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廖雪林:自我革新與“非遺+”,激發香雲紗“生命力”|雲紗紀事

不大的辦公室裡,堆滿了各種書籍,佛山藝術創作院副院長廖雪林坐于案後,提筆書寫着香雲紗染整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梁珠的傳記,“想盡可能多地儲存住香雲紗相關資料,推動傳播。”

近期,作為“2021順德(國際)香雲紗服裝設計大賽”初審和雲終審的評委之一,廖雪林再一次感受到了非遺的魅力和青春的力量。

被譽為“軟黃金”的香雲紗,不僅僅隻是優質的絲綢面料,走進順德倫教香雲紗文化遺産保護基地,嚴苛的生産條件、複雜的染整技藝、勤懇的曬莨老師傅……使得香雲紗輕似雲霧,卻又重如千斤,經濟、生态、情感、文化符号等緊緊纏繞在這匹紗綢之上,而這,也正是吸引廖雪林專注香雲紗研究近20年的原因。

而如何造就香雲紗的“現代基因”,她鼓勵更多年輕設計師去積極探索,而她作為研究香雲紗的“拓荒者”,也将繼續發揮自己的優勢,繼續深挖香雲紗的文化價值,助力香雲紗産業的高品質發展。

廖雪林:自我革新與“非遺+”,激發香雲紗“生命力”|雲紗紀事

廖雪林(右)對話香雲紗染整技藝非遺傳承人梁珠(左)。

自我革新令“軟黃金”生命力迸發

明朝時一匹布匹曾賣到12兩白銀,相當于當時1.5畝土地的地價,香雲紗是名副其實的紡織界“軟黃金”。常常有人向廖雪林讨教:香雲紗這麼古老,怎麼才能和現代生活融合?簡而言之,香雲紗如何造就“現代基因”?

“一個濃縮的研究曆史的标準器”是作為研究者的廖雪林,對香雲紗及其文化的比喻。從一小塊面料中,能看到珠三角蠶桑絲織業的變遷與發展,也能感受到嶺南人民追求品質、勤勞務實的性格品質,更能感受到技藝本身在不同曆史階段從内向外,不斷創新的探索。

與其說香雲紗在當代進行基因再造,廖雪林更傾向于稱之為“一種持續的自我革新”。

“ 用‘再适應’會更貼切”,密切關注香雲紗這些年的發展,廖雪林認為,香雲紗能逐漸走進現代生活,走上國際舞台,被更多人認識并喜愛,離不開匠人的大膽創新、業界的“自我造血”。從最早漁夫們把用來浸泡漁網的薯莨汁液運用到絲綢上,到抹上一層河泥,創造帶有金屬色澤的黑,再到坯布的織造花樣頻出,“這本身就是一直在探索和流變。”

“香雲紗能内裡流動,外放光芒,得益于衆多擁有文化自覺的傳承人與設計師們,在保護、儲存香雲紗染整技藝的基礎上,銳意創新,進行創造性的轉換。”作為“2021順德(國際)香雲紗服裝設計大賽”初審和雲終審的評委之一,廖雪林看到了年輕人對香雲紗的現代化表達。

“很驚喜,他們從年輕群體的角度去觀察和了解香雲紗,也釋放了一種信号:對傳統技藝和文化的創新表達将成為趨勢。”如今,香雲紗步入現代生活,保持着蓬勃生命力。

但廖雪林強調,不論如何“變身”, 香雲紗的品質才是最根本的動力源泉,尋找傳承與創新的邊界,也将始終是香雲紗發展中需要探讨的命題。

廖雪林:自我革新與“非遺+”,激發香雲紗“生命力”|雲紗紀事

廖雪林(右一)是2021順德(國際)香雲紗服裝設計大賽的評委成員。

“非遺+”讓香雲紗“火種”燃燒

2021年,市場上關于“莨綢與莨紗,孰是真的香雲紗”的争論又再次出現,然而,更早時,香雲紗在佛山卻有一段不得不說的“沒落”故事。

“我親曆了香雲紗從極度瀕危,到緩慢恢複,再到複興的過程,”廖雪林頓了一下,“跌宕的命運感實在太吸引人了。” 她形容仿佛是在水泥地面上看到一棵殘存的樹苗,逐漸适應新環境,汲取養分,現在又迎吐綠時。“震撼人心。”

2005年至2009年間,我國第一次大規模開展全國性的非遺普查活動,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當時的廖雪林,正在佛山市群衆藝術館民間文藝保護辦公室工作,該辦公室後改為非遺辦。

“那時還是以搶救性儲存工作為主。”廖雪林回憶說,在通訊還不是很發達的21世紀初,她最初隻能靠四處搜羅報紙、書籍上的零碎資訊,來尋找瀕危的傳統工藝項目線索。

在佛山全域不斷奔走、調研的廖雪林,偶然間聽到了“香雲紗”,也一下子讓她聯想起兒時在外公外婆那裡聽到的“香洋紗”。廖雪林的外婆是重慶裕華紗廠細紗工廠中的房間的八級織工,從小耳濡目染的廖雪林,對絲綢紡織很是感興趣,後就讀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紡織與服裝藝術專業。聽聞佛山某地可能還在生産香雲紗,帶着好奇心,廖雪林就此開始尋找香雲紗。

“當時唯一的線索就是一串電話号碼,還時常打不通。”抓着一點點線索,幾經周折,廖雪林終于在順德倫教尋找到了成藝曬莨廠。回憶當時的畫面,廖雪林還是很感慨,“到處都是工廠,但這兒還有一間小小的破舊染坊,架着一口煮鍋,就在那一大片曬地邊上。”

看着曬莨工、染工們用最原生态的手工方式,卻制作出了精美的香雲紗,廖雪林震撼之餘,也立即将申報非遺的工作意圖向曬莨廠的負責人梁珠說明。

廖雪林:自我革新與“非遺+”,激發香雲紗“生命力”|雲紗紀事

曬莨勞工收紗時滿滿的快樂。

實際上香雲紗的制作由坯料和曬莨兩大部分組成,當時也隻有順德倫教成藝曬莨廠,能滿足申報條件,尤其是“保持活态傳承50年及以上”這一重要條件。

“申報前夕,傳統香雲紗坯紗綢的織造已陷入停頓,而曬莨還在生産。”廖雪林解釋道,這也是項目最後的名稱為“香雲紗染整技藝”的原因。

2008年1月24日,文化部公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推薦項目名單,香雲紗染整技藝自此擁有了國家級非遺稱号。成功申報非遺,意味着古老的香雲紗得以在現代留存一縷火種。

而今,在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有力保護下,香雲紗這縷非遺“火種”點燃了,并乘着時尚、生态消費的“春風”不斷蔓延,成為倫教以及順德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倫教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将繼續加強香雲紗産業的規劃引領,推動“非遺+地标”産業發展,制訂各種香雲紗标準,推動企業制作更多香雲紗精品,并以科技+金融打造交易平台,增強香雲紗産業的持久活力和動力。

【南方日報記者】歐陽少偉

【實習生】張豔青

廖雪林:自我革新與“非遺+”,激發香雲紗“生命力”|雲紗紀事

【作者】 歐陽少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