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定的冬天
賣糖葫蘆的,永遠是一景
老保定最傳統的糖葫蘆
是用山裡紅串起來的那種
大雪紛飛的時候
一顆顆裹着糖衣的紅果果
讓枯燥的冬天有了色彩
迎着臘月的寒風,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頭
連着江米紙一起吃糖葫蘆的樣子
大概應屬于過年時候
最富有懷舊色彩的一幅年畫了
過年為啥要吃冰糖葫蘆呢
據說,最早的糖葫蘆
一串隻有兩個山裡紅
上面的小,下面的大
山楂外面蘸糖
中間用一根竹簽穿起
因那摞起的糖蘸的大小兩個山楂形狀酷似葫蘆
故名糖葫蘆
山裡紅代表着紅紅火火的前景
葫蘆諧音福祿,代表福氣、利祿滾滾而來
吃糖葫蘆也就寓意明年有個好彩頭
保定滿族何記糖葫蘆
在保定可是響當當的名氣
它的第四代傳人何栓子制作的糖葫蘆
被當時的朝廷看中,常常被宣進宮
得到了老佛爺慈禧的喜愛
是以堪稱糖葫蘆中的“貴族”
如今滿族何記糖葫蘆已曆經八代傳承
第八代傳承人仇金紅說
聽上一輩講,滿族人管糖葫蘆叫“蜜旦旦”
進貢時,名字更有講究,
要根據食材、造型的不同,起不同的名字
葡萄做的叫“珍珠”、黃瓜做的叫“翡翠”、核桃做的叫“琥珀”
何家祖輩還根據一些脍炙人口的典故
做出有人物造型的糖葫蘆
如“劉歇業三結義”用麻山藥制作劉備的白臉
用紅山楂制作關羽的紅臉
用黑豆沙制作張飛的黑臉
精巧細緻,堪稱工藝品
說起做糖葫蘆,那可是何家的家傳絕活
洗果兒、挖胡兒、穿串兒、熬糖
都是輩輩傳下來的手藝
一蘸、一轉、一提、一放
一支晶瑩剔透的糖葫蘆就完成了
幹淨漂亮,吃起來又入口酥脆,不會粘牙
讓人稱絕的是
如果不小心把糖葫蘆掉在了地上
隻須撿起來吹一吹,沾上的沙土會被吹掉
不像有些糖葫蘆,隻要沾上一點土
立刻變成灰蛋蛋,一來二去
人們贊其神奇
便送一雅号:“玻璃糖葫蘆”
一串糖葫蘆 八代不了情
他們用勤勞的奮鬥和樸實的堅持
守護着老手藝人那份純粹動人的初心
編 輯:張天宇
視 頻:趙琳
配 音:邵靜
編 審:趙琳 孟趁景
監 制:夏紅星
本文為保定日報社旗下媒體《蓮池周刊》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