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宦官九千歲李蓮英

宦官九千歲李蓮英
宦官九千歲李蓮英
宦官九千歲李蓮英
宦官九千歲李蓮英
宦官九千歲李蓮英
宦官九千歲李蓮英

宦官九千歲李蓮英

清末大太監李蓮英(1848年—1911年)(又作:李連英),原名李進喜,慈禧太後賜名連英,俗作蓮英。是清王朝慈禧時期的總管太監,陪伴慈禧太後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權勢的宦官。亦是第一個叫慈禧太後為“老佛爺”的人。

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七日(1848年11月12日)生,鹹豐五年(1855)8歲淨身為太監,鹹豐六年(1856)9歲入宮,鹹豐十年(1860)12歲,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随駕熱河,鹹豐十一年(1861)13歲,鹹豐帝晏駕,随兩宮太後返京,同治六年(1867)19歲,受封二總管,同治八年(1869)21歲,安德海被殺,李蓮英經授大總管,光緒十四年(1888)40歲,随醇王視察海軍,光緒二十六年(1900)52歲,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随光緒、慈禧逃至西安,光緒二十七年(1901)53歲,随駕還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60歲,慈禧歸天,向隆裕獻還慈禧曆年賞賜,宣統元年(1909)61歲,為慈禧守孝百日後,隐退,宣統三年(1911)二月初四64歲,亡。葬于阜成門外海澱區八裡莊西二裡的恩濟莊關帝廟北邊李公祠。

李蓮英,原名李進喜,1848年,出生在順天府大城縣,今河北大城縣臧屯鄉李賈村人,祖籍山東齊河。根據其墓志銘記載,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9歲入宮。清宮檔案也證明,他的确是在鹹豐七年(1857年)由鄭親王端華府送進皇宮當太監的,但年齡是13歲。

李蓮英兄弟四人,排行老二,他父親原是河間府一帶的無業遊民,由于經常幫助他一個沒有子女的遠方叔叔幹活,後其叔父認其為子,并為其娶得一房妻子。由于李蓮英父親勤勞耕作,李家的日子過的也很不錯。其叔父去世以後,李蓮英家被迫遷往北京。在北京李蓮英父母親做制皮工作,被稱為“皮硝李”。此時李家的生活狀況不是很好,故李蓮英入鄭親王端華府當太監。民間傳說,李蓮英來到北京,由于掌握了一套梳理新發型的技術,又托同鄉太監沈蘭玉介紹,進宮當了慈禧太後的梳頭太監,并由此受到慈禧寵愛。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李蓮英靠梳頭發家。 實際上李蓮英不是特定給伺候慈禧太後梳頭的。

宮中倒是有個專門梳頭的太監,“這是個比較得寵的老太監,溫和、馴順、斯文、有禮貌,永遠從他的眼角皺紋裡透出和樂的笑意來,伺候人不溫不躁,恰到好處,讓被伺候的人感到很舒服。宮女們跟他都很親熱,誠心誠意喊他一聲劉大叔。他經常給宮女帶些針針線線的東西,這是宮女們所缺的,但他不是給一個人,誰用都行。宮女們見他面有時給請個安,問他句吉祥,他總是很謙和地還個禮,不管對誰。老太後知道他的人緣好,常說:“下去,讓她們給你沏口茶喝吧!”這可是天大的臉,能讓宮女賞茶,在宮裡這是極體面的事。劉太監連連地請跪安,說“奴才不敢承受,奴才不敢承受!”太後越給臉,他越謙虛小心,這是劉太監長期得寵的原因。--《宮女談往錄》(金易、沈義羚)

然而,民間傳說與墓志銘和清宮檔案中記錄的李蓮英少年入宮的實際情況相差甚遠,顯然是編造出來的。但這種說法流傳很廣,甚至後來朝中大臣彈劾李蓮英時,還在奏章裡把李蓮英叫作“小篦李”(“篦子”是過去婦女梳頭的一種用具)。

李蓮英入宮前名叫李進喜,進宮14年後才由慈禧起名連英。他先後在奏事處和東路景仁宮當差,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16歲時,才調到長春宮慈禧跟前。

此時太監安德海正得慈禧寵愛,是太後面前的大紅人。兩人雖同時進宮,地位卻差得很遠。後來安德海因過分張狂,終于以“違背祖制,擅離京師”的罪名,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山東巡撫丁寶桢砍頭。

李蓮英是個十分聰明乖巧的人,他從安德海事件中明白了應該如何擺正主子和奴才之間的關系。李蓮英不僅學會了揣摩主子的脾氣和愛好,千方百計地讨主子歡喜,還能時時處處謹慎小心。墓志銘中說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嘗稍懈。”也就是對主子恭敬,對下屬寬厚,多少年來不敢松懈。這也算是李蓮英成功的秘訣吧。

慈禧太後愛看京戲,常賞賜藝人一點東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員楊小樓的戲後,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滿桌子的糕點說:“這一些賜給你,帶回去吧!”

