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新周刊

2024-05-29 16:27釋出于廣東新周刊官方賬号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撰寫| Felicia

編輯| 晏非

一個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影視劇正在把鏡頭對準母女關系。母女之間的依戀、糾葛、控制,成了情節中重要的情緒鑰匙。這并非巧合,“母女糾葛”正是許多女性正在經曆的現實。

那些讓人特别痛苦的父母,日本人建立流行詞“毒親”來形容。“毒親”的衍生物如此之多(國内類似概念是“父母皆禍害”),日本的不少漫畫、訪談節目、電視劇與電影,都受此影響。而這其中,“有毒的母親”又占了很大比例。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惡毒女兒·聖潔母親》

日本人似乎更敢拍悲劇。由湊佳苗同名作品改編的《惡毒女兒·聖潔母親》便是一部社會問題劇。母親以守衛的姿态掌控着女兒的人生,女兒非常痛苦,做出了不可反悔的事情——“聖潔的母親”恰好是種悲哀的反諷。

但如果隻談“有毒的母親”,母親的困境便被忽略了。母親貢獻了自我,她們的勞動是兒女成長的養料。而母親看不見女兒的痛苦,正因為她的痛苦從未被他人正視、被自己了解。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惡毒女兒·聖潔母親》

20多年來,日本學界一直有圍繞母女關系的相關研究,如1998年出版的《内在媽媽控制着一切——入侵我們的母親很危險》(齋藤學著),2008年出版的《母親控制着女兒的人生——為何“弑母”如此之難》(齋藤環著)、《媽媽的無法承受之重》(信田小夜子著)……這些都是基于母女關系心理咨詢案例的作品。而母女主題的漫畫、小說、影視,也在20年間反複掀起讨論。

在國内,雖然有些涉及母女關系的20世紀90年代小說,但真正湧現讨論熱潮的時期,要往後推到最近四五年(與相關電影同步)。

母親愛兒子,就如愛他者。這種愛并非次要等級的愛。正因為他者是與自我不同的,母親才能更自然地接受兒子生理、心理與自己不一樣的事實;他者也是神秘的,鮮有母親要求兒子過一遍她的人生。

但母女常常彼此糾纏。母親将女兒當成了自我的延伸。一方面,它造就了一種迷人關系——母女關系是深刻的,母親的一部分會在女兒體内活着。另一面,它也造就了痛苦——不少心理咨詢室裡,都是女兒控訴母親邊界感模糊、控制欲超越尋常的場景。

母女,并非命運共同體

與許多研究母女關系的學者一樣,我觀察母親,是從“我不想成為像母親一樣的女性”開始。

母親并不強勢,但她總是默念種種規範:“女性該怎麼樣”“女性該如何活”。那些話并不隻出于我母親之口,也來源于她所生活的年代與小社會。你知道母親的話并不永遠正确,但它們将如飄浮的咒語,永遠地懸在女兒的生活上空。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惡毒女兒·聖潔母親》

在許多心理分析文章以及女性主義對談錄裡,我看見女兒們在故事中剖開自身,讨論複雜糾纏的母女關系。不少書裡也提到了母親的語言魔法。

這并不隻是一種個體體驗。近十來年,越來越多心理咨詢師、社會學家将母女關系視為重要的問題。正因為女性身處被壓縮的現代化程序中,母女面臨完全不同的女性生存現實,沖突才會愈加明顯。

《身為女性的選擇》中,上野千鶴子指出母親身上存在的雙重沖突:母親希望女兒要有“女人味”,但是“隻當女人還不夠”——希望女兒得到自己未曾有的東西,如事業、學曆;但又不希望自己的人生遭到否定,于是督促女兒結婚生子、照顧家庭。

在《厭女》的章節裡,她還提到母女關系的變化——在以前,“結婚為切斷母女關系提供了一個社會性的契機,嫁出去的女兒是别人家的人”,而“女兒出嫁以後母親仍能支配,是近代以後的現象”。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身為女性的選擇》 [日]上野千鶴子 / 信田小夜子著,呂靈芝譯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23-3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厭女》 [日]上野千鶴子著,王蘭譯 光啟書局,2023-5

重要的社會背景是,少子化、家庭的養老成本急速增加的現實,也反推女兒成為“兒子”、成為父母養老的主要責任人。但是面對日本的就業冰河,許多女兒難以承擔養老成本。

日本的社會學家水無田氣流,在《危險關系:母親與女兒的相處之謎》(齋藤環著,以下簡稱《危險關系》)裡,提出了母女關系的代際觀察。

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女性中家庭主婦的比例達到最高,那一代人和孩子的關系相當别扭——她們的孩子是“第二次嬰兒潮一代”,也被稱為“失去的一代”(Lost Generation,泡沫經濟後,面臨着就業冰河期的一代大學畢業生),這是經濟社會結構差距最大的兩代人。

對“失去的一代”的女兒來說,繼承媽媽的路徑,找一個像父親一樣買得起房子、負擔一家生活開銷的丈夫,實在太難了,“目前的社會要求每個人都必須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惡毒女兒·聖潔母親》

成為像母親一樣的女兒,幾乎不具備現實性。

“有毒”的控制,首先通過身體完成

近幾年,不少青年導演的作品聚焦于母女關系,楊明明的《柔情史》(2018年)便是較早被關注的電影之一。

《柔情史》裡有許多母親對女兒的監控細節——吃飯姿勢的規矩、喝牛奶的禮儀、刷碗的步驟乃至洗漱用品的擺放方式。通過身體和空間的監管,母親完成了心理層面的“控制”。而互相看不順眼的這對母女,卻離不開彼此。

為何母女如此糾纏?首先是,母女共有“女性的身體”。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柔情史》

