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有趣,今天在網上,有好多cp的,什麼林黛玉愛上伏地魔,美隊愛戀王寶強,還有一些人刻曆史人物的cp。
經常把朱元璋和陳永亮放在一起,說他倆是一個生死冤家,可是這對cp主流的多少不合适啊。
豈不說老朱比老陳多活了好幾十年,即便是元末群雄并列的時代。時代的主角也不隻是陳有亮和朱元璋,夾在他們兩人中間的,還有一位不可忽視的枭雄。
那就是張士誠,是以如果一定要拉郎配組cp,那得是個三角關系。能和朱元璋,陳有亮并列的,咱們也是個腳踩七彩祥雲,手拿紫霞寶劍的蓋世英雄吧。

這個張士誠是個什麼來頭呢?做過什麼大事呢?又是怎麼和朱伯伯同學扯上關系的?
張士誠原名九四,也可以叫他張九四,之前說過這個,元朝那會兒的普通老百姓起名字一般都很随便。
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最簡單的數字搭配,比如朱元璋本名叫朱重八,父親叫朱五四,爺爺叫朱初一。
張士誠呢,叫張九四,雖然離九五之尊就差一個數,但他的出生和朱元璋差不了太多。都是無産階級泥腿子。
出生于今天的江蘇泰州,家裡排行老大,下面還有三個弟弟,張家沒錢也沒地養活不了,這麼多兒子,隻能早早地打發了他們自己出去自謀生路。
那麼泰州這個地方東邊是商業之都南通,北邊是産鹽的重鎮鹽城。周邊沒錢沒地的窮苦百姓,不是去當運鹽的員工了,就是去做販賣私鹽的鹽販。
也可能既是員工也是走私販,張士誠兄弟也不例外,走上了販賣私鹽這條危險的道路。
那位說,我賣個鹽咋得了?很明顯一包鹽也就幾塊錢,我還賺不到錢呢。古代的鹽呢,除了食鹽,還是曆朝曆代政府最為重要的财政來源之一。
販私鹽呢,就好比跟國庫搶銀子,你說危險不危險?古代中國的農業為主,商品經濟不發達。
稅收的大頭,基本都是苦哈哈的農民在扛,擠不出來多少油水。皇帝想多弄點錢呢,是很不容易的。
要是哪一天皇帝天真浪漫一些啊,說到今年呢?我想多搞一點錢,賦稅加一丢丢可不可以呀。
不行,搞不好老百姓就要造反。是以,曆朝曆代都在琢磨,如何悄無聲息地從老百姓那裡多收點錢。
在這種思路下,官府就盯上了鹽。首先無論貧富,是個人你就得吃鹽,在這上面加稅,等于覆寫全民。
其次,食鹽産地有限。要麼是靠海的鹽場,要麼是内陸少數幾處鹽池,井鹽也好管控。最後生産食鹽的成本很低,是以加價的空間特别大。
這麼一來,今天賣一兩塊錢一斤的鹽,在古代的被官府壟斷成了奢侈品。貴也就罷了,品質還不好,搞的一些缺鹽的地方的是吃不起鹽,就隻能用辣椒來代替。
畢竟辣椒是可以種的,但是鹽這玩意不行了,是以你看一直到今天,為什麼沿海地區的廣東,福建,浙江人不怎麼吃辣。
都是祖上傳下來的口味,有鹽池誰還去吃辣椒啊。沒錢才吃辣椒啊。生活在古代,咱們老百姓,隻能高價購買官府統購統銷的劣質鹽。
這等于變相給國家交稅,但是你能咋的啊,不吃鹽?還是想吃鹽不給錢?老百姓隻能乖乖送銀子。
泰州臨近兩淮鹽場出産海鹽,鼎盛時期,兩淮的鹽稅收入占全國的一半以上。有兩句話怎麼說的,這世上最賺錢的買賣都寫在刑法裡,這話在古代是一樣适用。
官府控制鹽場确實嚴格,普通人根本插不了手,但是在巨額利益的驅動下,總有那些要錢不要命的人能偷偷的運鹽出來,所謂私鹽,就是這麼來的。
這些人呢,不僅價格遠遠低于官鹽,品質的也比官方售賣得又苦又澀的鹽好太多,很受老百姓歡迎。
張士誠及其兄弟幹的就是這種買賣。明面上,張家兄弟駕着小船,運輸官鹽是搞物流的,暗地裡他們倒賣私鹽。
使勁的薅國家的羊毛,私鹽多了,官鹽收入就少了,是以曆代官府對販賣私鹽的打擊力度都毫不手軟。
抓一起辦一起,輕則發配重則殺頭,是以販賣私鹽雖然獲利不少,卻也非常危險。一個不小心的腦袋就搬了家。
除了随時會被官府抓,還要被地方惡勢力黑吃黑,比如一些土豪富戶。既貪圖私鹽的便宜,又不想給錢,不給錢吧,還威脅說要去官府告發張士誠販賣私鹽。
有時候,甚至連一個縣衙裡最低級的人都能仗着自己體制内的身份,對張士誠兄弟是非打即罵。
今天收個保護費,明天要個煙酒茶,百般壓榨。很多時候,張士誠兄弟都是忍氣吞聲了。對官府躲,對黑惡勢力忍。
一來二去,張士誠的買賣做大了,更新打怪多了,在島上也就混出了一些名堂。江湖有江湖的規矩,張士誠講義氣輕錢财,漸漸地就成為了私鹽販子中的小頭目。
終于有一天,張士誠忍無可忍,召集了18個好兄弟,趁着夜黑風高殺了那個秋意。大概是覺得已經殺了人,殺一個不虧,殺十個血賺。
張世誠帶着弟兄們再接再厲,又把那些賣私鹽不給錢,還威脅要舉報的富戶們也殺了個幹幹淨淨。
快意恩仇之後,張士誠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燒了富戶的宅院,高舉反旗。就這樣,張士誠走上了反抗元朝起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