楊小樓叩頭謝恩,他不想要糕點,便壯着膽子說:“叩謝老佛爺,這些貴重之物,奴才不敢領,請……另外恩賜點……”

“要什麼?”慈禧心情不錯,并未發怒。

楊小樓又叩頭說:“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字’給奴才。”慈禧聽了,一時高興,便讓太監捧來筆墨紙硯。慈禧舉筆一揮,就寫了一個“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爺,看了慈禧寫的字,悄悄地說:“福字是‘視’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楊小樓一看,這字寫錯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議論,豈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後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

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慈禧太後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讓楊小樓拿去錯字,又不好意思再要過來。

旁邊的李蓮英腦子一動,笑呵呵地說:“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點’呀!”楊小樓一聽,腦筋轉過彎來,連忙叩首道:“老佛爺福多,這萬人之上之福,奴才怎麼敢領呢!”慈禧太後正為下不了台而發愁,聽這麼一說,急忙順水推舟,笑着說:“好吧,隔天再賜你吧。”就這樣,李蓮英為二人解脫了窘境。

圖檔同治十三年,26歲的李蓮英任儲秀宮掌案首領大太監。這個職務一般需進宮服役30年才有資格擔任,而李蓮英此時進宮剛滿17年。

光緒五年,李蓮英出任儲秀宮四品花翎總管。随着慈禧日益大權獨攬,李蓮英的聲望地位也變得顯赫起來。李蓮英31歲時,就已經可以和敬事房大總管(清宮太監總頭目)平起平坐了。

光緒二十年,46歲的李蓮英被賞戴二品頂戴花翎。雖說這隻是一種榮譽的象征,但這是太監中從未有過的。雍正皇帝規定太監品級以四品為限,慈禧卻為李蓮英突破了祖上傳下來的規矩。

令人不解的是,李蓮英雖受慈禧恩寵,卻始終未離開過慈禧,還當上了敬事房大總管。是慈禧不願、李蓮英自己不願還是有人從中作梗,就不得而知了。

慈禧與李蓮英幾十年形成的感情非同一般。慈禧在政治上是一個權力欲望極強、心狠手辣的獨裁者,但同時也是一個感情脆弱、害怕孤獨的老女人。

幾十年來,慈禧身邊的奴婢換了一茬又一茬,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德海就隻有李蓮英了。晚清太監劉興橋等人回憶說,慈禧與李蓮英之間的感情十分深厚,能化解慈禧的煩惱并最會服侍她的隻有李蓮英。

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劉興橋說:“每天三頓飯,早晚起居,他倆都互派太監或當面問候……在西苑、頤和園居住的時候,慈禧太後還經常來找李蓮英:‘連英啊!咱們遛彎去呀!’慈禧太後有時還把李蓮英召到她的寝宮,談些黃老長生之術,兩人常常談到深夜。”

從這段記述可以看出,李蓮英實際上成為晚年慈禧生活中一刻也不能離開的“伴”。

李蓮英為讨好慈禧要挖空了心思。有一次慈禧過壽遊頤和園。李蓮英為慈禧安排節目放生鳥魚。當打開鳥籠魚簍後,鳥魚相繼出來,沒過一分鐘便又回來了。這是李蓮英說‘老佛爺洪福齊天,連魚鳥都舍不得走呢’慈禧雖然知道其中必有隐情,聽到李蓮英的話也十分中聽。便大賞李蓮英。其實這都是李蓮英訓練出來的。把鳥魚餓一天然後打開讓其飛出,然後又在籠簍裡放入食物引其而歸。

慈禧對李蓮英的寵信與日俱增,确實引起朝野的議論和不安。有人說李蓮英權傾朝野,收受賄賂,投到他門下就能當高官;有人說他“幹預朝政,廣植私黨”;甚至還有人說他陷害擁護維新、站在光緒一邊的大臣。

光緒十二年(1886年)四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稱北洋海軍已訓練成軍,奏請朝廷派大臣檢閱。慈禧就派總理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前去巡閱。由于醇親王是光緒皇帝生父,身份高貴,是以要加派太監、禦醫随行。而醇親王是一個城府很深且非常謹慎的人,他主動要求派李蓮英随行,以減少太後對自己的猜忌,慈禧馬上準許了。

