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辛棄疾遊賞時寫下一首滿江紅,開篇便見氣勢,結尾滿懷愛國深情

宋孝宗乾道六年,辛棄疾時年三十一歲,這年五月,他受命為農寺主簿,來到臨安(今杭州)為官。辛棄疾一直主張收複北方失地,懷有一腔熱血,然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态度,令其每每受挫,因之時常流露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家國情懷,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

這年秋天的某日,辛棄疾無事,來到飛來峰附近遊玩,在冷泉亭下,詞人看到四周美不勝收的山水,與自己家鄉的風物類似,心中不禁感慨萬分,因而寫下了下面這首著名的《滿江紅·題冷泉亭》。冷泉亭位于杭州靈隐寺前的飛來峰下,是唐代的一所建築,也可算是古迹了。

辛棄疾遊賞時寫下一首滿江紅,開篇便見氣勢,結尾滿懷愛國深情

辛棄疾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開篇便以幾個氣勢如貫的比拟,寫出了周邊山水景物的特色和氣概,接着以山泉之叮咚妙音,引出了浪漫奇特的想象,為下片的抒情,做足了鋪墊和蓄勢,下片從景入情,聯想到國家民族的深切悲痛,表現了真摯的家國情懷。我們來看這首詞。

滿江紅·題冷泉亭

辛棄疾

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漸翠谷、群仙東下,珮環聲急。誰信天峰飛堕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是當年、玉斧削方壺,無人誤。

山木潤,琅玕濕。秋露下,瓊珠滴。向危亭橫跨,玉淵澄碧。醉舞且搖鸾鳳影,浩歌莫遣魚龍泣。恨此中、風物本吾家,今為客。

開頭兩句,便以拟人手法,寫出了路邊樹木的雄偉之勢,“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山路兩旁高大的樹木,猶如頭戴冠纓的官吏們,夾道拱立。以“直節堂堂”四字來形容樹木,既表現了樹木高大挺拔的特點,亦突出了雄偉的氣勢,足見辛棄疾心中如虹的氣勢。

辛棄疾遊賞時寫下一首滿江紅,開篇便見氣勢,結尾滿懷愛國深情

接着兩句,“漸翠谷、群仙東下,珮環聲急”,寫兩旁溪谷中流水潺潺,漸流而下,聲音叮咚,猶如神仙衣服上的環佩作響,十分悅耳,柳宗元在《小譚石記》中寫“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便是此境了。

描寫完近處景物,詞人将目光放在了更遠的地方,寫飛來峰的雄奇,“誰信天峰飛堕地,傍湖千丈開青壁”,又有誰能相信,這樣奇特雄偉的山峰,是自然形成的呢?必然是天神布置而成,是以才會如此奇特,倚仗青天的璧峰,亦是雄渾無比。正因為飛來峰這樣與衆不同的形狀,是以才引起詞人對其形成原因的猜測,也才有了下面兩句充滿了浪漫主義的答案。

“是當年、玉斧削方壺,無人誤”,飛來峰是當年仙人用“玉斧”精雕細琢出來的,可惜時間一長,已經沒有人記得這件事了,言下之意,似乎詞人知道,但其實,這隻不過詞人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一種贊美罷了!

辛棄疾遊賞時寫下一首滿江紅,開篇便見氣勢,結尾滿懷愛國深情

下片開頭四句,繼續寫景,隻不過目光聚焦在了一石一木之上,“山木潤,琅玕濕;秋露下,瓊珠滴”,因為秋露凝結的緣故,亭子旁邊的山石草木上,都帶着濕氣,這又平添了幾分韻味。于是詞人的遊興變得更加活躍起來,“向危亭橫跨,玉淵澄碧”,詞人在亭子周邊遊賞,看到冷泉流水澄澈如碧玉,當真是妙不可言。

面對這樣的美景,不免勾起了詞人的酒興,酒本就帶在身邊,這時浮上三大白,不覺醉倒,又要翩翩起舞,“醉舞且搖鸾鳳影,浩歌莫遣魚龍泣”,醉舞,足見豪情,鸾鳳,可知潇灑,浩歌,可見詞人心中有所感,詞人這激昂豪邁的一舞,連水中的魚龍都忍不住泣下淚來,可見詞人當時所吟唱之“歌”,必然是無比悲涼傷感的,詞人唱了什麼?雖然沒有明寫,但卻從末尾兩句中,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感情。

辛棄疾遊賞時寫下一首滿江紅,開篇便見氣勢,結尾滿懷愛國深情

“恨此中、風物本吾家,今為客”,辛棄疾老家在山東曆城(今濟南),那是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美麗地方,七十二名泉中,也有叫冷泉者,而大明湖畔的風景亭閣,也十分優美,這也就難免詞人在醉酒之後,會将這地方認作故鄉了,然而,詞人卻悲傷地表示“今為客”,這并非隻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更深層次的,是當時的山東及大片北方的中國,都在金人的統治之下,那麼辛棄疾這“本吾家”的一歎,便是飽含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之歎了,亦是詞人愛國情懷的真摯和強烈的表達。

辛棄疾的這首詞,無論是藝術上還是感情上,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尤其是在寫景上,詞人以渲染為主,運用多種手法,或拟人、或比喻、或設問,總之,将冷泉亭周邊景物,一一向我們展現出來,而在末尾,詞人又将家國之情蘊藏在景物之中,令人為之一歎。有人說,“辛詞才氣橫溢,常不擇粗細”,但其實他的粗細都是經過一番精心安排的,是以才能寫出如此搖曳生姿的藝術佳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