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光绪想致慈禧于死地,慈禧发现后仍不敢杀他,是谁在支持光绪?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两个人去世的时间相差不到一天。

他们这一对欢喜冤家最终还是一起携手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他们一个是儿子,一个是继母。光绪的亲生母亲还是慈禧的妹妹。按道理来说这两个有着血缘关系的人,应该是要相亲相爱、相互扶持才对,可是这清朝的剧本就偏偏不按着大团圆的结局来写。这剧本非要在这对“母子”之间安插上曲折虐心的情节——光绪不喜欢慈禧,甚至想要杀掉慈禧,慈禧也是对光绪不冷不热,只想让他好好当傀儡,让光绪做自己垂帘听政的挡箭牌。他们二人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着实是把本该是母慈子孝的情节,活生生地演绎成了血腥风雨的王朝斗争大戏。

光绪想致慈禧于死地,慈禧发现后仍不敢杀他,是谁在支持光绪?

他们二人之间的矛盾或许从光绪被迫进宫的那一时刻起,就埋下了祸根。他们终将要以一种令人尴尬的身份来相处。而这一切正是因为慈禧太后自己想要掌权。可怜了年纪轻轻的光绪皇帝从此没了人生自由,连生和死都不能由自己做决断。

光绪对慈禧心存不满,甚至还想过要致慈禧于死地。

我个人认为,他们二人矛盾的激化是源于这一件事——

戊戌变法。

慈禧和光绪矛盾的积累

光绪想致慈禧于死地,慈禧发现后仍不敢杀他,是谁在支持光绪?

在戊戌变法之前,光绪皇帝一直是一个听话的乖皇帝。慈禧说一,光绪不敢说二。光绪皇帝从小就被慈禧严苛照料,因为慈禧想要把他训练成听话的傀儡。这就养成了光绪皇帝胆小的性子。

光绪皇帝称慈禧为“亲爸爸”,

这一称呼几乎是把慈禧当成了太上皇了。不过从慈溪实际掌握的权力来看,慈禧确实有几分“太上皇”的样子。只不过慈禧是一个女儿身,否则她估计会直接篡位,到那时就没光绪什么事情了。

可是身份的限制,也压制不住慈禧太后强烈的从政欲望。咸丰皇帝在位之时,她就曾帮着处理政事,咸丰皇帝对她也大加赞赏,慈禧之所以能够成为咸丰皇帝最喜欢的妃子,也得益于她的这份政治才华。

光绪想致慈禧于死地,慈禧发现后仍不敢杀他,是谁在支持光绪?

慈禧她想要掌控朝中的政权。但是自己又不能像唐朝的武则天一样正大光明地篡位,所以她就得退而求其次,找一个年纪尚小的人来当这个皇帝。思来想去,慈禧最终看中了自己妹妹的亲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就这样年纪轻轻的光绪从此和自己的母亲分离,再也不能相认,即便是见了面也只能行君臣之礼。

光绪皇帝围园杀后

久而久之,光绪皇帝虽然表面上不敢忤逆慈禧的意思,但是心中难免还会有愤懑。而这种情绪最终在戊戌变法的时候被激发了出来。因为当时光绪皇帝有了自己的同伴——

维新派。

光绪想致慈禧于死地,慈禧发现后仍不敢杀他,是谁在支持光绪?

维新派向光绪皇帝进言,希望皇帝可以出面主持新政,推动变法的开展。起初这一变法是得到慈禧太后的应允的。毕竟国难当头,慈禧也是个有政治谋略之人。只不过随着变法措施的实施,以光绪皇帝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慈禧为代表的保皇派之间的矛盾越发的激烈。他们不仅想法不一样,而且权力中心也是对立的。

光绪皇帝有了同伴的支持,开始直接跳过慈禧,自己颁发各种诏令。除此之外,光绪还私自重用维新派成员,将慈禧身边的大臣给替换了下来。光绪帝不听话,加上维新变法的条令又太过激进,所以慈禧再也忍不下去,直接就从圆明园赶来:

废除变法,抓捕维新派,幽禁光绪帝。

光绪想致慈禧于死地,慈禧发现后仍不敢杀他,是谁在支持光绪?

在光绪皇帝被幽禁之前,他还曾经做过一次反抗。这就是“围园杀后”事件。这件事情的主谋就是光绪帝和维新派的臣子们。光绪皇帝想借此机会重新夺回政权。他和大臣们商量着决策,最终决定让康有为等人编造一个谣言,说是要去颐和园开“秘密金库”,提取部分资金来支持维新变法的正常运行。

光绪想致慈禧于死地,慈禧发现后仍不敢杀他,是谁在支持光绪?

但其实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谋杀行动。后来这场行动失败了,因为他们事先联系好的袁世凯中途变卦,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慈禧。慈禧得知之后甚为愤怒,所以赶回去将光绪给抓了。

那么慈禧太后为什么趁机废掉光绪帝,彻底解决这一麻烦呢?

慈禧不废掉光绪是因为有朝臣和列强的反对

光绪想致慈禧于死地,慈禧发现后仍不敢杀他,是谁在支持光绪?

慈禧之所以没有将光绪皇帝废除,应该是有这两个原因:

其一是朝中的大臣们不愿意。

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第二个武则天的出现的。这第二个

原因就是列强的阻止。

因为列强是希望能够有一位开放的君主来主持朝政,这样有利于他们的对外贸易。如果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废除,那么对列强的经济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有这两个集团的阻止,慈禧太后是没法废掉光绪帝的。所以他只能将光绪幽禁在瀛台,控制他的出行,当需要上朝的时候就把光绪帝给解出来,便于自己垂帘听政;当不需要光绪皇帝的时候,慈禧就把他继续幽禁起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