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粟裕通路法國,點名要考察諾曼底,世人才知将軍攻台之心未死

台灣位于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島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台灣自古以來就有

東南九省之藩籬,東南之鎖鑰

的稱呼,直接屏障着我國最為富庶的地區,也是我國的賦稅重地—東南沿海地區。

台灣的戰略地位

不論是從軍事,還是從政治,經濟,曆史的角度來考慮,台灣對于我國都很重要。從軍事角度來看,台灣上可以連接配接舟山群島,東海,下可以和海南島,南海,遙相呼應,東面直接面對廣闊的太平洋。我國北部和南部沿海地區都面臨着陸地上的封鎖,唯有台灣東面可以直接出入廣闊的太平洋,不收複台灣,我國海軍永遠不可能真正強大。

粟裕通路法國,點名要考察諾曼底,世人才知将軍攻台之心未死

從經濟角度來看,台灣對面的浙江,江蘇,廣東,福建,上海等省份是我國最為富庶的地區,也是我國的賦稅主要來源地,不收複台灣,長三角經濟中心和珠三角經濟中心這兩個我國最為重要的經濟圈,永遠不能保障絕對的安全,民族複興都無從談起。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從三國時期,吳王孫權就派大将衛溫帶人到島上開展生産,此後的曆朝曆代,都沒有放棄對台灣的管理。台灣島上的人民都是曆朝曆代因為戰争,饑荒等原因,從大陸逃過去的,和祖國大陸同文同種,同宗同祖,一脈相連,都是華夏子孫。

但是由于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台灣曾多次被分裂出祖國,尤其是甲午戰争結束之後,腐朽無能的清政府将台灣割讓給日本,使得台灣被日本殖民侵略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不過即使是在日占時期,台灣人民也沒有放棄反抗對日本侵略者的反抗。

日本殖民侵略台灣之前,清朝在台灣的軍政要員全都拒絕撤回大陸,台灣軍民打出了“

甯願人人戰死而失台,絕不拱手而讓台”

的口号。在日本殖民侵略台灣的半個多世紀裡,先後有60多萬台灣人因為反抗侵略遭到日軍的殺害。

粟裕通路法國,點名要考察諾曼底,世人才知将軍攻台之心未死

抗戰勝利後,台灣回歸祖國,但是沒過幾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就逃到了台灣島上,使得兩岸再次隔絕。新中國建立之後,當時第三野戰軍擔負着解放華東地區的重任,在攻台戰役上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粟裕作為第三野戰軍負責作戰方面的首長,自然就成為了解放台灣的最佳人選。

粟裕攻台準備

1949年夏,由于華東很多地區還有很多地方沒有解放,還有分兵剿匪,粟裕決定先抽調一個兵團進行攻台準備。7月中旬,第三野戰軍下令解除第九兵團擔負的淞滬警備任務,抽出來進行渡海登島作戰的演練,為了加強宋時輪第九兵團的力量,粟裕把23軍劃歸第九兵團建制,使第九兵團的作戰力量達到了四個軍。

粟裕通路法國,點名要考察諾曼底,世人才知将軍攻台之心未死

1949年秋,粟裕制定了以八個軍解放台灣的作戰計劃,第九兵團的四個軍作為攻台第一梯隊。之是以隻用八個軍,是因為當時國民黨軍剛撤退到台灣,根據國民黨國防部次長吳石中将等地下黨員提供的情報,此時國民黨軍在台灣隻有十幾萬人,大都是剛從大陸逃過去的殘兵敗将,國民黨軍還沒有來得及對這些部隊進行整訓。

蔣介石也很快認識到了台灣部署上的防禦缺陷,立刻花重金從日本招募了兩萬日本雇傭兵,1950年4月,韓先楚發動解放海南島的戰役時,薛嶽率領駐守海南島的7萬國民黨軍還有海空軍退到了台灣,蔣介石又把舟山群島的12萬國民黨軍撤回台灣。另外,蔣介石還加緊在東南沿海地區抓壯丁補充兵力,還忽悠台灣島上的年輕人參軍。

蔣介石的這一系列措施,使得台灣島上的兵力增加到了40萬人的規模,粟裕不得不重新調整作戰計劃,并催促海空軍加緊組建,配合其進行攻台戰役的準備工作。海軍司令蕭勁光一直留在華東地區,配合粟裕的籌備工作。

到1950年5月,粟裕下令第三野戰軍除了擔任剿匪和城市警戒的部隊外,其餘的12個主力軍全部參戰,另外還請軍委從其他野戰軍調了四個軍,把攻台兵力增加到了50萬人的規模。到1950年3月的時候,海軍已經籌措了1292條船隻用于渡海登島作戰。

