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老照片:武官身穿铠甲騎一匹矮馬,教門成員習拳練武舉止荒誕

馬背上的武官、打扮精緻的仕女、即将遠行的駝隊、被炮火轟擊的建築……10張晚清老照片,記錄了百年前的社會日常,是我們認識曆史的珍貴材料,直覺且真實。

晚清老照片:武官身穿铠甲騎一匹矮馬,教門成員習拳練武舉止荒誕

官吏見面互相行禮問候。

在某個官府門前,右側的低級官員與左側的兩位小吏相遇,彼此之間互相作揖緻禮,靠近大門的仆役身份低微,要行磕頭禮了。

晚清老照片:武官身穿铠甲騎一匹矮馬,教門成員習拳練武舉止荒誕

同文館學生張德彜。

這張照片拍攝于1866年,張德彜時年19歲,在同文館英語班學習,因成績優異,被指派跟随清廷的一個非正式考察團前往歐洲通路。随後40年,他一直從事外事活動,還擔任過光緒帝的英語老師。

晚清老照片:武官身穿铠甲騎一匹矮馬,教門成員習拳練武舉止荒誕

官宦家庭合影。

身為一家之主的男人是朝廷命官,身穿補服,項戴朝珠,顯然他的品級不算低(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方可佩戴)。女主人也穿補服、戴朝珠,說明她已被朝廷封為“命婦”,享有很高的榮譽,很多男人一輩子努力的目标就是“封妻蔭子”。如果這名官員立下功勞,他去世之後即便兒子沒有獲得科舉功名,也會被授予一定的職銜。

晚清老照片:武官身穿铠甲騎一匹矮馬,教門成員習拳練武舉止荒誕

北京西便門歇腳的駝隊。

西便門是從外城出城向西北方向行走的孔道,進出外城的駝隊大多走此門,出城奔西在外城西北角樓處北折,就進入了通往居庸關的大道。此處有護城河經過,水流豐沛,駱駝先喝足水,然後再踏上遠行的路。

晚清老照片:武官身穿铠甲騎一匹矮馬,教門成員習拳練武舉止荒誕

北京城一角。

近處的三孔橋梁為大通橋,遠處高大的建築為内城東南角樓。此處角樓巍峨壯觀,是城防和城樓相結合的典範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她遭遇了炮火的轟擊,部分坍塌,戰後修複。幸運的是,東南角樓至今仍存,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晚清老照片:武官身穿铠甲騎一匹矮馬,教門成員習拳練武舉止荒誕

象牙雕刻。

象牙雕刻在我國有着2000多年曆史,至清朝其工藝進入鼎盛時代,文人士大夫以及達官顯貴都喜歡在案頭擺放。清朝牙雕多以文人故事、花鳥圖案等吉祥題材為裝飾,有着濃郁的書生氣。

晚清老照片:武官身穿铠甲騎一匹矮馬,教門成員習拳練武舉止荒誕

民間教門成員。

此人一手持武器(錘子?),一手做出奇怪的動作,頭巾上寫着“坎”字,可能是清朝“坎卦教”的成員。1899年,北方衆多像坎卦教這樣的民間教門,如義和拳、八卦教、大刀會、紅拳等等,彙聚為義和團。他們來自社會底層,習拳練武,兼習法術,舉行各種荒誕的儀式,宣揚刀槍不入的超自然本領。庚子年被慈禧太後利用,最後也被她強力鎮壓。

晚清老照片:武官身穿铠甲騎一匹矮馬,教門成員習拳練武舉止荒誕

馬背上的武官。

這名武官身穿清軍铠甲,騎在一匹矮馬上,還有一位護衛随侍,但他沒有塑造出威風凜凜的形象。在晚清熱兵器時代,铠甲已經難以抵擋槍炮的襲擊,實戰價值大大降低。事實上,清朝中期以後,士兵在實戰中不穿铠甲成為常态。

晚清老照片:武官身穿铠甲騎一匹矮馬,教門成員習拳練武舉止荒誕

仕女肖像。

這名女子裹“三寸金蓮”,穿寬袍大袖的絲綢服裝,打扮精緻,打造出了典型的晚清貴族女子形象。

晚清老照片:武官身穿铠甲騎一匹矮馬,教門成員習拳練武舉止荒誕

小腳女子。

該女子出身平民,打扮樸實。攝影師着重展示了她的“三寸金蓮”和“弓鞋”。我們不認為小腳有什麼值得欣賞之處,但明清時代男人們非常看重這一點,那時候有一種選美比賽,叫“賽足會”,不是比誰長相漂亮,而是比誰的小腳纏得好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