月經、妊娠都是女性獨有的身體體驗,母親傳授身體經驗,同時也傳遞着思想。陳染的小說《與往事幹杯》裡寫,母親教慌張的女兒應對初潮,并告訴女兒,這道“傷口”幾十年都不會彌合,“傷口”也會長大,在這“長大”之中,女孩成為了女人。

日本心理學家齋藤環在《危險關系》裡說,“健康男性的身體可以說是‘透明的存在’”,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意識不到自己的“具身性”(除了性行為時)。但女性不得不意識到自己的“具身性”,她們更平常地感受到身體的違和,比如月經。

他還寫道,女性被迫感受自己的身體,也是因為性别偏見。社會對女性的想象,是要她們擁有“女人味的身體”,包括所謂的“女人味”的教養,但又要求她們壓抑主體欲望,擁有“女人味的态度”(也就是日本流行語裡的“女子力”)。

母親對女兒的教育,幾乎都是從無意識地控制女兒的身體、要求“身體的同一化”開始的。母親通過“壓制”,往女兒的身體裡植入自己的話語;通過“奉獻”(受虐式控制),讓女兒感應母親的痛苦,産生負罪感;通過“同化”,把“重新過一次自己的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

母親對女兒的控制,并不一定意味着暴力,相反,它有時通過犧牲——“我是為你好”,完成運作。而女性會更明顯地感受到責任感、負罪感。在心理咨詢室裡,哪怕再讨厭母親的女兒也會說:“如果發生了戰争,我肯定背着媽媽一起逃跑。”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母女之間的獨立性是更模糊的,有時母女倆會在身體上極端親密。在小說《兩個人住》裡,角田光代描寫了讓自己不适的畫面:母女互相穿内衣給對方看。角田說,她曾聽同齡朋友分享自己的故事:女兒一度非常尊重、認同母親,和母親非常親密,直至發現自己被母親偏執地控制,發現“這不是我的價值觀”,随之猛烈轉向憎恨母親的立場。

許多女兒,深刻體驗到母親與自己的身體連接配接,亦要在某個階段,逐漸剝離體内母親的暗影。

重塑母親的故事

母親是女兒第一個深入觀察的女性樣本,形塑了女兒最初的世界觀。而成年後的女兒,往往以媽媽作為對照,思考、繼承或者逃離原本的身份。

可如果隻有來自女兒的視角,母女關系就不會如此複雜纏繞。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惡毒女兒·聖潔母親》,媽媽的視角裡男生是個渣男,女兒視角裡媽媽強迫自己分手

埃萊娜·費蘭特曾經有點誇張地說,除了母女關系,她似乎什麼也沒寫。小說中,她既是母親又是女兒,不斷切換着叙述的視角。

“那不勒斯四部曲”裡,母親曾經是女兒要逃離的“故鄉”,女兒們為此學習了新女性的語言以及屬于城市的生活方式。而在《煩人的愛》《暗處的女兒》裡,她更貼近母親的處境。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暗處的女兒》 [意大利] 埃萊娜·費蘭特著,陳英 / 王彥丁 / 黃語瞳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4-4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煩人的愛》 [意大利] 埃萊娜·費蘭特著,陳英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10

《煩人的愛》裡,女兒成為父親的幫兇,監管美麗的母親的身體,不自覺地對媽媽的穿着進行控制。在女兒面前,母親用寬大、破舊的衣袍藏起身體。直到母親去世以後,女兒才發現母親的秘密——在打滿更新檔的舊衣之下,是母親精緻的内衣。

《暗處的女兒》裡,女兒控制母親,是通過無意識地侵占母親的時間、空間、精力、情緒乃至身體完成的。想要逃離的母親,最後又選擇回去。

費蘭特筆下的不是先鋒女性,當她們想要逃離時,必須與内心另一股力量糾纏。“這些母親姿态卑微、不顧一切,而且很痛苦,一次次産生重生的想法,但最後又不了了之。”母親需要面臨這個問題:“作為一個當代的女人,我能不能讓我的女兒愛我,我愛她們,但不用犧牲自己的全部,也不用是以痛恨自己。”(《碎片》,埃萊娜·費蘭特著)費蘭特還提到:“我們作為女兒,也會像裁縫一樣,包裹母親的身體。”

近些年,國内湧現了許多展現母女之間故事的文藝作品,如《這個女人》《但願人長久》《當我走近你的時候》。其中,楊本芬的小說還原了媽媽的人生,同時,她也不再隻是别人的外婆、媽媽,她以講述者的身份被重新看見。母親故事的重述,就是揭開“包裹着母親身體的一層層包袱”的重要動作。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圖依次為《但願人長久》《這個女人》《當我走近你的時候》

在和齋藤環的對談裡,心理咨詢師信田小夜子說,緩解母女關系,了解是起點,“不是說隻去了解社會構造,而是去了解橫亘在自己和媽媽之間的到底是什麼,這些又是如何在曆史中形成的,做到這一步可以說已經解決了七成。”另外就是“放下想赢過媽媽的執念”,或者将執念分享給有相同經曆的人和心理咨詢師。

“媽媽,是無敵的存在。”信田小夜子說。即使媽媽外在弱勢了,她還是會“變強”,她的血壓、血糖會升高。從這個意義上,女兒是絕對會輸的。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逃跑》,執着控制女兒的媽媽

但她很想告訴那些困擾的母親,女兒是和自己不同的人,不是自己的左右手。當女兒和母親隔開距離、離開母親身邊以後,母親就能擁有回顧自己人生的機會。

作者:Felicia

編輯:晏非

排版:楊盼盼

題圖:《惡毒女兒·聖潔母親》

檢視原圖 470K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 “我越來越像我媽了,這是每個女兒的宿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