粟裕通路法國,點名要考察諾曼底,世人才知将軍攻台之心未死

但是1950年6月25日,北韓戰争的爆發,打斷了粟裕的部署。北韓戰争爆發後,雖然最開始北韓人民軍節節勝利,但随着美軍的幹涉不斷加深,失敗隻是時間問題。美軍在仁川登陸之後,北韓人民軍損失慘重,差點全軍覆沒。

北韓戰争爆發後,美軍轟炸機,戰機頻繁地越過中朝邊境,對中國邊境城市進行轟炸,掃射,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軍民傷亡。東北是當時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而且日本當年侵略中國的步驟也是先侵略北韓半島,再侵略東北,最後發動全面侵華戰争的,曆史和現實的原因都擺在那裡,迫使我國不得不抽調重兵到北韓半島,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抗美援朝戰争爆發後,作為攻台主力的宋時輪第九兵團被從南方抽調到北韓半島,新組建的空軍部隊也不得不全部投入到抗美援朝戰争中,粟裕解放台灣的計劃不得不進行擱置。

1950年6月27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駐台灣高雄,基隆港,巡弋在台灣海峽,阻止解放軍解放台灣。一直到抗美援朝戰争結束之後,第七艦隊都沒有撤離台灣,由于當時中國的海空軍力量弱小,在抗美援朝戰争結束後,我們也不得不繼續擱置解放台灣的軍事準備,這也成為了粟裕将軍一生的遺憾。

粟裕通路法國,點名要考察諾曼底,世人才知将軍攻台之心未死

後來很多人都認為當年的攻台總指揮,也就是粟裕大将早就和攻台戰役沒有關系,但是一直到1970年發生的一件事,才讓世人知道,将軍雖然已經年邁,但是攻台之心依然未死。

将軍攻台之心未死

1970年7月初,已經63歲的粟裕率領中國軍事代表團通路完非洲某友好國家後,要在法國進行短暫地停留。這是粟裕第一次到法國,也是第一次到被稱之為時尚之都的巴黎,當時擔任駐法大使的曾濤同志專門去看望老将軍。

粟裕通路法國,點名要考察諾曼底,世人才知将軍攻台之心未死

巴黎曆史悠久,被譽為時尚之都,名勝古迹無數,商品琳琅滿目,每年都吸引着大批遊客到巴黎旅行。但是粟裕卻不選擇去城市遊玩,而是點名要去二戰時盟軍登陸的地點—諾曼底,第二天,在使館武官等從業人員的陪同下,一行人驅車4小時,終于來到了位于阿羅芒什鎮的諾曼底登陸遺址。

1944年6月,盟軍投入了280萬大軍,調動了上萬架飛機,9000多艘艦船,17萬輛坦克,前後曆時49天,最終完成了二戰史上,也是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兩栖登陸作戰。此次登陸作戰為盟軍開辟了歐洲戰場,深刻地改變了二戰的态勢,其意義自不待言。

時任駐法大使館副武官的韓開合少将擔任此次粟裕參觀諾曼底的解說員,盡管陪同過很多人參觀,但是韓副武官此次面對的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軍,内心十分緊張。後來和粟裕相處的時候,粟裕卻顯得很和藹可親,一點都沒有驕橫之氣,一口一個“韓副武官”,把韓開合少将叫得很别扭,連忙對粟裕說:“您是前輩,請您還是叫我小韓吧。”粟裕這才改口。

粟裕通路法國,點名要考察諾曼底,世人才知将軍攻台之心未死

但是到諾曼底後,粟裕的一系列問題又把韓開問得直冒汗,到了諾曼底後,粟裕接連問道:當初盟軍登陸都用過哪些登陸工具?在戰役開始的那幾天裡,盟軍在塞納灣建造的人工港是什麼情況?它們為什麼能浮動?如何讓他們保持固定?那些水泥墩子的體積參數是多少?是否都一樣?

粟裕的這一系列問題,把韓開合等陪同的将領問的都不知道該說什麼,粟裕還特意往灘頭深處走,才在灘頭找到了當年人工港的水泥墩的殘骸,一番測量後,終于解決了困擾着粟裕的那幾個問題。

粟裕一邊考察一邊細緻地給旁邊的人解釋到,盟軍之是以選擇1944年6月6日清晨,是經過各種因素測定後認為這是登陸的最佳時間。一是這時能見度最好,二是潮水最大,便于登陸艦船靠岸和清除障礙物。而由于各地段漲潮時間不一,登陸時間也因而有異,即從西側的6時30分到東側的7時45分,相差1小時15分鐘。

粟裕通路法國,點名要考察諾曼底,世人才知将軍攻台之心未死

粟裕将軍細緻的講解讓周圍的人都很震驚,他們這才知道,雖然解放台灣的戰役一直被擱置着,但是當年的這位攻台總指揮依然在默默地準備着,将軍攻台之心依然未死,統一祖國的信念一直很堅定。

); }

粟裕兵法

¥68

購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