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大閨女到老太婆,她和丈夫手都沒牽過,晚年丈夫死後由情敵供養

從大閨女到老太婆,她和丈夫手都沒牽過,晚年丈夫死後由情敵供養

在源遠流長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中,自古到今婚姻在人們心中一直是隆重、不可冒昧的。在新舊交替的民國時代,國人對婚姻的觀念逐漸從幾千年包辦婚姻中主張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轉變為新式婚姻中提倡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由此,民國初期還曾刮起過一陣"退婚潮"。

曆史的車輪總是一往無故地向前行駛,那些裹着小腳的"舊式婦女",卻成為了傳統婚姻和新思潮的交鋒中的"犧牲品",魯迅的發妻朱安就是這樣一位典型的"犧牲品"。

門當戶對的婚約

1878年,朱安出生在浙江紹興的商人家庭,她的祖上為過官,是以生活過得也算體面。

朱安的父母也深受傳統社會中"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影響,并不鼓勵她識書學字,隻教會了她三從四德,以裹小腳為美,是一個典型的舊社會女性。

從大閨女到老太婆,她和丈夫手都沒牽過,晚年丈夫死後由情敵供養

朱安的父母和魯迅家是世交,魯迅的爺爺曾經當過京官,雖然當時周家家道中落,日子過得拮據,但在當地還算得上是體面人家,于是兩家長輩早早地就為其定下婚約。

當時魯迅還在新派學堂念書,年僅18歲,朱安比他大3歲,兩人年齡上也頗是般配。

朱安對這個出國留學、接受新派教育的大公子多多少少也充滿了憧憬,家裡人也都覺得很是體面,卻未曾想到就是這樣外人看來的"體面"最後也造成了婚姻的不幸。

母親的"禮物",不幸的開始

接受過新派教育的魯迅對這門父母之命的婚事相當厭惡,一心求學的他對婚期也是一拖再拖。後來,魯迅的母親以"母病速歸"的電報将正在日本求學的魯迅騙回了家,強制他與朱安完了婚。結婚當日,這位裹着小腳的女人知道丈夫讨厭舊式女性裹腳的習俗,

為了讨丈夫的歡心,穿了一雙比自己的腳大很多的繡花鞋,結果還未下嬌就露出了醜态,非但沒有讨到魯迅的歡心反而增添了對她的厭惡。

從大閨女到老太婆,她和丈夫手都沒牽過,晚年丈夫死後由情敵供養

當時魯迅在寄回家的信中,

多次提到要未婚妻讀書放足,這是他對妻子最起碼的要求。

媒人和雙發父母也答應得好好的,但後來他發現朱安非但不識字,而且還裹足,

兩個基本的要求沒有一個滿足的,以前的信統統白寫了,讓他倍感失望。

為了盡孝心,他并未反抗婚禮,反而以冷淡朱安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魯迅曾這樣寫到"

這是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隻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其實,在魯迅的心中,朱安比他的母親顯得還要老朽,不管怎麼說,當時周母雖然也深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至少自己學會了識字讀書。而朱安隻知道三從四德,并沒有什麼特殊的愛好,反而有抽水煙的癖好。在朋友面前提到朱安時,

魯迅諷刺她"一無是處"的妻子,

不願與友人地聊起她的任何話題。

從大閨女到老太婆,她和丈夫手都沒牽過,晚年丈夫死後由情敵供養

生生世世是周家的人

朱安一直稱魯迅為"大先生",也深知大先生不是很理她,自己也配不上他,但她一直陪在家母身邊恪守婦道、勤持操家,深受周母的喜歡。

後來魯迅的學生回憶到這位大師母,稱贊她操持家務非常盡心、節儉,針線活做得一流,也能炒一手道地的家鄉菜,有客人來訪時,總是泡茶、燒點心,以禮相待,謹守為人媳、為人妻之道。

讓人不禁猜想,如果朱安嫁給的不是大先生,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家,或許會是過着夫孝妻賢、子孫滿堂的幸福日子,但嫁給大文豪魯迅,

