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下辯之戰,曹家千裡駒一戰成名

下辯之戰,曹家千裡駒一戰成名

作者:握中懸璧(公号同名),授權讀史釋出。曹操篡漢連載11

就在曹操忙于籌備稱王,以及立太子等諸多事宜的時候,劉備也沒閑着,在休養生息的同時,也在籌劃着下一步的軍事行動。

之前張飛于巴西郡大破張郃,相當于把曹操的勢力徹底趕出了四川盆地,此後攻守之勢互易,輪到劉備一方主動進攻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217年年底,劉備帳下首席謀士法正感覺時機已經成熟,适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即著名的漢中三策,這也成了蜀漢之後幾十年間對外戰略的基本政策。

所謂漢中三策,基本是遠期、中期和近期三個目标。遠期目标為消滅曹操、匡扶漢室,中期目标為蠶食雍涼、擴充實力,而近期目标則是穩守漢中,伺機待發。

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第七)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上中下三策并不沖突,隻是實作的先後順序有所不同,但有一點,大前提就是要拿下漢中,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下辯之戰,曹家千裡駒一戰成名

對于拿下漢中,法正極有把握,他的理由主要有兩點。第一是曹操集團内部有問題,是以曹操不得不回去而無力繼續進犯。第二就是漢中守将夏侯淵和張郃并不比我方将領強,我們完全有一戰之力。

按法正的規劃,就是要抓住曹操本人無暇顧及漢中,而當地防守力量又并不強大的這個視窗期大舉進攻,趁曹操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漢中就已經到手了。即使曹操以後親自來征讨,彼時主客之勢互易,優勢也不在對方了。

至于拿下漢中以後,那就是囤積錢糧兵馬,等待機會實作上面三個目标了。

從後面的發展來看,法正所料一點不差,這也證明了漢中三策的深謀遠慮。

如此良策,劉備自然是欣然采納,漢中大戰就此拉開序幕。

劉備率先出招,他的戰略部署是讓張飛、馬超、吳蘭作為先頭部隊先行出發,進軍武都郡下辯(今甘肅成縣一帶)。而進攻漢中的主力部隊則由他親自率領。

下辯之戰,曹家千裡駒一戰成名

這一安排的目的就是率先占據有利位置,即兵法中所說的“争地”,牽制曹操關中方向的援軍,而主力大軍則争取在這段時間殺入漢中盆地。

由于褒斜棧道很可能并未修繕完工,曹操進軍漢中的必經之路仍然是陳倉道,而陳倉道正好經過武都郡,堵在這裡,曹操就很難對漢中進行支援了。是以曹操是必須要來争奪武都的。

作為武都郡郡治,下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扼守在祁山道上,還可以阻擊隴右方向南下的援軍。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個安排有些不妥,因為占據下辯并不能阻斷陳倉道,是以張飛等人這支先頭部隊不如駐守陳倉道與祁山道的交彙處,也就是河池(今甘肅省徽縣一帶)。這樣一來可以同時抵禦關中和隴右方向的援軍。

這種思路自然是沒問題的,不過在當時的情況下可能并不是最優選。主要原因就是河池并不利于防守。

之前曹操征讨張魯時,在武都遭遇了當地氐人的激烈抵抗,在到達河池後,氐王窦茂率一萬多人恃險據守,戰敗後被曹軍屠殺殆盡。

這次戰役破壞程度極大,曹軍在殺死反抗者的同時,很有可能也對河池的城防系統進行大肆破壞,以免将來仍有人恃險作亂。

是以我推測在劉備軍先鋒北上之時,河池地區沒有狀況良好的城池可供駐守。

而下辯卻有它的優勢,216年的時候,夏侯淵曾對武都的羌氐發動過一次打擊,在下辯繳獲糧草十幾萬斛。

還擊武都氐羌下辯,收氐谷十馀萬斛。(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第九)

這些糧草的下落無法探究,不過也很可能并未全部運回南鄭。也就是說目前下辯大機率是有糧草的,這也是利于駐守的一個優勢。

再看本次出兵的将領陣容,分别是張飛、馬超、吳蘭。

下辯之戰,曹家千裡駒一戰成名

吳蘭隻是個小角色,事迹不詳,而且也沒有确鑿證據證明他和劉備的大舅哥吳懿有什麼關系,是以這裡不做讨論。而張飛作為劉備身邊最親信的将領,也自不必說。

我們主要來看看馬超。劉備這支先頭部隊的主将肯定是張飛,而馬超的作用則主要是利用他在少數民族中的威望拉攏對方。

之前河池氐人被曹軍大肆屠殺,是以氐人在河池的影響力已經很薄弱了,馬超去了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而夏侯淵之前在下辯卻沒有這樣的殺戮,是以這裡少數民族的勢力肯定明顯強于河池。

也就是說馬超隻有在下辯才能發揮出自己的價值來。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這一戰略部署的成效明顯,随着劉備軍先鋒進軍下辯,當地氐王雷定立刻發動一萬多人響應。

以上這三點,應該就是劉備軍先鋒選擇下辯,而不是河池作為據點的主要原因。

而且下辯也并不是不能防備曹軍從關中方向的增援,因為曹軍增援部隊不可能放着下辯的敵軍不管直奔漢中,那樣的話後路就會被切斷。

是以說屯兵下辯同樣可以達到震懾陳倉道援軍的目的 。

下辯之戰,曹家千裡駒一戰成名

不過這隻先頭部隊人數應該不會太多,而他們北上的時候勢必要經過漢中盆地西面的門戶陽平關,曹軍在此地必然是有重兵駐守的,他們就不怕遭到曹軍的襲擊嗎?

