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光緒想緻慈禧于死地,慈禧發現後仍不敢殺他,是誰在支援光緒?

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兩個人去世的時間相差不到一天。

他們這一對歡喜冤家最終還是一起攜手走進了另一個世界。他們一個是兒子,一個是繼母。光緒的親生母親還是慈禧的妹妹。按道理來說這兩個有着血緣關系的人,應該是要相親相愛、互相扶持才對,可是這清朝的劇本就偏偏不按着大團圓的結局來寫。這劇本非要在這對“母子”之間安插上曲折虐心的情節——光緒不喜歡慈禧,甚至想要殺掉慈禧,慈禧也是對光緒不冷不熱,隻想讓他好好當傀儡,讓光緒做自己垂簾聽政的擋箭牌。他們二人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着實是把本該是母慈子孝的情節,活生生地演繹成了血腥風雨的王朝鬥争大戲。

光緒想緻慈禧于死地,慈禧發現後仍不敢殺他,是誰在支援光緒?

他們二人之間的沖突或許從光緒被迫進宮的那一時刻起,就埋下了禍根。他們終将要以一種令人尴尬的身份來相處。而這一切正是因為慈禧太後自己想要掌權。可憐了年紀輕輕的光緒皇帝從此沒了人生自由,連生和死都不能由自己做決斷。

光緒對慈禧心存不滿,甚至還想過要緻慈禧于死地。

我個人認為,他們二人沖突的激化是源于這一件事——

戊戌變法。

慈禧和光緒沖突的積累

光緒想緻慈禧于死地,慈禧發現後仍不敢殺他,是誰在支援光緒?

在戊戌變法之前,光緒皇帝一直是一個聽話的乖皇帝。慈禧說一,光緒不敢說二。光緒皇帝從小就被慈禧嚴苛照料,因為慈禧想要把他訓練成聽話的傀儡。這就養成了光緒皇帝膽小的性子。

光緒皇帝稱慈禧為“親爸爸”,

這一稱呼幾乎是把慈禧當成了太上皇了。不過從慈溪實際掌握的權力來看,慈禧确實有幾分“太上皇”的樣子。隻不過慈禧是一個女兒身,否則她估計會直接篡位,到那時就沒光緒什麼事情了。

可是身份的限制,也壓制不住慈禧太後強烈的從政欲望。鹹豐皇帝在位之時,她就曾幫着處理政事,鹹豐皇帝對她也大加贊賞,慈禧之是以能夠成為鹹豐皇帝最喜歡的妃子,也得益于她的這份政治才華。

光緒想緻慈禧于死地,慈禧發現後仍不敢殺他,是誰在支援光緒?

慈禧她想要掌控朝中的政權。但是自己又不能像唐朝的武則天一樣正大光明地篡位,是以她就得退而求其次,找一個年紀尚小的人來當這個皇帝。思來想去,慈禧最終看中了自己妹妹的親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

就這樣年紀輕輕的光緒從此和自己的母親分離,再也不能相認,即便是見了面也隻能行君臣之禮。

光緒皇帝圍園殺後

久而久之,光緒皇帝雖然表面上不敢忤逆慈禧的意思,但是心中難免還會有憤懑。而這種情緒最終在戊戌變法的時候被激發了出來。因為當時光緒皇帝有了自己的同伴——

維新派。

光緒想緻慈禧于死地,慈禧發現後仍不敢殺他,是誰在支援光緒?

維新派向光緒皇帝進言,希望皇帝可以出面主持新政,推動變法的開展。起初這一變法是得到慈禧太後的應允的。畢竟國難當頭,慈禧也是個有政治謀略之人。隻不過随着變法措施的實施,以光緒皇帝為代表的維新派和以慈禧為代表的保皇派之間的沖突越發的激烈。他們不僅想法不一樣,而且權力中心也是對立的。

光緒皇帝有了同伴的支援,開始直接跳過慈禧,自己頒發各種诏令。除此之外,光緒還私自重用維新派成員,将慈禧身邊的大臣給替換了下來。光緒帝不聽話,加上維新變法的條令又太過激進,是以慈禧再也忍不下去,直接就從圓明園趕來:

廢除變法,抓捕維新派,幽禁光緒帝。

光緒想緻慈禧于死地,慈禧發現後仍不敢殺他,是誰在支援光緒?

在光緒皇帝被幽禁之前,他還曾經做過一次反抗。這就是“圍園殺後”事件。這件事情的主謀就是光緒帝和維新派的臣子們。光緒皇帝想借此機會重新奪回政權。他和大臣們商量着決策,最終決定讓康有為等人編造一個謠言,說是要去頤和園開“秘密金庫”,提取部分資金來支援維新變法的正常運作。

光緒想緻慈禧于死地,慈禧發現後仍不敢殺他,是誰在支援光緒?

但其實這是一場實實在在的謀殺行動。後來這場行動失敗了,因為他們事先聯系好的袁世凱中途變卦,将這件事情告訴了慈禧。慈禧得知之後甚為憤怒,是以趕回去将光緒給抓了。

那麼慈禧太後為什麼趁機廢掉光緒帝,徹底解決這一麻煩呢?

慈禧不廢掉光緒是因為有朝臣和列強的反對

光緒想緻慈禧于死地,慈禧發現後仍不敢殺他,是誰在支援光緒?

慈禧之是以沒有将光緒皇帝廢除,應該是有這兩個原因:

其一是朝中的大臣們不願意。

他們是絕對不會允許第二個武則天的出現的。這第二個

原因就是列強的阻止。

因為列強是希望能夠有一位開放的君主來主持朝政,這樣有利于他們的對外貿易。如果慈禧太後将光緒皇帝廢除,那麼對列強的經濟是十分不利的。

是以,有這兩個集團的阻止,慈禧太後是沒法廢掉光緒帝的。是以他隻能将光緒幽禁在瀛台,控制他的出行,當需要上朝的時候就把光緒帝給解出來,便于自己垂簾聽政;當不需要光緒皇帝的時候,慈禧就把他繼續幽禁起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