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服時課|宋代“百工百衣”的服飾形貌

縱觀中華民族服飾文明發展史可以發現,外族服飾因素常能互動交流于中原,而使漢族服飾與日俱進。中原平民職業服飾自秦漢時期始即受到了胡服優越性基因的影響。至北宋,諸行百業的繁榮發展對職業服飾融合胡服基因的更新提出了要求,窄小、輕便、圓領缺胯短衣并搭配長靿靴的胡服要素在中華傳統智慧的創造中進一步與漢族衣冠互動融通、融合再造,以和諧、寫意的形貌集合了更進階的文化性、實用性、科學性、職業性等屬性,實作了中華曆史上第一次平民職業服飾的成熟建構,即 “百工百衣”。基于對其進行認知、傳承與發展的需要,本研究對其中諸如色彩、材質、形制、工藝、 體系等基因序列及其建構過程做出了深挖與梳理,尤其對其建構路徑與方式進行了探索。

士、農、工、商等平民職業服飾是低級社會階層服飾中最具社會性的部分,其與統治者服飾同樣反映着社會構成的秩序規範與統治階層的主流意志,承載着經濟文化交流的資訊與社會發展變化的文明凝結。而北宋平民職業服飾處于封建社會工商業發展的高峰階段,達成了“百工百衣”的風貌盛況,其諸行服飾各有等差,辨別鮮明,正如前文所述《東京夢華錄》的記錄:“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掌事,即着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相比隋、唐、五代等前朝蘊含了更為豐富的價值資訊,曆史研究價值和現實借鑒意義更大。

中國古代平民百姓出于生計維持或徭役所迫幾乎都要有一技之長,其日常活動基本以各業從事為主,是以其平日着裝多為職業性着裝。基于此,我們可從曆代文獻所載日常百姓服飾的描述來進一步認識其職業服飾形貌。

《荀子·富國篇》曰:“天子朱衮衣冕,諸侯玄衮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唐代“令流外及庶人不得服绫、羅、縠及五色線靴、履。裥色衣不過十二破,渾色衣不過六破”的規定對平民設定有明确的材質、數量限制。《宋史·輿服五》記載:“端拱二年(公元 989年),诏縣鎮場務諸色公人并庶人、商賈、伎術、不系官伶人,隻許服皂、白衣,鐵、角帶,不得服紫。……幞頭巾子,自今高不過二寸五分。”又載:“仁宗天聖三年(公元 1025年),诏:‘在京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藍、黃、紫地撮暈花樣……’……景祐元年(公元 1034年),诏禁錦背、繡背、遍地密花透背彩緞……三年(公元 1036年),‘臣庶之家,毋得采捕鹿胎制造冠子。’”可見,封建社會不同階層服飾是有等差的,對庶民管制嚴苛。庶民在秦漢以後以“白衣”曰之。白衣,“顯指沒有任何裝飾的服裝”,官員被罷官常被稱降為“白身”,就是脫去了華麗的官服。《春秋繁露·服制》記載有“散民 不敢服雜彩”的規矩,這說明平民服飾隻能以單調色彩而為之。《詩經·豳風》雲:“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指出了粗麻織物或粗毛織物制作的“褐”是平民的日常服裝,先秦時期粗糙的毛織物與葛麻是平民常用材質 。再者,古代群眾,也有良賤之别。“賤民,即為‘四民不收’之人,亦即士、 農、工、商四民以外之人,尤其專指仆隸、倡優。”反之可以了解,士、農、工、商為良民。不但官民服裝差異大,良賤之民的服飾差異也是鮮明的。周文王所制之裈,長度在膝蓋之上,稱為“弊 衣”,是“良人之服”,“賤人不可服”;與其相對應的是“廚人穰衣,厮徒之服也,取其便于用耳”。可見因良賤之不同服飾形制差異明顯,且地位卑賤的人着裝更是取其便利之功能。

