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戊戌政變後慈禧為何沒立刻殺掉光緒?謠言都造了 卻被列強吓住了

曆朝曆代的宮廷政變,不管是老子殺兒子,還是兒子殺老子,為了維持勝利一方的天命正确性,失敗者的下場,不是血濺當場,就是一杯毒酒或是三尺白绫。

而與手段酷烈的呂後和武則天齊名的慈禧太後,竟然在發動戊戌政變之後還讓光緒繼續當傀儡小皇帝,則是出人意料了。

是老佛爺忽然動了善心了嗎?其實,她早就準備第一時間除掉作為維新派旗幟的光緒皇帝了。因為政變之後,很快就傳出了光緒重病的消息。

重病,就是得了随時會死的病。這是光緒未死但輿論先行。

但是被捏在慈禧手心裡的光緒為何能又憋屈地活了十年呢,除了一些大臣有話說外,更是西方列強幹涉的結果。

當然,這種幹涉本身是一種口頭威脅性質,隻是内憂外患下的慈禧怕了。

不過,等到慈禧自己要死了就沒什麼可怕的了,于是,竟然沒被虐待緻死的光緒也就必須死了,還是必須死在她前面。

沒有慈禧的權力欲就沒有光緒皇帝

光緒能當皇帝必須得感謝慈禧。已經垂簾聽政14年的慈禧,在兒子同治皇帝去世後,為了不交出手中大權,時常将“守祖宗成法”挂在嘴邊的她竟然做出了“變法”。

中國曆史上,皇帝去世的時候還沒有兒子的話,都會選立一個皇室近親作為嗣子,而後繼承皇位。但是這樣的話,以太後身份垂簾聽政的慈禧就要升格成為太皇太後了,勢必要讓出權力給同治的皇後,因為人家才是正經的皇太後。

于是,慈禧的辦法就是不給同治立嗣,而是選了同治帝載淳的叔伯弟弟,也是自己外甥的載湉當了皇帝。

戊戌政變後慈禧為何沒立刻殺掉光緒?謠言都造了 卻被列強吓住了

光緒皇帝真算是眉清目秀的

莫名其妙就當了皇帝的光緒繼位時才四歲,朝廷上下的大權自然仍然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

即便是光緒大婚後,慈禧歸政,光緒皇帝也還是一個傀儡擺設。

“上事太後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

重要的事情,光緒看完奏折後一定要讓慈禧拿主意。

根據現有史料看,最初,光緒和慈禧之間并沒有什麼沖突,光緒還是很聽慈禧這個既是嬸子又是姨的話的。

但是,掌權的皇太後和長大的皇帝之間的問題,并不是單純兩個人的問題,他們身後的那些人都有各自的政治訴求,利益沖突突出後,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兩個陣營,也就是所謂的“太後黨”和“帝黨”。

而被衆人推着向前的光緒和慈禧之間的沖突在甲午戰争時開始暴露。

慈禧說了 誰讓我今天不高興 我就讓誰一輩子不高興

甲午戰争爆發後,一開始,還真沒什麼帝黨後黨之争,因為無論是光緒還是慈禧,都是主戰的。

慈禧這一輩子也算是經過戰火考驗了。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慈禧陪着鹹豐皇帝逃到了熱河。之後在她主政的“同治中興”那段時間裡,先有左宗棠收複新疆,後又有中法戰争的不敗而敗,是以在慈禧眼裡,大清朝的軍事力量在亞洲還是很強的。

戊戌政變後慈禧為何沒立刻殺掉光緒?謠言都造了 卻被列強吓住了

慈禧太後

而日本,在慈禧看來,就是一“蕞爾小國”,是以她開始也是主戰的,甚至警告知曉形勢的李鴻章的朝廷重臣們,“不準有示弱語。”

但是,剛一接戰,北韓就丢了,數萬大軍丢盔卸甲敗退回國。

年輕氣盛的光緒當然想要打到底,可是慈禧不願意,因為全大清都在為她的六十大壽做準備。

打仗需要錢啊,可是一邊一面倒地失敗,一邊慈禧還要大修頤和園,于是光緒就勸慈禧,園子咱們就别修了。慈禧一聽當然就怒了,

“甲午六月,高麗軍事既起,帝請停頤和園工程,以充軍費,太後大怒,自是至乙未九月間,凡十餘月,不與帝交一言。”——《清史紀事本末》

太後老佛爺不僅是不搭理皇帝,對于那些要求她節儉辦大壽的人,直接就說了,

“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将令彼終生不歡。”

而随着敗戰的繼續,慈禧的想法變了,她不想再打下去了。可是登基以來沒吃過敗戰的光緒不幹,仍然極力主戰。

這時候,慈禧放大招了,你這小皇帝不是跟我作對嗎,那就從你身邊的人開收拾

,“瑾、珍二妃有祈請幹預種種劣迹,即著繕旨降為貴人。”

