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淮南子》:修身處事,敬小慎微

《淮南子》:修身處事,敬小慎微

劉安《淮南子·人間訓》中有雲:“聖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百射重戒,禍乃不滋。”做事從一開始就要非常審慎小心,對細小的事物也不馬虎,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注重小事小節。

“小者大之漸,微者著之萌。”細行、微末雖小,卻能小處見大,小事小節上亦可知其品德品行。從《尚書》中的“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到《中庸》裡的“緻廣大而盡精微”,再到《道德經》中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對細行、細微、細節的重視,曆來是中華文化中修身養性的重要内容。

“敬”是會意字,從攴,以手執杖或執鞭,表示敲打;從苟,有緊急、急迫之義。本義為恭敬,端肅。《說文解字》認為“敬,肅也”,引申為“慎重地對待,不怠慢不苟且。”

敬小慎微展現的是對“小”的态度。“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慮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終累大德”。不在小事小節上慎重看待,就會在大事大節上不穩。對“小”能始終保持着極為清醒與智慧的認識,才不會任由小事逐漸發展成大事,讓事态變得棘手以至難以挽回。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離任返鄉後發現,自己任職期間在天竺山取了兩片石頭,倍感羞愧,寫了一首自責詩:“三年為刺史,飲冰複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好友劉禹錫知道後勸他:“區區兩塊小石頭,你何必放在心上呢?”白居易卻說:“山石雖不值錢,但取之玷污名聲,倘若每個遊客都帶回天竺山石,哪裡還有天竺山的秀美?”白居易對小事小節的審慎态度,讓後人肅然起敬。

小事當敬,“敬小”要正确看待“小”,對小事有敬畏之心。唐朝初年有名的清官皇甫無逸,在任職成都時,被任命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有一次,他巡視境内,夜晚之時沒有找到驿所,隻好到老百姓家裡借宿,恰逢燭炬的燈炷将要燒盡,主人準備添續,卻被他阻止了。他認為自己借宿已經打擾了百姓,再讓百姓破費于心不忍,于是抽出佩劍砍斷自己的衣帶作為燈炷。皇甫無逸“斷帶為炷”的故事被後世傳為佳話。在常人眼裡,這些小事細微瑣碎,甚至不值一提,但細微之處卻彰顯了其對小事小節的敬畏之心,展現了一個人的修養和品格。

小事當慎,“慎微”要學會拒絕“小”。古人雲:“勿輕小事,小隙沉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陸贽是唐代以“清慎”出名的宰相。母親去世,需要守墓三年,在此期間,各地藩鎮有意巴結這位“内相”,紛紛贈送厚禮,陸贽一概分毫不取。就連唐德宗都覺得他這樣“苛求”自己,有點過分。他卻說:“賄道一開,展轉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車輿;車輿不已,必及金璧。日見可欲,何能自窒于心。”“涓流不止,溪壑成災。”任何事物都有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小問題剛萌芽時,就要通過小節的表象洞察到大害的後果,進而“見微知著”,在剛開始時就有所防備,防止積重難返、達到不可收拾的境地。

敬小慎微要做好每一件小事。揆諸現實,任何一件大事的順利完成,表面看似偶然,其實是各種小事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小事做實就能成大事,平凡事反複做就成就非凡。牢記敬小慎微,從小事小節上加強自身修養,将點滴小事做細做實,多積尺寸之功。

◎本文原載于,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