注定了她縱使在别人眼中再賢惠,終究褪不不去在丈夫心裡

舊式

婦女的标簽

後來,社會中反抗舊式包辦婚姻的聲音很高,離婚也成了一種風氣,那些主張"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的人,不惜與家庭決裂的代價解除舊式婚約,抛棄糟糠之妻。魯迅深知舊式婚姻中女性被離婚的悲慘境遇,

在對待"舊式夫人"的立場上抱有同情心,不忍傷了兩家父母和朱安的心

從大閨女到老太婆,她和丈夫手都沒牽過,晚年丈夫死後由情敵供養

而朱安自己也堅持"大先生要娶妻納妾,全憑他自己;但我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這位裹着小腳的女人,深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甯願過着被丈夫冷淡和無視的生活,也不願意離婚。

"我待他再好,也是無用"

可能朱安一直對大先生回心轉意抱有希望,總覺得隻要自己盡心盡力地服侍他和他家人,終究有一天會感動他,她把自己比作蝸牛,堅信自己爬得雖慢,但總有一天可以從牆低爬到牆頂。

但後來得知魯迅娶了許廣平時,朱安終于被這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她再也沒有力氣往上爬了,終于明白了"我待他再好,也是無用"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朱安當時難以接受,但後來許廣平為周家生了一個兒子周海嬰,她的心情也變得晴朗了,周家終于有後了。朱安待他們母子兩也很是友善,一直有着書信往來,關心着他們。可能在她的心中,魯迅的兒子也是自己的兒子,洗掉了她一生沒有生育子女的恥辱,對周海嬰這個庶子也寄予了厚望。

從大閨女到老太婆,她和丈夫手都沒牽過,晚年丈夫死後由情敵供養

許廣平雖然心中不太認可魯迅舊式婚姻中的原配夫人,但對朱安也是敬待有加。在魯迅去世後,她一直為晚年的朱安寄送生活費,即使她和自己的兒子生活得拮據時,也未曾中斷。許廣平和周海嬰的善待,這或許是朱安不幸人生中的一抹亮光。

"陪着做一世的犧牲,完結了四千年的舊賬"。

魯迅終其一生,未曾對朱安說過一句親切的話,朱安等了他一輩子、念了他一輩子,還是沒有感動他,也從未換來過他的一絲關心。朱安心裡應該還是有怨的吧,

當大先生去世時,她不願意參加丈夫的葬禮,認為自己隻是他的"遺物"

。是啊,她把自己從一個黃花大閨女等到了一個老太婆,但最終從來沒有和大先生有過真正正常的交流,她隻是他擺在家裡的物件罷了。

但朱安最後還是選擇了原諒,釋然了自己,在她晚年感慨悲慘的一生,提到魯迅時,

她依然覺得大先生待她不算壞,隻是各有各的人生罷了。

并且轉告許廣平,希望當她去世時能葬在大先生墓旁,隻是最終也未能如願。

她叫朱安,一生未安。

從大閨女到老太婆,她和丈夫手都沒牽過,晚年丈夫死後由情敵供養

在民國時期,朱安和魯迅先生的婚姻算是一個徹頭徹尾失敗的舊式婚姻,傳統的封建禮教将兩人捆綁了一生,卻成就了一位冷淡的丈夫、一位悲慘的妻子。

朱安是無辜的,

嫁給了一位門當戶對的丈夫,一生勤持操家、孝敬公婆、恪守婦道,但卻沒有享受過一天丈夫對妻子應有的待遇,她是值得同情的,因生于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做了一世的犧牲。

那麼魯迅先生有錯嗎?不,他也沒有錯。魯迅先生作為一個深受新式禮教洗禮的文豪,針砭時弊,力主破除封建傳統思想,追求屬于自己的婚姻,沒有什麼可值得争議的。他們的婚姻是時代更替造就的一場悲劇。

朱安代表着那個時代下裹着小腳的"舊式婦女",她們從封建傳統社會中顫顫巍巍地走來,用自己失敗的婚姻,完結了四千年的舊賬。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