正是因為戰局不利,主戰派和主和派的沖突激化了,也等于是帝黨和後黨之間激烈碰撞起來。

當然,手裡沒啥實權的光緒,小胳膊擰不過慈禧的大腿。最後雖然日方已經後繼乏力,但大清朝不想打了,于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光緒:不給權我就退位 慈禧:早就不想讓你坐了

堂堂上國竟然被一“蕞爾小國”打敗,年輕氣盛的光緒皇帝當然想着奮發圖強。可現實在那擺着,雖然他已經親政數年,但是他沒權啊。即便是不涉及革新派與守舊派的沖突,長大了的皇帝當然會想收回權力。

戊戌政變後慈禧為何沒立刻殺掉光緒?謠言都造了 卻被列強吓住了

光緒終是死在了慈禧前面

洋務運動搞了二三十年了,國人的眼界也開闊了許多,面對頹勢,變革的呼聲越來越多,聲勢也越來越大。甚至在甲午戰争後期,就有不少朝臣要求慈禧真正放權給光緒。

“皇太後既歸政皇上,若仍遇事牽制,将何以上對祖宗,下對天下臣民。”——《光緒朝東華錄》

得到了大批人支援的光緒

,“赫然發憤,排群議,冒疑難,以實行變法自強之策。”

但是,這不是他想就行的,慈禧還在上面坐着呢。終于,光緒忍不住率先發難了。

1898年初,根據蘇繼祖《戊戌變法》的記載,光緒通過重臣奕劻告訴慈禧,“太後若仍不給我事權,我願退讓此位,不甘作亡國之君。”

慈禧也毫不客氣地直接回答說,“他不願坐此位,我早已不願他坐之。”

不過也許是因為光緒畢竟是皇帝,慈禧還不清楚那些依附于自己的滿清保守派最後會站在誰一邊,于是後來又說,“由他去辦,辦不出模樣再說。”顯然,慈禧清楚,光緒要變革,一定會觸動很多權貴尤其是保守派權貴的利益。

果然,暗流湧動之下,看似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不過百日而終結,史稱“百日維新”。帝黨的維新派死的死,逃的逃,而光緒直接被慈禧完全控制了。

光緒政變後說自己病重 坊間早傳出他得了花柳病

就在戊戌政變的第四天,也就是1898年9月25日(本文使用陽曆),清廷扔出了一顆炸彈,就是光緒病重。而且怕天下人不相信,還是以光緒皇帝的名義頒布的上谕,

“朕躬自四月以來,屢有不适,調治日久,尚無大效。”

而為了增加可信度,上谕中更是要求全國上下保薦名醫,給自己治病。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而且光緒才二十多歲,以後日子長着呢。就如日本記者所言,

“滿洲人之意,以為西後既老,光緒方壯,若太後一旦死,恐光緒複政,不利于己,故不如及西後在時,絕其根也。”

并且在官方公告之前,清朝廷更是先一步做了輿論戰,就是傳播各種謠言。而且謠言早在戊戌變法時就有了,可見慈禧一派早有預謀。

“北京謠言極多, 皆言皇上病重, 初言患淋症, 繼言患腹瀉症, 繼言患遺精症, 繼言患咳嗽症, 皆雲自内務府太醫傳出, 确鑿有據。或言張蔭桓進紅丸, 或言康有為進紅丸。”

這種謠言完全就是對光緒皇帝的人身攻擊了,都不需要刻意推波助瀾,非常适合喜愛宮闱秘聞的人自發傳播。而且還将維新派牽扯進去,完全是一石二鳥之計。

戊戌政變後慈禧為何沒立刻殺掉光緒?謠言都造了 卻被列強吓住了

十一國公使與清朝政府代表

在華外交官們,都是中國通,9月21日戊戌政變後第一件時間想到的就是光緒皇帝隻怕是性命不保。

9月23日,英國駐上海總領事就給英國首相發了電文,說光緒皇帝死了。

但在25日,見清廷以光緒的名義釋出了招名醫的上谕後,列強的在華外交官們就開始有所行動了。就如一英國人所言,他們的目的自然是要保光緒。

“人們認為皇帝如果還活着的話,他的處境也是危險的。各國使館都在尋求良方,站在皇帝這一邊,出面幹預并能獲得成功。”

英國駐華公使更是對清廷稱

,“假如光緒帝在這政局變化之際死去,将在西洋各國之間産生非常不利于中國的後果。”

列強哪有什麼好心 隻是想扶持一個聽話的皇帝

西方列強包括日本在内,都是讓大清朝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元兇,這時候為何想要插手保光緒呢?理由也簡單,除了日本和俄國之外,西方列強沒有想過從領土方面瓜分中國,他們想要的是攫取更多的經濟利益。

