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原配夫人张幼仪,徐志摩说她是“乡下土包子”,结婚只是完成任务

1922年,徐志摩和原配夫人张幼仪签字离婚。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徐志摩提出离婚的理由是:小脚和西服,怎么相配?

西服当然指的是自己,小脚指的是张幼仪。意思是说他们之间新旧思想的差异很大,注定不相配。

原配夫人张幼仪,徐志摩说她是“乡下土包子”,结婚只是完成任务

徐志摩和张幼仪

但实际上,张幼仪并不是个旧式妇女。

张幼仪1900年出生于宝山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祖父做过知县,父亲行医,家境富裕,她的二哥张君劢是政治家、哲学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

出生于这样家庭的张幼仪并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妇女,但她在徐志摩的印象里却一直是一个“乡下土包子”。

1913年,张幼仪的哥哥张公权担任浙江都督府秘书,他被一个中学生的一篇作文吸引,得知作者是海宁富商徐申如的独子徐章垿(徐志摩的原名),就给徐申如写信,给妹妹张幼仪做媒。

徐申如虽然是浙江富豪,但能和张家这样的书香门第结亲也是喜出望外,自然是一口答应。

这样,13岁的张幼仪就和17岁的徐志摩联系在了一起。

当时,张幼仪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对未来充满想象的徐志摩根本不想结婚,当家人拿出张幼仪的照片时,他只看了一眼,说了句:“十足一个乡下土包子。”

但家里人告诉他:“人家也是读书人,才学不比你差。你答应也好,不答应也好,这事老爷是点了头的,板上钉钉。”

徐志摩无奈,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原配夫人张幼仪,徐志摩说她是“乡下土包子”,结婚只是完成任务

张幼仪

两年后,双方家长为二人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新婚之夜,张幼仪遵循着传统礼仪,不敢开口说话,而徐志摩也一直沉默着。

徐志摩瞧不起他这个新婚夫人,虽然张幼仪只在三岁那年裹过三天的脚,是张家第一个天足女子,虽然张幼仪也接受过新式教育。因为在徐志摩看来,她这样的女子,并不等同于新女性。

多年后,张幼仪曾说过:“对于我丈夫来说,我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因为他认为我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

她很快就知道了丈夫对她的态度,但只能默默地接受和隐忍,完成自己传宗接代、相夫教子的宿命。但是,无论她表现得多么端庄贤淑,多么聪明能干,都不能改变他的心意。

对于徐志摩,这次婚姻就像是一个任务,婚结了,任务也就完成了。

1918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诞生了。徐志摩很喜欢这个儿子,给他取小名叫阿欢。但他同时也觉得,为家族传宗接代的任务也完成了,就到美国留学去了。结婚将近三年,但他和妻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四个月左右,现在更加远隔重洋了。

原配夫人张幼仪,徐志摩说她是“乡下土包子”,结婚只是完成任务

1920年,徐志摩离开美国前往英国。张幼仪的孤单和痛苦无人可以倾诉,哥哥张君劢看不下去了,就写信给徐志摩,希望他回来接妻子儿子出国团聚。但徐志摩这时正在苦苦追求林徽因,根本不希望张幼仪到来,就找借口一再推脱。

后来还是徐申如做主,他不管徐志摩同意不同意,给他写了一封信,就买好了船票送张幼仪去英国。

徐志摩无奈,只好去码头接她。

张幼仪没出过远门,又晕船,在海轮上吐得一塌糊涂,身体很难受,但迎接她的,却是徐志摩的厌烦和冷漠。这让她原本的热切和期望,顿时化作了一片冰凉。

许多年之后,她回忆起这个场面时说:“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人群里东张西望。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