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新覺羅後裔之豫親王多铎位下華氏支系簡述

愛新覺羅後裔之豫親王多铎位下華氏支系簡述

愛新覺羅後裔之豫親王多铎位下華氏支系簡述

作者:宮銀強

去年秋天,我到北京房山拜訪核工業部研究所學生院教授華大平先生。華教授知曉我前去,早已準備好了家中存有的曆史資料。不得不說華教授家裡的資料真是齊全,有7大學的《愛新覺羅宗譜》1937年原版,有其曾祖父、清末著名書法家寶熙在祖宅時候的照片,寶熙與溥儀、溥傑一起吃飯的合影照片還有載潤為載濤畫的肖像畫等等,都是彌足珍貴的,這是獨家曆史資料,在網絡上是沒有的。能特意為我展示,我深感榮幸。華教授傳承于豫親王多铎一脈。

豫親王多铎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多铎的大名人人皆知,我自然無需贅述。多铎生八子,後裔人數衆多,現代知名者,如原人民政協報社長及總編輯金瑞英(歌手愛新覺羅·媚是其外孫女),雲南民族學院教授黃恒順,著名畫家金鴻鈞、金大鈞、金萬鈞兄弟等。前面有宜峰先生撰文詳述過宜氏家族的故事,該支是多铎位下第四房察尼的後裔。在這我講述的是寶熙家族的事迹。

愛新覺羅後裔之豫親王多铎位下華氏支系簡述

寶熙字仲明,号瑞臣,又号沉盦,室名獨醒庵,是多铎第二子多尼的後代,清末法律、禁煙事務大臣、民國總統府顧問,其書法價值今已上升到文物級别。豫親王爵位世襲罔替,由多铎傳至第二子多尼,再傳孫子鄂紮(改封号為信郡王,後追封豫親王),鄂紮傳爵位于第五子德昭。德昭生十九子,其中第二子叫華齡、第十五子為豫親王修齡。華齡生九子,除了第一子嶽興阿、第九子鳳麟外,其餘子皆早卒。鳳麟出嗣于德昭第四子瑞齡,是以華齡隻剩下第一子嶽興阿有後代傳承,該支後代改姓“華”,形成了現在的華氏家族。

嶽興阿隻有一子海郎泰,海郎泰生二子,第一子受慶,字應雲,号次農,曾做過都察院副都禦史;第二子受祺,字介甫,曾擔任過乾清門侍衛。受慶生四子,第一子奎景,字雲槎,為宗人府主事;第二子奎潤,字煉雲,号星齋,官至禮部尚書;第三子奎郁,字文軒,為内閣侍讀學士;第四子奎晃,字聚之,曾擔任過二等侍衛、佐領。受祺無子,由奎晃承嗣。

寶熙原為奎郁的第二子,過繼伯父奎景,長兄寶賢無嗣,弟弟寶鐘早卒,是以寶熙實際上是承祧兩房。同輩中,奎潤有子叫寶銘,為清東陵守護大臣;奎晃有子叫寶銳,為宗人府主事。寶熙生有七子,分别為志庚、志清、志林、志光、志恒、志震、志頤,兄弟七人均有官職,從大到小不等;寶銘有一子志慈;寶銳有一子志鑫;二人也都是做官的。自受慶開始從受慶開始,華氏家族為官者多達18人,子孫、曾孫連續四代人,幾乎人人都有官職,這在整個清代曆史中是及少見的。

古代的時候,不出五服通常不分家,是以不僅兒子長幼排行,孫子、曾孫輩通常一起排行,俗稱“大排行”。愛新覺羅家族同樣如此,但随着家族的原家譜丢失,直至今日,很少有後人能說出老一輩大排行是如何排的。華氏家族的大排行也成為了未解之謎。華氏家族的受字輩有二人、奎字輩有四人、寶字輩有三人、志字輩有九人,這些是明确的。但是志字輩以下有多少位确是說不清楚的。

《愛新覺羅宗譜》中記載,志庚生四子,即華愨、華慜、華忻、華恭;志清生一子華懿;志林生三子華恂、華愈、華憙;志慈生二子華恕、華愚;志慈生一子華思。其中,華慜,字敏之,為華教授的父親。

根據華大平教授的說法,他的父輩、即寶熙的孫輩(僅男丁)大排行有18個,最小的老十八出生在1931年;這意味着寶熙有孫子、侄孫至少18位。但上述《愛新覺羅宗譜》僅記載有9位,志鑫之子華思出生在1933年,又按照華思後代的說法,後續又有加入排行的,寶熙孫輩應有有21位,華思排行2。排行明确的,華懿是老大、華恂是老三、華愨是老四、華恕是老五、華慜是老六、華愚是老八、華愈是老九、華憙是老十四、華忻是老十六、華恭是老十七,老十八是志庚的第五子,《宗譜》未記載。我又遍訪華氏家族其他後人,都不知道其他幾位出自哪房,叫什麼名字。另外,寶熙的孫女輩有12位,僅有5位姓名、出處明确。

愛新覺羅後裔之豫親王多铎位下華氏支系簡述

無論無何,華氏家族的後裔在現代社會也頗具影響力。華懿又名華粹深,天津南開大學曲藝教授、當代著名戲曲教育家、劇作家,培育了甯宗一、王仲德等一大批戲劇學者,其學術思想至今為後人研究。華粹深夫妻黃湘畹,山東青島人,祖籍福建長樂,祖父黃石孫、父親黃孝纾,出自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華恂,又名華忱之,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郭沫若研究協會理事,四川省魯迅研究學會顧問,是四川大學抗戰文藝研究的重要創始者。華愈,又名華君愈,夫妻渠川琛都是教育工作者。渠氏家族在山西也是頗具影響力的一大家族,發明了彙票。華恕,字夢石,是當時著名書畫家、篆刻家、陶瓷藝術家。

華字輩的下一代,就是華大平教授這一輩,也有華君愈之子華熔,為全國十佳攝影師;華洺為北師大核科學院教授。再下一代,也有從事公務員、大學教授、科研等行業的精英。寶熙的老宅在北京大甜水井胡同,從老胡同裡走出來的一代又一代華氏後裔,繼續發揮着這份血脈榮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