死。由此可見關羽武藝明顯要比一般人強得多。
面對這樣的高手,不要說一對一,就是幾個人一起上去圍攻,那也是難以取勝的。很可能要等對方體力消耗得差不多,才能将他殺死。
第四,面對猛将時,很多人很可能會崩潰,不敢和對方死戰。
雖然前面說了武将對普通士兵時有那麼多的優勢,但是如果幾百上千士兵悍不畏死上去圍攻,猛将再厲害也不是三頭六臂,肯定是難以阻擋。
問題是面對面厮殺殘酷而血腥,如果不是久經戰場的人,看到對方一個猛将連續砍瓜切菜一樣殺死多人以後,很可能根本不敢和對方死戰,而是想着逃命了。
這種情況下人數多不僅不是優勢,甚至可能會因為慌亂逃跑,自相踐踏造成大量死傷。
是以說在冷兵器戰鬥中,一人殺死大量敵人還是有可能的。
當然,我們還需要注意到前面所說的戰例中,能一人殺幾百人的猛将身邊往往都有人助戰。雖然這不能改變人數居于劣勢的不利因素,但是有人在旁邊提供掩護的話,猛将可以專心對付正面。而王舜臣更是靠着戰友掩護,才能專心射箭。
如果真的靠一個人單打獨鬥,那麼很可能會顧此失彼,被人暗算。是以團隊協作,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