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的義軍盟主都是什麼人,為何他們大多都兵敗身亡無法問鼎天下

在漫長的我國古代曆史中,曆朝曆代末期随着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都會爆發規模宏大、席卷全國的起義。而在此期間往往都會出現這樣一位人物,他們受到各路義軍擁戴尊崇,上司天下英雄共舉大業,可謂“号令天下,莫敢不從”,這就是義軍盟主(當然有時也冠之以皇帝或王公的稱号)。

古代的義軍盟主都是什麼人,為何他們大多都兵敗身亡無法問鼎天下

上圖_ 古代的農民起義

能成為義軍盟主,自然不是一般人

義軍盟主的出現和時勢密不可分。封建王朝末年的起義都會出現多地群雄并起的局面,如果沒有統一的上司,往往會出現互不支援、各自為戰的局面,進而被朝廷各個擊破。在這種情況下,一位能得到各方認同并尊崇的盟主自然就必不可少了。當然,這樣的人物自然也不是普通人。

一種就是有着皇族血統的帝王後裔(也包括“自稱”)

,比如秦末義軍盟主熊心,就是楚國王室後裔;反對王莽的綠林軍擁戴的領袖劉玄,則是西漢皇族宗室;而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韓林兒,則幹脆自稱是宋徽宗的九世孫。

另一種則是有較高威望,世族大家出身的“名門之後”

,比如出身“四世三公”名門汝南袁氏家族的的袁紹,以及關隴世家“八柱國”之一李弼的後代,年紀輕輕就襲承了公爵之位的李密等等。

古代的義軍盟主都是什麼人,為何他們大多都兵敗身亡無法問鼎天下

上圖_ 袁紹(?-202年),字本初

之是以造成這種情況,還是在于封建社會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的根深蒂固,認為即使是造反起義,也應該由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來擔當上司,這樣才可以顯得“名正言順”,得以服衆。

從秦末陳勝、吳廣冒充早已不在人世的秦始皇太子扶蘇和楚國名将項燕(《史記·陳涉世家》記載“今誠以吾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如此看來,盟主們受到群雄豪傑的擁戴推舉,自身又出身顯赫非同凡人,似乎最後功成名就易如反掌。然而巧合的是,盟主們往往最後都落了個身首異處、命喪黃泉的悲慘下場,而最終一統天下、開創新朝的成功者,卻都是開頭對着盟主頂禮膜拜的“小弟”們。

古代的義軍盟主都是什麼人,為何他們大多都兵敗身亡無法問鼎天下

上圖_ 陳勝吳廣起義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一種“尴尬”局面呢?

首先,義軍盟主隻是由群雄推舉而生,缺乏封建法理上的“正統性”

曆朝曆代的封建帝王,不管他是大一統王朝還是半壁江山,也不論是明君賢君還是暴君昏君,在封建法理上都有着不容置疑的正統性。然而,這些義軍盟主們卻截然不同,他們能成為盟主,更主要是來自于各路群雄的推舉和擁戴。

盡管這些盟主也或稱皇帝(如熊心為義帝、劉玄為更始帝)或稱王公(韓林兒稱小明王、李密稱魏公),但畢竟并沒有實質上開創一個新王朝,是以并不具備封建法理上的正統性。

而這種所謂“民選”出來的盟主,其潛台詞則是,既然可以被衆人推舉,當然更可能被衆人抛棄(這一點上,新朝皇帝王莽恐怕體會頗深)。

比如劉玄是被人直接勒死,而朱元璋最後是讓部下将韓林兒推入江中溺亡,絲毫沒有更多顧忌。而後世則也并未認為朱元璋的行為是“弑君”。從這個側面也可以看出,所謂的盟主,和真正的帝王,還是有本質差別的。

古代的義軍盟主都是什麼人,為何他們大多都兵敗身亡無法問鼎天下

上圖_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其次,義軍盟主其實并不能對部屬進行有效的統帥和管轄,其實也“做不了主”

