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配夫人張幼儀,徐志摩說她是“鄉下土包子”,結婚隻是完成任務

1922年,徐志摩和原配夫人張幼儀簽字離婚。據說,這是中國曆史上依據民法的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案。

徐志摩提出離婚的理由是:小腳和西服,怎麼相配?

西服當然指的是自己,小腳指的是張幼儀。意思是說他們之間新舊思想的差異很大,注定不相配。

原配夫人張幼儀,徐志摩說她是“鄉下土包子”,結婚隻是完成任務

徐志摩和張幼儀

但實際上,張幼儀并不是個舊式婦女。

張幼儀1900年出生于寶山的一個書香世家。她的祖父做過知縣,父親行醫,家境富裕,她的二哥張君劢是政治家、哲學家,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

出生于這樣家庭的張幼儀并不是沒見過世面的鄉下婦女,但她在徐志摩的印象裡卻一直是一個“鄉下土包子”。

1913年,張幼儀的哥哥張公權擔任浙江都督府秘書,他被一個中學生的一篇作文吸引,得知作者是海甯富商徐申如的獨子徐章垿(徐志摩的原名),就給徐申如寫信,給妹妹張幼儀做媒。

徐申如雖然是浙江富豪,但能和張家這樣的書香門第結親也是喜出望外,自然是一口答應。

這樣,13歲的張幼儀就和17歲的徐志摩聯系在了一起。

當時,張幼儀在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讀書。對未來充滿想象的徐志摩根本不想結婚,當家人拿出張幼儀的照片時,他隻看了一眼,說了句:“十足一個鄉下土包子。”

但家裡人告訴他:“人家也是讀書人,才學不比你差。你答應也好,不答應也好,這事老爺是點了頭的,闆上釘釘。”

徐志摩無奈,隻能接受這個現實。

原配夫人張幼儀,徐志摩說她是“鄉下土包子”,結婚隻是完成任務

張幼儀

兩年後,雙方家長為二人舉行了隆重的婚禮。新婚之夜,張幼儀遵循着傳統禮儀,不敢開口說話,而徐志摩也一直沉默着。

徐志摩瞧不起他這個新婚夫人,雖然張幼儀隻在三歲那年裹過三天的腳,是張家第一個天足女子,雖然張幼儀也接受過新式教育。因為在徐志摩看來,她這樣的女子,并不等同于新女性。

多年後,張幼儀曾說過:“對于我丈夫來說,我兩隻腳可以說是纏過的,因為他認為我思想守舊,又沒有讀過什麼書。”

她很快就知道了丈夫對她的态度,但隻能默默地接受和隐忍,完成自己傳宗接代、相夫教子的宿命。但是,無論她表現得多麼端莊賢淑,多麼聰明能幹,都不能改變他的心意。

對于徐志摩,這次婚姻就像是一個任務,婚結了,任務也就完成了。

1918年,他們的第一個孩子誕生了。徐志摩很喜歡這個兒子,給他取小名叫阿歡。但他同時也覺得,為家族傳宗接代的任務也完成了,就到美國留學去了。結婚将近三年,但他和妻子呆在一起的時間隻有四個月左右,現在更加遠隔重洋了。

原配夫人張幼儀,徐志摩說她是“鄉下土包子”,結婚隻是完成任務

1920年,徐志摩離開美國前往英國。張幼儀的孤單和痛苦無人可以傾訴,哥哥張君劢看不下去了,就寫信給徐志摩,希望他回來接妻子兒子出國團聚。但徐志摩這時正在苦苦追求林徽因,根本不希望張幼儀到來,就找借口一再推脫。

後來還是徐申如做主,他不管徐志摩同意不同意,給他寫了一封信,就買好了船票送張幼儀去英國。

徐志摩無奈,隻好去碼頭接她。

張幼儀沒出過遠門,又暈船,在海輪上吐得一塌糊塗,身體很難受,但迎接她的,卻是徐志摩的厭煩和冷漠。這讓她原本的熱切和期望,頓時化作了一片冰涼。

許多年之後,她回憶起這個場面時說:“我斜倚着尾甲闆,不耐煩地等着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人群裡東張西望。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的,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