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代的藩鎮割據到底嚴重到了什麼地步?

發生唐代的藩鎮割據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亂以後,外地将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續百多年直至唐朝滅亡。

其發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亂後添了許多節度使。而藩鎮割據基本上是安史之亂的延續;唐亡以後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鎮割據的延續。藩鎮割據的問題對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産生重大影響。

唐代的藩鎮割據到底嚴重到了什麼地步?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在位時期,由于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礎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開始實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惡性發展形成了藩鎮割據。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節度使,安祿山就是憑借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

安史之亂全面爆發後,為了抵禦叛軍進攻,軍鎮制度擴充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這些本是軍事官職,但節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觀察處置使(由前期的采訪使改名)之名,觀察處置使也兼都防禦使或都團練使之号,都成為地方上軍政長官,是州以上一級權力機構。大則節度,小則觀察,構成唐代後期所謂藩鎮。

唐代的藩鎮割據到底嚴重到了什麼地步?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以後的唐德宗時期,河北一帶的藩鎮叛亂,用來鎮壓叛軍的一支部隊趁勢占領京師長安,德宗逃到漢中,用了4年的時間才平定,史稱泾原兵變。這雖然是藩鎮割據初年的叛亂,但是範圍卻越來越大。

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亂以史朝義自缢,其黨羽紛紛投降唐朝而宣告結束。但朝廷已無力徹底消滅這些勢力,便以賞功為名,授以節度使稱号,由其分統原安史所占之地。

建中三年,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又據鎮反叛,自稱建興王,并聯合已稱王的淄青、魏博、成德、盧龍四鎮節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調集淮西鄰道兵攻讨李希烈,諸道兵都觀望不前。777年,又調泾原(今甘肅泾川北)兵東援,十月,該軍路過京師時,發生叛亂,擁立留居長安的前盧龍節度使朱泚為秦帝。德宗被迫出奔奉天(今陝西幹縣)。

唐代的藩鎮割據到底嚴重到了什麼地步?

唐代藩鎮

興元元年(784年)正月,李希烈稱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今甯夏靈武)節度使李懷光也叛亂,德宗又奔梁州(今陝西漢中),唐朝政權處于最危險的境地。同年六月,平定了朱泚,貞元元年(785年)八月平定李懷光,二年四月,李希烈為部将所殺,河北、山東四鎮也表示重新服從中央,表面上又歸統一。德宗經過這場恐慌之後,轉為執行姑息政策,求得暫時安定。但也做了一些削藩的準備工作,一是加強禁軍(神策軍),二是充實府庫。

永貞元年(805年)八月,唐憲宗即位,在他祖父十多年努力之後,中央軍力和财力都有了一定基礎,他開始執行削藩政策。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節度使劉辟進行叛亂。憲宗派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等率軍前往讨伐。劉辟屢戰屢敗,最後徹底潰敗被俘,被送到長安斬首。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義(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匿喪不報,自掌兵權。朝廷遣使吊祭,他拒而不納,繼又舉兵叛亂,威脅東都。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李純對淮西用兵。對淮西用兵,震動很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感到威脅,就采用聲言助官軍讨吳元濟,實際上支援吳元濟的兩面派手法,企圖鞏固自己的地位。

唐代的藩鎮割據到底嚴重到了什麼地步?

唐憲宗

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純命自願親赴前線的裴度以宰相兼彰義節度使。裴度立即奔赴淮西,與随鄧節度使李愬等,大舉進攻吳元濟。九月,李愬軍首先攻破蔡州,大敗淮西軍。吳元濟沒有料到李愬軍快速異常,毫無防備地束手就擒。持續三年的淮西叛亂宣告結束了。

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恐懼朝廷派兵順勢剿滅他,初欲獻地歸順朝廷,并以長子入侍為質,後又舉兵叛唐。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憲宗調宣武、魏博、義成、武甯、橫海諸鎮前往讨伐。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李師道内部沖突激化,其都知兵馬使劉悟殺李師道,淄、青、江州地被唐朝廷平定。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死後,唐穆宗即位後主張"銷兵"(裁減兵員)。中央接收河朔,長官多昏庸驕矜。長慶元年(821年)盧龍發生兵變,将士囚禁朝廷派去的新節度使張弘靖,盡殺其幕僚,"河朔三鎮"複叛。接着,成德軍将又殺自魏博移鎮成德的節度使田弘正(即田興),朝廷命裴度統兵讨伐,又命魏博節度使田布(田弘正之子)出兵助讨成德,但将士不肯出力,要求田布行河朔故事(即恢複獨立狀态),後田布自殺。

經此,唐朝中央再也沒有恢複河北的打算。即使在唐朝尚能控制的區域内,也新出現一些較弱的割據者,如徐州大将王智興逐節度使崔群,自領軍務,朝廷即授以節鎮。澤潞(今山西長治)節度使劉悟擅囚監軍使劉承偕,朝廷無可奈何,宣布流放劉承偕,劉悟才将其釋放。後來劉悟子孫三代據有澤潞。

唐代的藩鎮割據到底嚴重到了什麼地步?

黃巢起義

唐僖宗以後,社會沖突激化,王仙芝、黃巢上司的唐末農民戰争爆發,唐朝中央征集各鎮士兵圍剿,并委任都統、副都統為統帥,實際上指揮并不統一。許多節鎮利用時機擴充自己的實力。全國逐漸出現了許多割據勢力,如楊行密、董昌、錢镠等,伺機擴充自己的勢力。廣明元年十二月(881年1月),黃巢攻破長安,唐朝中央政權瓦解。

這時,在全國逐漸出現了許多割據勢力。黃巢叛将朱溫投降朝廷,并且平定黃巢軍,得到了唐僖宗的信任,朱溫做了節度使,勢力範圍遠遠超過當時控制範圍最大的藩鎮李克用。藩鎮立即轉入互相兼并的戰争。到了唐昭宗時,朱溫還把朝政大權牢牢的控制住了。最後到了唐哀帝(唐昭宣帝)。藩鎮并未随着唐朝滅亡而消失,整個五代十國時期都可以視作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隻不過部分藩鎮或許選擇不承認中原政權而完全獨立,以建立王國或帝國。一直到宋太宗滅掉北漢之時,才消滅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藩鎮割據是唐朝廷一手打造出來的,皇權逐漸下移到各個節度使手中,使之能與朝廷分庭抗禮,這也導緻了宋代重文輕武,對遊牧民族抵禦無力的事況發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