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詞與科學|吳碩賢(中國科學院院士)

詩詞與科學|吳碩賢(中國科學院院士)
詩詞與科學|吳碩賢(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碩賢(1947- )建築技術科學專家。福建诏安人。中國建築界培養的第一位博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任主任;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建築技術科學領域唯一的中科院院士,《小樓聽雨》詩詞平台顧問。長期從事建築與環境聲學研究,承擔70多座觀演與體育等建築的音質設計與研究,發表論文200餘篇,著作11部,包括《室内聲學與環境聲學》《建築聲學設計原理》《吳碩賢詩詞選集》《吳碩賢書法選集》《成語新解與雜談》《音樂與建築》《吳碩賢文集》《吳碩賢行書選》《吳碩賢序跋詩文集》等。

詩詞與科學|吳碩賢(中國科學院院士)

【序 言】

我國是一個詩詞的國度。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中,詩詞宛如一朵瑰麗的奇葩,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盛開在人類文明的花園裡,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芬芳,展現出引人入勝的魅力。一些詩詞中包含了對自然現象的描述,甚至滲透了詩人對自然現象乃至自然規律的了解和領悟。這些文學嫁接科學的詩句,閃耀着智慧的光芒,富有啟發性和生命力。可以這樣說,從《詩經》《楚辭》、漢賦一直到近現代的古體詩,好的詩詞歌賦既是文藝的珍品、知識的載體,又是思想的源泉,不僅給人以藝術熏陶和思想啟迪,還能夠激發出人們的好奇心,引導人們對科學的探索。

本書兩位作者獨辟蹊徑地分析詩詞中提及或相關的科學現象,結合有關的科學知識和方法來對詩詞進行分析和闡釋,可謂是詩中有理,理中有詩,詩理結合,匠心獨具。他們雖然從事的是理工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但是對詩詞,特别是古詩詞亦頗感興趣,既陶冶了情操,又促進了文理的融合,增加了科學知識的親和度和趣味性,增添了詩詞解析的理性和創造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本書就是他們努力探索的結晶,現在予以出版,值得鼓勵。

實體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無論是“上九天攬月”,還是“下五洋捉鼈”;無論是建築設計,還是量子通信;無論是精準農業航空,還是智能無人農場;也無論是天氣現象,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實體知識的應用和受實體規律的支配。“實體”一詞在我國古代主要表示事物運作的道理。唐代杜甫在《曲江二首》中言“細推實體須行樂”;宋代蘇轼在《淩虛台記》中曰:“雖非事之是以損益,而實體有不當然者”;清代紀昀在《河中石獸》中寫道:“爾輩不能究實體”等,都是這個意思。Physics傳入我國後,被翻譯為“實體”是有文化依據的,但其研究範圍擴大至物質内部的結構和物體運動的規律。如此看來,詩詞與實體的邂逅,古已有之。今人對其作進一步挖掘,是值得鼓勵和肯定的。實際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各種事物本身是不分專業的,專業的劃分完全是人類為了認識與研究事物的友善使然。是以,我曆來主張文理分工而不分家,應從多學科多專業的視野來審視與認識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各種事物與現象。我本人雖主要從事理工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但業餘也喜好詩詞創作與書法習作,出版了多本詩詞與書法選集。是以,盡管我與此書作者素昧平生,但是我仍然樂于接受作者所托,為此書作序。

詩詞與科學|吳碩賢(中國科學院院士)

最近,我國釋出了2021—2035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指出提升科學素質,對于公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詩詞與科學》的出版,無疑是符合這一宗旨的。本書啟示人們,欣賞詩詞,要善于揣摩和推敲其中的字字句句,并且還可以從一些詩詞中找到其對自然現象所作出的關聯描述,從中分析其背後的科學原理。與此同時,通過詩詞中的一些描述來進一步學習相關的科學知識和方法,既有助于進一步展示古詩詞的魅力,也有助于促進營造熱愛科學的社會氛圍。尤其對廣大青少年學生,可以同時在文學與科學兩方面受益,不啻是一項有益的嘗試。相信這項工作會得到讀者的歡迎。

中國科學院院士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吳碩賢

編輯/章雪芳 稽核/小樓聽雨 校對/馮 曉

詩詞與科學|吳碩賢(中國科學院院士)
詩詞與科學|吳碩賢(中國科學院院士)

小樓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遊蓋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蓋青青竹,風描水墨圖。

孤身随細雨,踩痛落花無。

聲明:投稿視為授權本平台刊發,出版等權益。

部分圖檔僅為欣賞、交流、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編輯删除。

在《小樓聽雨詩刊》公衆号釋出的作品,同時會在【百度】【今日頭條】【華人号】【都市頭條】【搜狐網】【鳳凰新聞網】【UC浏覽器】【天天快報】【騰訊新聞】【QQ浏覽器】【QQ看點】【騰訊新聞小程式】【搜狐新聞小程式】【360圖書館】等主流平台網頁版同步刊出。敬請作者自行關注并查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