醇親王五月初一回北京複命,這時朝廷中一片不滿之聲。監察禦史朱一新向光緒上奏,批評派李蓮英随醇親王視察海軍。他們還說李蓮英妄自尊大,結交地方官員,收受賄賂,理當查處。

對此,清代著名維新派人士王照說,醇親王離京後,每次接見文武官員,都讓李蓮英作陪。他的本意是避免攬權嫌疑,李蓮英可以作證。而李蓮英則記着安德海的教訓,每天穿着樸實,替親王拿着一支旱煙袋,随時裝煙、遞煙,回到住處則不見一個來訪的人。

從李蓮英一向小心謹慎的表現來看,王照的說法是較為可信的。何況朱一新的奏折裡沒舉出一樁李蓮英違法的事實。慈禧問明情況後,下令将朱一新由禦史降為主事。

光緒二十年,北洋海軍在甲午戰争中吃了大敗仗,全國輿論一片嘩然。人們不敢直接批評慈禧,就把矛頭指向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同時捎上了李蓮英。

陝西道監察禦史恩溥、福建道監察禦史安維峻、吏科給事中褚成博等人紛紛上折,指責北洋海軍将領贻誤軍機,并與總管太監李蓮英暗中來往,互相包庇。其中,安維峻奏折中有“和議出自皇太後,李蓮英實左右之”,說對日本的決策看起來是皇太後決定的,實際已被李蓮英左右了。這句話成為人們抨擊李蓮英幹預朝政的一大證據。

實際上,安維峻本意是要求慈禧不要再事事牽制皇帝,并應嚴懲李鴻章。奏折中盡管涉及到李蓮英,但隻不過是用來做鋪墊陪襯而已。

慈禧異常震怒,以皇帝的名義發上谕說,天下事都要聽皇太後的。随後,安維峻以“離間”皇太後與皇帝的罪名,被革職充軍。

朝臣們對李蓮英的抨擊都沒有結果,主要是因為攻擊都是僅憑道聽途說,拿不出真憑實據。

清史家分析,許多想在地方上謀官位的人都走過李蓮英的門路,但他是否真的去向慈禧疏通過,誰也說不清楚。以慈禧喜怒無常的性格,就是李蓮英也不敢輕舉妄動。事情辦成了,人們以為是李總管的作用,事情沒辦成,就是李總管不給面子。而多少是真、多少是假,除了太後身邊的人,誰又能說得清呢?

說李蓮英幹預政事雖然證據不足,但他貪财卻是千真萬确的。曾任懷來縣知縣的吳永曾在《庚子西狩叢談》中記述了他的一段親身經曆。

1900年,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率光緒及百官出逃,吳永在随駕西行途中任糧台會辦,掌握錢糧大權。他回憶,到山西後,太後的排場越來越大,一切費用都要地方承擔,太監們則趁機勒索錢财。

像首領太監以及有點權力的小太監,都需要幾兩或十幾兩銀子打發。但總管太監就不同了,沒有個一百兩左右是絕對不行的。

不僅如此,李蓮英等還千方百計敲詐勒索朝中辦事官員。江甯織造是内務府設在南京的機構,負責辦理綢緞服裝并采買各種禦用物品。江甯織造每次織辦服裝衣料時,都要向宮中太監請示并領回畫樣,按圖制作,這便是李蓮英一夥太監索要錢财的機會。

光緒十二年八月初三,江甯織造駐京人員來煜在給江甯織造廣厚的信中說,李蓮英借他們拿圖樣勒索白銀120兩。來煜在信中說,要是别人還能用好言好語去磨,惟有這位李總管不好對付。

以慈禧的精明老練,她不可能不知道身邊太監有些胡作非為,但隻要他們不幹預政事,把她自己侍候得舒舒服服,太監們貪點錢财在她眼裡根本算不了什麼。

慈禧與光緒不和,深受慈禧寵愛的李蓮英如何在兩人之間相處呢?兩面讨好、八面玲珑的做法,是他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和自我保全的政策。

有人說他站在太後一邊,反對變法,陷害帝黨,甚至還有人說光緒就是李蓮英下毒害死的。但也有人說李蓮英生性圓滑,兩面讨好,不但太後喜歡他,就連光緒也因為從小受到他的看護而喜愛他,并誇他“忠心事主”。

