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初“空印案”還原

這幾年,對我思維方式改造最大的,非淚痕春雨先生莫屬。

淚痕春雨(鐵路勞工),猶如史評屆的劉慈欣(電廠勞工),神一般的存在,為讀者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讓人眼界豁然開朗。

淚痕先生的文章,值得讓人一刷再刷,獲益匪淺。

《白話資治通鑒》的最佳伴讀,唯有淚痕史評。

以我30餘年讀史之閱曆,尚未能發現當代史評屆,能出淚痕先生之右。

潛規則橫行的企業,不過是“空印案”的迷你微縮版而已。

很多人在曆史類文章時,喜歡從史書中尋章摘句,以此證明自己的博學。

我在寫曆史時,雖然也會從史書中找相應證據作為佐證,但我更注重過程分析,這在書本上找不到具體證據,但稍有生活閱曆的人很快就能明白我的意思。

史書上的内容,永遠隻是一家之言,而現實中普遍存在的狀況,才更貼合曆史的真相。

比如說,明朝初年的“空印案”。

“空印案”大緻是這樣的:

在明太祖朱元璋執政年間,他發現帝國的地方官員到中央報賬的時候,都會随身攜帶蓋有印信的空白書冊。

之是以會這樣做,官僚們給出的解釋是:因為錢糧在運輸過程中會有損耗,而戶部在稽核各地财政報表時又非常嚴格,一定要精确到小數點後好幾位,稍有不合,立即廢棄重報。

由于那個年代沒有電報、電話和網絡,一來一回非常麻煩,是以官員們都習慣攜帶蓋有印信的空白書冊,等戶部核查過詳細數額之後,再填報具體數字。

朱元璋一聽到這種說辭,當時就火冒三丈,立刻訓示相關部門嚴查此案。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早已習慣了戰争時期的那一套重手法,是以朱元璋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殺招,直接幹掉了幾百個官員,連坐了數萬涉案人員。

這番說辭,粗看來似乎很有道理。

可實際上,這是地方士紳和官僚聯手,想方設法糊弄皇帝,與政府争奪稅收的博弈。

道理很簡單:官僚們帶着蓋有印信的空白書冊來到京城,你說是為了防止錢糧因押運受到損耗,可誰知道你不是為了從中貪墨呢?

換言之,你如何自證清白?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聽到一個詞:潛規則。

什麼是潛規則?就是端不上台面,但大家都預設的規則。

違反潛規則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卻很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孤立和排擠,而“空印案”其實就是一個經典的潛規則案例。

不管你怎麼強調客觀困難,都必須承認一點:“空印案”本身就是違法行為,因為任何書冊都必須先寫内容再蓋章,這是誰也無法反對的。

客觀地說:潛規則不好查更不好抓。違法行為之是以會演變成潛規則,主要原因是因為卷入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争相撈好處,受損的隻是國家,而非某一個具體的人。

在這種背景下,潛規則就可以半公開地存在于社會之中。

再看“空印案”,官僚們真的侵害了某人的利益嗎?

我們好像找不到具體的受害者;可這種行為會導緻國家利益受損,朱元璋發火也在情理之中。

在大多數情況下,領袖面對潛規則案件,也隻能指令相關部門出台一套解決方案,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

因為有關部門的官員都卷入了相關事件中?

你讓嫌疑人出台一套嫌疑人管理辦法,這和讓狼看羊圈有什麼差別呢?

大多數領袖面對潛規則案件時,指令相關部門出台一套解決方案,并不是為了解決當下案件,而是為了防微杜漸。

換言之,這一次就算了。我給你們畫一個圈,你們要貪要腐我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隻要你們敢跳出圈,我就絕不輕饒。

這叫什麼?這叫用潛規則對付潛規則,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打官腔”。

領袖這麼做,就相當于他預設了自己無法杜絕這一違法行為,隻能适當地加以限制。

事實上,如果能把握住這條底線,我們就得承認:領袖幹得還是不錯的。

如果大家沒看懂,那我再舉個例子。

比如說造樓房,政府會預設相關官員貪墨部分,但是别弄得天怒人怨,也别讓開發商搞出什麼大新聞,更别把這樓造成個豆腐渣工程。

隻要别出這些事,你們貪一點就貪一點吧,我假裝沒看見。

可如果出了事,那就别怪我摘你們的烏紗帽,也别怪我送你們進監獄吃牢飯,更别怪我拿你們的腦袋平息民憤!

很無奈,但這應該是最好的辦法了,“法不責衆”是所有領袖都要考慮的現實狀況。

可朱元璋不信這個邪,在他的人生信條裡,就沒有“法不責衆”這一說。

換言之,違法就是違法,有多少人違法,我就殺多少人,拿出我當年打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勁頭,你們這點人恐怕還不夠我殺的。

朱元璋亂刀剁下,大明帝國人頭滾滾,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全部被殺光。

如果單看朱元璋的這番舉動,恐怕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皇帝怕是野獸轉世吧?

事實上,當時的社會就有這種論調:皇帝太變态,太沒人性了。

翻開史書看看,哪有這樣做事的皇帝呢?

官員又不是你養的牲畜,哪能成批地殺呢?

不要說當時的官員,就是後世的讀者,也經常會對此發表議論,比如說:這是元朝舊俗,官僚們沿用合情合理嘛。再說了,所謂的“空印案”,不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官員坐在一起,對着一些空白書冊集體做賬嗎?這種行為頂多就是有A錢嫌疑,又何必如此興師動衆呢?

