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辛弃疾游赏时写下一首满江红,开篇便见气势,结尾满怀爱国深情

宋孝宗乾道六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一岁,这年五月,他受命为农寺主簿,来到临安(今杭州)为官。辛弃疾一直主张收复北方失地,怀有一腔热血,然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态度,令其每每受挫,因之时常流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家国情怀,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这年秋天的某日,辛弃疾无事,来到飞来峰附近游玩,在冷泉亭下,词人看到四周美不胜收的山水,与自己家乡的风物类似,心中不禁感慨万分,因而写下了下面这首著名的《满江红·题冷泉亭》。冷泉亭位于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下,是唐代的一所建筑,也可算是古迹了。

辛弃疾游赏时写下一首满江红,开篇便见气势,结尾满怀爱国深情

辛弃疾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开篇便以几个气势如贯的比拟,写出了周边山水景物的特色和气概,接着以山泉之叮咚妙音,引出了浪漫奇特的想象,为下片的抒情,做足了铺垫和蓄势,下片从景入情,联想到国家民族的深切悲痛,表现了真挚的家国情怀。我们来看这首词。

满江红·题冷泉亭

辛弃疾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误。

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开头两句,便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路边树木的雄伟之势,“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山路两旁高大的树木,犹如头戴冠缨的官吏们,夹道拱立。以“直节堂堂”四字来形容树木,既表现了树木高大挺拔的特点,亦突出了雄伟的气势,足见辛弃疾心中如虹的气势。

辛弃疾游赏时写下一首满江红,开篇便见气势,结尾满怀爱国深情

接着两句,“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写两旁溪谷中流水潺潺,渐流而下,声音叮咚,犹如神仙衣服上的环佩作响,十分悦耳,柳宗元在《小谭石记》中写“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便是此境了。

描写完近处景物,词人将目光放在了更远的地方,写飞来峰的雄奇,“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又有谁能相信,这样奇特雄伟的山峰,是自然形成的呢?必然是天神布置而成,所以才会如此奇特,倚仗青天的璧峰,亦是雄浑无比。正因为飞来峰这样与众不同的形状,所以才引起词人对其形成原因的猜测,也才有了下面两句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答案。

“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误”,飞来峰是当年仙人用“玉斧”精雕细琢出来的,可惜时间一长,已经没有人记得这件事了,言下之意,似乎词人知道,但其实,这只不过词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一种赞美罢了!

辛弃疾游赏时写下一首满江红,开篇便见气势,结尾满怀爱国深情

下片开头四句,继续写景,只不过目光聚焦在了一石一木之上,“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因为秋露凝结的缘故,亭子旁边的山石草木上,都带着湿气,这又平添了几分韵味。于是词人的游兴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词人在亭子周边游赏,看到冷泉流水澄澈如碧玉,当真是妙不可言。

面对这样的美景,不免勾起了词人的酒兴,酒本就带在身边,这时浮上三大白,不觉醉倒,又要翩翩起舞,“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醉舞,足见豪情,鸾凤,可知潇洒,浩歌,可见词人心中有所感,词人这激昂豪迈的一舞,连水中的鱼龙都忍不住泣下泪来,可见词人当时所吟唱之“歌”,必然是无比悲凉伤感的,词人唱了什么?虽然没有明写,但却从末尾两句中,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感情。

辛弃疾游赏时写下一首满江红,开篇便见气势,结尾满怀爱国深情

“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辛弃疾老家在山东历城(今济南),那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丽地方,七十二名泉中,也有叫冷泉者,而大明湖畔的风景亭阁,也十分优美,这也就难免词人在醉酒之后,会将这地方认作故乡了,然而,词人却悲伤地表示“今为客”,这并非只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更深层次的,是当时的山东及大片北方的中国,都在金人的统治之下,那么辛弃疾这“本吾家”的一叹,便是饱含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叹了,亦是词人爱国情怀的真挚和强烈的表达。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感情上,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尤其是在写景上,词人以渲染为主,运用多种手法,或拟人、或比喻、或设问,总之,将冷泉亭周边景物,一一向我们展现出来,而在末尾,词人又将家国之情蕴藏在景物之中,令人为之一叹。有人说,“辛词才气横溢,常不择粗细”,但其实他的粗细都是经过一番精心安排的,所以才能写出如此摇曳生姿的艺术佳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