王照曾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慈禧率光緒和文武百官出逃後返京,走到保定住下。太後睡覺的地方被褥鋪陳華美,李蓮英住的稍差一點,但也很不錯。而光緒睡覺的地方卻很凄慘。李蓮英侍候慈禧睡下後前來探望,見光緒在燈前枯坐,小太監無一人在殿内值班。一問才知皇帝竟然鋪的蓋的都沒有,時值隆冬季節,根本無法睡覺。李蓮英當即跪下抱着光緒的腿痛哭:“奴才們罪該萬死!”并把自己的被褥抱來讓光緒使用。光緒後來回憶西逃的苦楚時曾說:“若無李安達(對太監稱安達,是一種尊敬或巴結的意思),我活不到今天。”

戊戌變法後,李蓮英出言謹慎,沒有鮮明地表态站在慈禧一邊,慈禧從此在感情上對他有些疏遠。西逃回到北京後,李蓮英認為自己這一輩子侍候皇家還是盡職盡責的,可以考慮退休了。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儀鸾殿。李蓮英辦理完慈禧的喪事,于宣統元年(1909年)二月初二,離開生活了51年的皇宮。

1985年,佟洵發表文章《李蓮英死因之謎》。文章中,不僅首次披露了1966年挖掘李蓮英之墓的全過程,以及李蓮英身首異處的真相,更提出了李蓮英死于非命的觀點。但在學界,卻有不同的聲音。唐益年,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研究員。這些年來,他幾乎翻閱了全部的清代太監檔案。對于李蓮英究竟是否死于非命,他并沒有給出肯定或否定的評斷,但他認為,在那些流傳于民間的種種說法中,有諸多值得商榷之處。

在唐益年眼中,機警圓滑的李蓮英絕不可能是被宮中仇敵所殺。唐益年認為,在清朝開國之初,順治皇帝就立了一個鐵牌,規定了太監不許幹預朝政,是以李蓮英根本不可能參與朝廷内的黨派之争,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可能得罪了革命黨人,等他臨死出宮時,對于政事更沒影響了,是以殺他沒任何意義。同時唐益年還認為,李蓮英被悍匪殺死于讨債路上的故事更是杜撰。無論是李蓮英的财富地位,還是他離宮後歲過甲子的年齡,都不可能親自出門讨要債務。

在民間,關于李蓮英之死有多種說法。有傳說,他死于革命黨之手。因為李蓮英正好死在辛亥革命時期。此外,有傳言說李蓮英被宮中的仇敵所害,也有人說他被殺死在去山東讨債的路上。

圍繞李蓮英出宮和他的身後事,又有許多傳說。有人說他是看到光緒弟弟載沣監國攝政,恐遭報複退居宮外;也有人說,李連英死後,宮中太監紛紛搶奪他的遺産,隆裕太後将财産全部充公;還有人說,李蓮英生前得罪了許多人,出宮後深居簡出,但最終還是被人在後海附近暗殺。

類似傳說雖十分盛行,但從當時清宮對李蓮英出宮及死後的安排來看,這些傳說都無法令人置信。 但是為何李蓮英的墓中隻剩他的頭顱,而其軀體不知去向,無人得知其因。但是至少,李蓮英是病死的這一說法站不住腳。

作為一個太監,李蓮英的身份極為卑賤。不同的是,由于慈禧太後的賞識和寵愛,他享受到了皇宮太監前所未有的權力和地位,金錢财富也滾滾而來。但也正因與慈禧的這層特殊關系,他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

李蓮英的墳墓早1966年就被破壞了,隻有墓志銘的拓片保留了下來。

李蓮英死于宣統三年,時年64歲。這時,綿延了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已是風雨飄搖,滅亡隻在旦夕之間。

文化大革命期間李蓮英的墳墓遭到挖掘,一名教師被委派下去清理,結果下去打開棺材以後發現他的棺材裡隻有一顆頭顱和一條長辮子,屍體身軀無緣卻無故消失了,具體去向無從考證,但是李蓮英的碑文上面介紹其屍身是完整的,最大的可能就是生前得罪人太多了才導緻死後才身首異處。比較悲慘的說,李蓮英埋葬有頭無身記錄的檔案保留在當今的清廷檔案裡面 。但李蓮英的過繼孫女李樂正說,祖父死于痢疾,得病三四天就突然死亡。但有專家懷疑了這種解釋,因為按1911年3月4日來講,正是初春季節,這個季節得痢疾讓人費解。

對于這些不同版本的傳言,雖然都沒有找到李蓮英被殺的直接證據,但專家認為,那些史料中模糊的記載,以及散布于民間的傳聞,以至李蓮英後人言語中的破綻,都已經暗示了李蓮英之死的種種蹊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