後世讀者之是以會有這樣的看法,完全是因為他們站隊站歪了,習慣于從官僚的角度來看問題。

沒有哪個官僚是省油的燈,他們敢這樣大張旗鼓地玩潛規則,就是建構利益共同體,一旦被他們得手,整個大明帝國就要被蛀空。

因為他們的做法,就是把整個大明帝國變成一個人情社會,用各種裙帶關系維系感情。

長此以往,這個國家還是朱家的天下嗎?

客觀地說:“空印案”是大案嗎?

嚴格來說算不上,但這件事的性質及其惡劣。

朱元璋之是以會大發雷霆,是因為他無法忍受有人挑戰皇權的威嚴。

當然了,我也并不認為,我們應該從朱元璋的角度來看問題。

朱元璋能代表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因為朱元璋是一個皇帝,他所想的不過是如何将自己的江山,從一世傳到萬世。

我隻是強調,“空印案”并不是簡單地誰有理誰沒理,而是官僚和皇權都試圖壓服對方,進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官僚們選擇沉默,朱元璋選擇大開殺戒,都是出于捍衛自己利益的目的。

之是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往往是因為他們的利益點不一緻。

舉個例子,大家都說漢武帝劉徹雄才偉略,打得匈奴遠遁漠北,是大有為之君。但對于劉徹治下的官僚和百姓而言,劉徹是個什麼東西?

整天就知道死要錢,打仗打得國内戶口減半,豪門士族看到劉徹,就像老鼠看到貓一樣,這種皇帝怎麼可能不遭恨呢?

再舉個例子,大家都說荊州牧劉表是個暗弱無能的家夥,曹操瞧不起他,劉備随時準備幹掉他,孫權也對他恨得牙癢。

但對于荊州百姓和當地豪門士族而言,有哪個上司能比劉表更完美呢?

從不折騰百姓,一向尊重豪門士族。

劉表活着的時候,荊州大部分地區都能保持和平穩定,簡直就是亂世中一道靓麗的風景線。

如果坐在電腦前,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喜歡劉徹這種上司。

可處于現實的角度,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喜歡劉表這種上司。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他敢于下狠手整治所謂的潛規則,但潛規則就是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因為這塊土地适合潛規則的生長。

是以,朱元璋在一頓亂砍亂殺之後,也隻能被迫使用潛規則對付潛規則。

換言之,朱元璋也被逼着“打官腔”了。

“空印案”之是以被認為是冤案,完全是因為無人敢揭露内幕。

潛規則所代表的利益面太廣了,如果有人敢揭發相關内幕,就等于與所有潛規則中的受益者為敵。

我們可以模拟這樣一個場景:如果你死不招供,就意味着與無數官僚站在一起。

在這種背景下,就算皇帝想殺你,他也未必敢動手。

如果你運氣不好,遇到了朱元璋這種屠夫皇帝,那你就算被殺,輿論也會站在你這一邊,大家都會認為你死得冤枉,你的孤兒寡母也會受到社會普遍的同情和幫助。

可如果你為了讨好皇帝,主動或被動揭露相關内幕,就意味着你站在了整個官場的對立面。

在這種背景下,就算皇帝不殺你,你的日子也不會好過的。

因為你為了自己能活命,就出賣成千上萬的官僚;如果他們最終沒事,肯定會聯合起來收拾你。

如果他們運氣不好都被殺了,請你仔細算算,自己得罪了多少人?

這幫官員被殺死了,總會有新人來頂替,他們看到你這樣的官場敗類時,又會怎麼對待你呢?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空印案”不但沒能成為A錢案,反而成了朱元璋濫殺無辜的鐵證。

後世史書說起“空印案”的時候,總說朱元璋疑神疑鬼亂殺人,典型的心理變态。

雖然史書一再為“空印案”洗地,但我堅定地認為:“空印案”肯定有鬼。

因為在沒有監管的前提下,我不相信每個官僚都能以最高标準要求自己。

别說官員,就是找出一群所謂的“高素質人才”,我也不相信他們能夠“心底無私天地寬”,這是人性使然。

但必須承認,“空印案”并不是什麼大規模串聯的惡性案件,它是典型的潛規則案例。

正因如此,許多涉案人員其實很冤枉,因為在面對潛規則時,你要麼加入要麼拒絕,想躲開是不可能的。

在大家都希望是以獲利的背景下,你如果像一塊茅坑裡的石頭那樣又臭又硬,我相信你的下場不會太好。

據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隻要一個人坐在相應的位置上,他就必然會被卷入案中,無論是否願意。

當帝國穩定之後,經濟就會一直處于上升階段,社會的整體經濟份額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可新問題也會應運而生:這部分多出來的份額,應該怎樣處理呢?

基于政府的利益,自然希望繼續增加稅收;基于社會的利益,自然希望政府回饋社會。

“空印案”裡的官僚們具體搞了什麼鬼,我們已經很難還原了。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官僚們肯定會借此機會,适當地侵蝕帝國賦稅,然後與士紳等基層代表瓜分相關利益。

所謂的“中央和地方的官員坐在一起,對着一些空白書冊集體做賬,隻是為了工作友善”,這種話隻能用來騙小孩子。

大明帝國後來的諸位皇帝,隻能看着官僚們精心設計出來的假賬管理國家。

最後的結果就是:大明帝國的政府資源,都被既得利益集團一點一點的蠶食。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以大明帝國的家底,想調動十來萬大軍,那簡直就跟吃盤菜一樣簡單。

想當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在江南打仗時,幾乎每次主力對決都是二三十萬大軍混戰。

要知道,當時的朱元璋連江南都沒統一。

後來,大明帝國統治着大江南北,無論土地、人口還是物資,都獲得了成倍的增長。

結果呢?大明帝國想調動十萬大軍平叛,都把帝國折騰得雞飛狗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