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廖雪林:自我革新与“非遗+”,激发香云纱“生命力”|云纱纪事

不大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书籍,佛山艺术创作院副院长廖雪林坐于案后,提笔书写着香云纱染整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梁珠的传记,“想尽可能多地保存住香云纱相关资料,推动传播。”

近期,作为“2021顺德(国际)香云纱服装设计大赛”初审和云终审的评委之一,廖雪林再一次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和青春的力量。

被誉为“软黄金”的香云纱,不仅仅只是优质的丝绸面料,走进顺德伦教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严苛的生产条件、复杂的染整技艺、勤恳的晒莨老师傅……使得香云纱轻似云雾,却又重如千斤,经济、生态、情感、文化符号等紧紧缠绕在这匹纱绸之上,而这,也正是吸引廖雪林专注香云纱研究近20年的原因。

而如何造就香云纱的“现代基因”,她鼓励更多年轻设计师去积极探索,而她作为研究香云纱的“拓荒者”,也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继续深挖香云纱的文化价值,助力香云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廖雪林:自我革新与“非遗+”,激发香云纱“生命力”|云纱纪事

廖雪林(右)对话香云纱染整技艺非遗传承人梁珠(左)。

自我革新令“软黄金”生命力迸发

明朝时一匹布匹曾卖到12两白银,相当于当时1.5亩土地的地价,香云纱是名副其实的纺织界“软黄金”。常常有人向廖雪林讨教:香云纱这么古老,怎么才能和现代生活融合?简而言之,香云纱如何造就“现代基因”?

“一个浓缩的研究历史的标准器”是作为研究者的廖雪林,对香云纱及其文化的比喻。从一小块面料中,能看到珠三角蚕桑丝织业的变迁与发展,也能感受到岭南人民追求品质、勤劳务实的性格品质,更能感受到技艺本身在不同历史阶段从内向外,不断创新的探索。

与其说香云纱在当代进行基因再造,廖雪林更倾向于称之为“一种持续的自我革新”。

“ 用‘再适应’会更贴切”,密切关注香云纱这些年的发展,廖雪林认为,香云纱能逐渐走进现代生活,走上国际舞台,被更多人认识并喜爱,离不开匠人的大胆创新、业界的“自我造血”。从最早渔夫们把用来浸泡渔网的薯莨汁液运用到丝绸上,到抹上一层河泥,创造带有金属色泽的黑,再到坯布的织造花样频出,“这本身就是一直在探索和流变。”

“香云纱能内里流动,外放光芒,得益于众多拥有文化自觉的传承人与设计师们,在保护、保存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基础上,锐意创新,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作为“2021顺德(国际)香云纱服装设计大赛”初审和云终审的评委之一,廖雪林看到了年轻人对香云纱的现代化表达。

“很惊喜,他们从年轻群体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香云纱,也释放了一种信号: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的创新表达将成为趋势。”如今,香云纱步入现代生活,保持着蓬勃生命力。

但廖雪林强调,不论如何“变身”, 香云纱的品质才是最根本的动力源泉,寻找传承与创新的边界,也将始终是香云纱发展中需要探讨的命题。

廖雪林:自我革新与“非遗+”,激发香云纱“生命力”|云纱纪事

廖雪林(右一)是2021顺德(国际)香云纱服装设计大赛的评委成员。

“非遗+”让香云纱“火种”燃烧

2021年,市场上关于“莨绸与莨纱,孰是真的香云纱”的争论又再次出现,然而,更早时,香云纱在佛山却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没落”故事。

“我亲历了香云纱从极度濒危,到缓慢恢复,再到复兴的过程,”廖雪林顿了一下,“跌宕的命运感实在太吸引人了。” 她形容仿佛是在水泥地面上看到一棵残存的树苗,逐渐适应新环境,汲取养分,现在又迎吐绿时。“震撼人心。”

2005年至2009年间,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开展全国性的非遗普查活动,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的廖雪林,正在佛山市群众艺术馆民间文艺保护办公室工作,该办公室后改为非遗办。

“那时还是以抢救性保存工作为主。”廖雪林回忆说,在通讯还不是很发达的21世纪初,她最初只能靠四处搜罗报纸、书籍上的零碎信息,来寻找濒危的传统工艺项目线索。

在佛山全域不断奔走、调研的廖雪林,偶然间听到了“香云纱”,也一下子让她联想起儿时在外公外婆那里听到的“香洋纱”。廖雪林的外婆是重庆裕华纱厂细纱车间的八级织工,从小耳濡目染的廖雪林,对丝绸纺织很是感兴趣,后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纺织与服装艺术专业。听闻佛山某地可能还在生产香云纱,带着好奇心,廖雪林就此开始寻找香云纱。

“当时唯一的线索就是一串电话号码,还时常打不通。”抓着一点点线索,几经周折,廖雪林终于在顺德伦教寻找到了成艺晒莨厂。回忆当时的画面,廖雪林还是很感慨,“到处都是工厂,但这儿还有一间小小的破旧染坊,架着一口煮锅,就在那一大片晒地边上。”

看着晒莨工、染工们用最原生态的手工方式,却制作出了精美的香云纱,廖雪林震撼之余,也立即将申报非遗的工作意图向晒莨厂的负责人梁珠说明。

廖雪林:自我革新与“非遗+”,激发香云纱“生命力”|云纱纪事

晒莨工人收纱时满满的快乐。

实际上香云纱的制作由坯料和晒莨两大部分组成,当时也只有顺德伦教成艺晒莨厂,能满足申报条件,尤其是“保持活态传承50年及以上”这一重要条件。

“申报前夕,传统香云纱坯纱绸的织造已陷入停顿,而晒莨还在生产。”廖雪林解释道,这也是项目最后的名称为“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原因。

2008年1月24日,文化部公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香云纱染整技艺自此拥有了国家级非遗称号。成功申报非遗,意味着古老的香云纱得以在现代留存一缕火种。

而今,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有力保护下,香云纱这缕非遗“火种”点燃了,并乘着时尚、生态消费的“春风”不断蔓延,成为伦教以及顺德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伦教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将继续加强香云纱产业的规划引领,推动“非遗+地标”产业发展,制订各种香云纱标准,推动企业制作更多香云纱精品,并以科技+金融打造交易平台,增强香云纱产业的持久活力和动力。

【南方日报记者】欧阳少伟

【实习生】张艳青

廖雪林:自我革新与“非遗+”,激发香云纱“生命力”|云纱纪事

【作者】 欧阳少伟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