在古代,軍權永遠都是統治者最核心的命脈所在,對于亂世起義的枭雄豪傑來說,軍隊更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二法門,絕對是不允許他人染指的。對于這些盟主們,群雄可以充分給予禮節和面子上的尊重,但絕對不會把軍隊交到盟主手裡的。比如熊心對項羽一向忌憚,但由于其手中沒有軍權,隻能利用劉邦等其他諸侯去牽制項羽。

當然除了這些傀儡一般的盟主,就是那些有地盤有軍隊的盟主,實際情況也不容樂觀。比如袁紹,盡管被“十八路諸侯”共推為盟主讨伐董卓,但實際上,這些軍閥們卻為了各自利益互相攻伐自相殘殺(兖州太守劉岱殺死東郡太守喬瑁、荊州刺史劉表攻擊長沙太守孫堅),完全無視袁紹的存在,而袁紹妄圖“另立”宗室劉虞為帝之舉也遭到了群雄的反對(包括弟弟袁術),最後也不了了之。由此看出,除了袁紹自己的人馬,其他擁戴他的諸侯,其實也并不買他的賬。

古代的義軍盟主都是什麼人,為何他們大多都兵敗身亡無法問鼎天下

上圖_ 《瓦崗内亂》 連環畫

同樣遭遇的還有隋末瓦崗寨首領李密,盡管李密無不自誇的标榜“自唯虛薄,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但實際上且不要說李淵、窦建德、杜伏威、蕭銑這些亂世群雄壓根不聽調遣最多隻是給點面子而已(比如李密就口頭上拍了馬屁“唯弟早膺圖箓,以甯兆民”)。

就連其統帥的瓦崗寨内部,很多人對其也是口服心不服,認為李密這個“外來戶”其實是鸠占鵲巢奪了原主翟讓之位(瓦崗最後的結局也是分裂失敗)。可以說,盟主們除了一張能唬人的名片,實際上并沒有表面上那麼大的權勢和影響力。

古代的義軍盟主都是什麼人,為何他們大多都兵敗身亡無法問鼎天下

上圖_ 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瓦崗軍的首領

最後,最終奪取天下的豪傑枭雄往往都奉行韬光養晦,壓根不願意抛頭露面去當盟主

史上最終成就一方霸業坐擁天下的亂世枭雄,盡管其政治手腕、用兵方略、性格為人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高度一緻的,那就是幾乎都是奉行韬光養晦、低調行事的。

從劉邦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到李淵自貶“老夫年逾知命”,再到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幾乎是一脈相承,夾起尾巴做人,一聲不吭的慢慢發展壯大,最後再逐一掃滅群雄,進而謀奪天下,基本都是一樣“套路”。

對于這些最後的成功者來說,盟主固然風光無限,可也過于高調,很容易就成為四方惦記的“活靶子”,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索性不做也罷。這也導緻了最後奪得天下的都不是“盟主”出身了。

古代的義軍盟主都是什麼人,為何他們大多都兵敗身亡無法問鼎天下

上圖_ 漢高祖 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雖然說這些義軍盟主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并未成為真正的天下之主,但他們都以各自的方式,為起義大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比如秦末本來如同一盤散沙的各路義軍正是在“主心骨”熊心的統一率領下,以項羽在巨鹿消滅了秦軍主力精銳,以劉邦迅速進軍鹹陽俘獲秦王子嬰進而推翻了秦朝統治。

而隋末李密統率的瓦崗軍則是抗擊隋軍的主要力量,通過多場血戰擊敗了隋朝衆多名将,并消滅了隋軍大多數精銳。他們的曆史功績當然是不容抹殺的,而我們也不應該簡單的“以成敗論英雄”,僅僅給他們打上一個“失敗者”的标簽。

作者:

楊上柳下

校正/編輯:

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史記》 西漢 司馬遷著

〔2〕《舊唐書》 五代後晉 趙瑩等著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