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不停糾正别人

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不停糾正别人

哲學家叔本華說:“在和别人交談時,要克制去糾正别人的沖動,盡管我們這樣做出于好心。”

面對觀點迥異,很多人喜歡打着為對方好的旗号,說服指正。結果,發生了争執。

在一段交往中如魚得水,從來不是憑借将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而是求同存異,給别人話語權,給别人台階下。

為人處世,鋒芒畢露不一定有才華,而大智若愚一定是有智慧。

一個成年人能控制自己不去糾正别人的欲望,是最難得的自律。

01

愚者善糾正,智者懂包容

曾記得在很多會議或聚會上,有人發言到最後,都不會忘記謙卑一下:如有不妥,請大家批評指正。這說歸說,如果的确有錯誤,往往也沒人當面去糾正。因為大家都懂這是一句客套話,不是說者的本意。孔子說過這樣一句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大緻意思是:如果非得要糾正别人,前提是自己要無可挑剔。

然而生活中,那些好為人師者,往往嘴上無所不能,腦子卻空空如也。

之是以言之鑿鑿,歸根結底是表現欲作祟;氣勢咄咄,無非是想在人群中占有一席之地。

殊不知,當一個人的胸懷撐不住欲望的時候,再優越的氣勢也掩蓋不了内心的脆弱。

智者,言語溫和,氣場威嚴;愚者,占了上風,也沒風勢。

王陽明在廬陵擔任縣令時,抓到一個罪惡滔天的大盜。

手下對大盜進行了嚴刑拷打,大盜強烈頑抗,絕不屈服。

王陽明決定親自審問,大盜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說:“要殺要剮随便,就别廢話了!”

王陽明說:“那好,今天就不審了。不過天氣熱,你把外衣脫了吧,我們随便聊聊。”大盜說:“脫就脫。”

過了一會,王陽明又說:“天氣實在熱,不如把内衣也脫了吧!”大盜仍是不以為然的樣子:“光着膀子也是常事,沒什麼大不了的。”

又過了一會,王陽明又說:“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褲也脫了,一絲不挂豈不自在?”

大盜這回一點不“豪爽”了,慌忙擺手說:“不友善,不友善!”

王陽明說:“有何不友善?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内褲嗎?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是有良知的,并非一無是處。”

罪犯聞聽此言,立即服軟,認罪伏法。

你看,滔天罪犯也不是一無可取,王陽明正是用博大胸懷挖掘到了大盜的廉恥心,才一舉拿下。

其實,被認可是大多數人的軟肋,降服一個人最厲害的不是殺伐決斷的貶低,而是溫而有威的欣賞。

《菜根譚》裡有句話發人深省:“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意思是說,做人要寬宏大量,不要隻捉住别人錯誤、缺點不放,那樣,隻會證明自己的人品卑劣,胸襟狹隘。

容言、容人、容事,容許人家知錯改錯,便是造福,渡人渡己。

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不停糾正别人

02

說話不可任口,做事不可任心

争先恐後,是人的本能。而通過糾正别人來顯示自己更勝一籌,這樣的方式未免讓人覺得手段低劣。真正的高人,都不會以口無遮攔,直抒胸臆,達到征服人的目的。

他們恰恰看透了卻不說透,為的是給人留下面子,也是在給自己留退路。

著名的潑墨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曾畫過一幅栩栩如生的《綠柳鳴蟬圖》。

他把畫作給另一位大師齊白石品鑒,齊白石先是對這幅畫表示了極大的肯定:

“大千先生此畫極為傳神,是一幅上乘的佳作。”

然後,他又有點猶疑地說:“我以前畫蟬,曾向一位經驗豐富的農人請教,他說蟬鳴的時候,頭都是朝上的,極少有朝下的情況。

當然,這也隻是那個農人的一面之詞,我也沒親自看過,也不一定對。”

張大千把這番話放到了心上。他去山中寫生時,特意仔細觀察,蟬果然是昂頭鳴叫。

後來,他把這番經曆告訴了齊白石。齊白石釋懷地笑笑,說:“我也觀察過!”

張大千這才明白,根本就沒有什麼農人,而是齊白石糾正他錯誤的委婉表達。

不得不承認,齊白石的高明。除了作品隽永,人品更是後世的榜樣。

如果一個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留餘地,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顧後果。即使他的言行放之四海皆準,也會傷及無辜。

尼采說:“不亂評價别人,不輕易對别人下判斷,不在人後說閑話。少去想别人如何,就是好人的做法。”

人與人相交,其實好人很難做,他們說話做事從不随心所欲,而是走心入腦,多幾個彎,多幾分善,多考慮一下别人的處境。

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不停糾正别人

03

謹言慎行,是一種智慧

古人雲:“交淺言深,君子所戒。”

交往中,不管多麼親近,口不擇言,就可能招緻反目成仇,而言語靠譜,态度嚴謹,便會讓人信服,久處不疑。

但凡聰明一點的人在言行上無不是謹小慎微,處處小心,他們緊睜眼,慢張口,三思而後行。

《史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範雎(jū)來到秦國,秦昭王在宮廷中迎接他。

秦王讓左右的人都退下,隻留下他和範雎,他跪着請求說:“先生拿什麼來賜教寡人?”

見此情景,範雎什麼都沒說,隻回答了“對,對。”

過了一會兒,秦王再次請求,範雎還是隻說:“對,對。”

這樣問答了三個回合,秦王長跪着問範雎:“先生不肯賜教寡人嗎?”

範雎表示歉意說:“是臣子不敢這樣啊。”

原來,範雎明白,做說客絕非易事,弄不好就會引來殺身之禍。

他剛到秦國,且是一介布衣,和秦王沒有交情,可不敢犯下“交淺言深”的錯誤。

是以,他加深試探,先摸清秦王想聽什麼,想幹什麼,才敢給出自己的見解。

《鬼谷子》有言:“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翻譯過來是:關系近,但話不貼心,來往就要漸行漸遠;關系遠,卻口味太重,深入内情,便會招來危險。

行走于江湖,無論做什麼,說什麼,都不能少了憂患意識,敬畏之心,這才是保證人生順暢安然的金鑰匙。

正如一句話說的好:會說是能力,不說是智慧,但恰到好處的沉默,卻更讓人感到安心。

真正的智者,說三分,做七分,點到為止,謹言慎行。

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不停糾正别人

04

《增廣賢文》中說:“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如果你能在指責别人的時候,先反思自己,就會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如果你能做到像容忍自己一樣去容忍别人,生活裡就會少許多計較。

都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其實不然,刺耳的“忠言”聽多了,就像是一場慢性消耗,深深侵蝕着我們。

糾正,挽救不了人,你苦了口,他苦了心;唯有溫文爾雅,才會不傷大雅。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思維方式。

關注對方當下的感受,不是以愛之名,施加惡之意,才是一個自律之人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