宋末元初學者金履祥撰寫的《深衣小傳》認為,深衣的形制合乎《周禮》“規矩準繩”要求,應鼓勵在民間傳承;北宋文學家張舜民在《畫墁錄》中記載其兄因穿着“皂衫紗帽”而被人批評:“汝為舉子,安得為此下人之服?當為白纻襕系裡織帶也。”這都凸顯了服飾作為禮制工具的作用,平民職業服飾也要服從這個價值觀。是以,服飾均有禮儀表征價值,這是漢人價值觀所在。可見,平民職業服飾首先是基于實用功能保障,然後則是禮序維護。

華服時課|宋代“百工百衣”的服飾形貌

下人與士人的服飾比較(左:《春宴圖》局部,南宋佚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右:《十王圖》之三年五道 轉輪大王,局部,南宋,陸信忠,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藏)

通過本圖比較可見,同為平民階層的下人與士人在有宋一代存在着較為嚴格的着裝标準,其服飾色彩、材質、形态之差 異鮮明。左側為下人,所着即“皂衫紗帽”;右側為着色不一的多位士人,其中間并排二人着白麻色衣者即“白纻襕衫, 系裡織帶”。

《雲麓漫鈔》有雲:“蓋在國朝帽而不巾,燕居雖披襖,亦帽,否則小冠。宣、政之間,人君始巾。在元祐間,獨司馬溫公、伊川先生以孱弱惡風,始裁皂包首,當時隻謂之溫公帽、伊川帽,亦未有巾之名。至渡江方着紫衫,号為穿衫、盡巾,公卿皂隸下至闾閻賤夫皆一律矣。”可見宋代的頭巾是一種時尚,也普及于平民職業階層。

在平民職業服飾中,還有一種發展迅速的形制風貌,即胡服。自魏晉南北朝開始,各職業階層已流行左衽短袍配長褲、缺胯短袍外罩裆配長褲或縛褲并配靴的類胡服穿着方式。從大量傳世畫作與出土文物可見,源自胡人服飾的圓領窄袖缺胯衫與長褲、烏皮靴配以幞頭的職業套裝在唐代十分常見,到了宋代也有流行。《東京夢華錄》也有“青窄襯衫,青褲,系以錦繩” 的胡服元素在宋代衛士着裝中的應用記載(青色在該時期常用于胡服,且窄身衣着被胡人慣用)。可見,在封建社會的平民職業服飾中,胡人元素占據了半邊天。由下表列舉的侍從服飾執行個體中可了解各朝代存留的左衽短袍配長褲的袴褶款式、圓領缺胯衫、窄袖短衣、革帶、小口褲、皮靴等胡服形象在平民職業中的存在形貌。《夢溪筆談》一言概之曰:“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

侍從職業服飾中的胡服元素

華服時課|宋代“百工百衣”的服飾形貌

至此,秦漢以來,平民職業服飾雖經曆多樣變遷,但其形貌總體相較官服依然單調且被嚴格限制。其色乏彩,材質粗陋,形制因良賤而有别,但也展現禮序,同時胡漢元素交融而獲得了多樣化發展。

至北宋,各職業發展迅速,達到“一百二十行”,分别在“行”“團”“作”“會”“社”等行業組織的管理下,以工商業為核心展開更激烈競争。是以,基于各組織的不同管理要求,職業服飾在辨別鮮明、效率至上方向積極探索,更進一步吸收、消化了以實用便捷為優點的胡人元素,呈現了胡漢融通的路徑深痕。由下表所示的形制比較,不僅可以感受平民窄袖短衣的總體特征,還可借執行個體之比較了解“胡漢融合”至“胡漢融通”的變遷過程,更可見證禮儀要素在中華平民職業服飾中也像官服一樣能夠貫徹始終。

華服時課|宋代“百工百衣”的服飾形貌
華服時課|宋代“百工百衣”的服飾形貌

了解更多中華服飾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