相比慈禧保守的政治理念,列強認為她阻礙了在中國的利益與商業發展。而主張變革的光緒比較傾向西方,尤其是英國和日本。是以列強認為讓年輕的光緒活着更有利,日後慈禧一死或是局勢有變,比較聽話的光緒就能真正掌握大權,這算是一種長遠的政治投資。

是以在政變後,慈禧沒能第一時間除掉光緒,那麼,光緒在列強的幹預下就很難死了。因為政變的第二天,英國就通知駐華海軍負責人西摩中将率艦隊到大沽等候。

戊戌政變後慈禧為何沒立刻殺掉光緒?謠言都造了 卻被列強吓住了

康有為與梁啟超

而逃出生天的康有為和梁啟超則馬上找到了英國人和日本人求助。

“明知他邦幹預内政,非本邦之福,然日暮途遠,不得不倒行逆施。”

但此時首先要看看光緒是不是活着,活着的皇帝才有價值。是以一開始列強們的态度實則很暧昧,即便是英國艦隊已經到了大沽,仍對清廷說是,“英國艦隊雖受命開往天津,但僅為防備萬一,并非有意采取什麼行動。”

隻是清廷内廷消息封鎖十分嚴密,外國人的觸手伸不進去,無非得知光緒生死。不過這時候,清朝的重臣們可坐不住了。

坐鎮江南的兩江總督劉坤一上書《太後訓政保護聖躬疏》,說道,“國家不幸,遭此大變,經權之說須慎,中外之口宜防,現在謠诼紛騰,人情危懼,強鄰環視,難免借起兵端,伏願皇太後、皇上慈孝相孚,以慰天下臣民尊親共戴之忱。”

此時離戊戌政變已經過去十餘日,各路人等一見劉坤一上書提到了皇上,就明白了,光緒皇帝現在還沒死。

于是,列強的外交官們就開始行動了。

最毒婦人心的話都說了 還揚言調兵三十萬來華

光緒雖然暫時未死,可是他還“病重”呢,也就代表他可能随時會死去。是以列強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讓人們都知道光緒沒病。

外交也是需要突破口的,于是列強的駐滬領事們找到了大清朝鐵路大臣盛宣懷,先向他詢問光緒的安危。

盛宣懷很外交口吻地就說了,各位聽到的都是謠言,廢立皇帝是沒影的事。

列強們這時就是上門施壓來了,英國駐滬領事就說了,“最毒婦人心,英亦有此語。”意思是他們早就知道慈禧的心思了。随後他開始真正威脅了,“或竟有此舉,中國必紛亂,各國不能默爾。“如何算是不沉默呢,“于一月内,英可調印度兵三十萬來華。”

列強們的狠話是放出去了,而且同時也采取了軍事行動施壓,在拜會了盛宣懷後,10月9日,英、俄、法等國軍隊開進了北京使館。清朝一開始還挺硬,說要随時派兵阻止外國鬼子出來。但随即态度就軟了。

10月15日,總理衙門大臣奕劻出面會約見了英國大使,就是告訴他光緒現在身體恢複了,

“光緒的健康大為增進, 且常和西太後一同聽政。”

但是“最毒婦人心”的話都說出去了,列強們自然怕慈禧說假話,于是再一次公然幹涉清朝内政,要求讓他們的醫生給光緒看病。

本來這是一個十分無理的要求,史上還沒有人洋人入宮給皇帝看病,但此時的慈禧應該放棄了立刻廢掉光緒的想法,竟然同意了。

法國醫生就這樣見到了光緒,看病之後,認為光緒的身體并沒有什麼問題。

就這樣,為了保守派或者頑固派的利益,慈禧本來應該立刻就殺掉光緒的,可是最終在列強的幹涉下,光緒沒死。

但是慈禧隻不過施了一個緩兵之計,隻過了兩個月就對外聲光緒沒兒子,是以要立儲,這就等于是随時可以廢掉光緒了。

而這一次又是在重臣們的集體反對和列強的幹涉下,慈禧沒能成功廢立皇帝。但這也激起了老婦人的血性,也才有了其後的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入北京之劫難。

戊戌政變後慈禧為何沒立刻殺掉光緒?謠言都造了 卻被列強吓住了

八國聯軍

光緒皇帝病重,而後不治駕崩,應該是慈禧一黨最初的腳本,省的日後史書留下弑君罪名。隻不過他們沒想到,列強們居然會直接要幹涉大清朝的内政。

列強們這麼做,當然不是為了當好人,而是一切以他們在華的實際利益出發,畢竟以光緒皇帝的名義和他們簽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一旦換一個皇上,條約很可能廢棄,“今帝以二十餘年君主,曆與我立約,将焉置之?”

參考資料 《清史紀事本末》《光緒朝東華錄》《戊戌變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