事實上張飛馬超等人并沒有走大路,而是走了通過沮縣的小路,沮縣位于沮水之畔,作為漢水的支流,沿着沮水北上,便可不經過陽平關直接從金牛道轉到陳倉道上,達到“暗渡陳倉”的目的。

會劉備遣張飛、馬超等從沮道趣下辯,而氐雷定等七部萬馀落反應之。(三國志魏書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而且這一次出兵對馬超來說也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他可以會一會老對手了。

時任武都太守正是當初和馬超在隴右殺得難解難分的楊阜,兩個人可以說是有着血海深仇。不過單憑楊阜肯定難以抵擋,等待援軍是必然的。

曹操收到這一消息後也明白事态的嚴重性,急令曹洪帶兵前往支援,曹休、曹真随行。

這一紀錄出自武帝本紀,而曹洪本傳竟然隻字未提,考慮到下辯之戰是一場勝利,這樣就很不尋常了。

事實上曹洪自從曹操南征荊州之後,就在史書上銷聲匿迹了,等到他再次于史書中出現的時候,中間足足有着十年的空白。

早年的曹洪跟随曹操東征西讨,曾是曹操的救命恩人,後來官渡之戰時,曹操親自領兵襲擊袁紹辎重,而曹洪完美地守住了大學營沒有被袁紹攻破,也是立下大功的。由此可見,曹洪并非庸才。

可是曹魏一代宗室将領中,夏侯惇、夏侯淵和曹仁都排在他前面,而且以上三人分别獨當一面。其中夏侯惇負責東線合肥,曹仁負責中線荊州,而夏侯淵負責西線漢中。

偏偏隻有曹洪被曹操棄用了,而且幾乎是雪藏了十年之久,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很可能是因為曹洪在功成名就後逐漸暴露了本性,迅速腐化堕落,于是為曹操所不喜。

其實這種苗頭早就出現了,在十多年前曹操還沒做丞相的時候,有一次做資産評估,谯縣縣令做出的評估結果是曹洪家資可比公侯。曹操聽後說了一句:“我的資産也比不了他啊。”

這當然不是誇贊,而是曹操對曹洪斂财行為的諷刺。

下辯之戰,曹家千裡駒一戰成名

曹洪不光貪财,而且性格放蕩,目無法度。下辯之戰結束後,在慶功宴上他竟然讓一幫衣着暴露的歌女來表演。

雖然他是來援救武都的,但這也太過分了,軍中豈能有這種場面?楊阜站出來大聲斥責,曹洪這才醒悟過來。

這人和人之間就怕比較,夏侯惇清正廉明,曹仁恪守律法,這就比曹洪強多了。

再加上曹操本來就是崇尚節儉的人,是以對其愈發不喜歡進而棄用。我想如果曹純還活着的話,這一次曹洪都不一定有機會。

不過現在曹操是真心想要重新啟用他了嗎?當然不是,曹操說得明明白白,曹洪和漢高祖劉邦一樣貪财好色,身邊沒人管着不行。曹操早就把他看透了。

其實曹操真正想用的是曹休,曹家千裡駒由此閃亮登場。

之前在講石亭之戰時提到過曹休,不過那時他成了陸遜赫赫戰功的背景闆。

但這并不代表曹休無能,畢竟陸遜實在太強。事實上曹休是曹魏宗室二代中的佼佼者。

曹操對其非常器重,稱贊他是我家的千裡馬,出征的時候也時常帶着他。這些年耳濡目染下來,曹休已經積累了足夠的軍事素養,現在就等上陣的機會了。

這一次援救武都,曹休的職位是騎都尉、參軍。不過名義上是副将,實際上曹操卻讓他做主帥。可見他的能力已經得到了認可。

太祖謂休曰:"汝雖參軍,其實帥也。"(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第九)

不過曹休畢竟資曆太淺,直接任命為主将不合适,是以就利用老資曆的曹洪做個吉祥物,實際指揮權還是交給曹休。

曹洪也算知趣,立刻把軍中大小事宜全都委托給曹休。

關于雙方兵力多寡,我想劉備這邊肯定是不占上風的,因為主力部隊是要奪取漢中的,張飛馬超的偏師作用是牽制。

聽聞曹軍南下支援,張飛選擇了分兵,他率領一部分兵力進軍固山,做出截斷曹軍後路的假象,吳蘭則負責防守下辯,馬超的動向史書沒有提及,或許是去招募羌氐了。

這個固山具體位置難以考證,宋代作品《蜀鑒》中也說固山地點不詳。

固山未詳(蜀鑒卷二)

目前似乎普遍認為固山在下辯西北,這也是譚其骧地圖中給出的結論,但我認為這種觀點有些問題。

下辯之戰,曹家千裡駒一戰成名

首先從下辯往西北走的話,那就是隴右方向了,而且再沒有向東的道路了,這樣一來,張飛還怎麼去斷從東面陳倉道而來的曹軍後路呢?難不成要向西迂回到祁山、上邽,然後再翻越隴山進攻陳倉嗎?

這種方案要奔波上千裡,可能性太低了,有些異想天開。

另一方面,此戰過後,張飛和馬超帶着殘兵敗将前往漢中和劉備彙合,可是下辯被曹軍占領後,他們根本沒有去漢中的路,這又是一個沖突點,與後續戰況發展不符。

是以如果張飛駐軍的固山在下辯西北的話,曹軍諸将應該不會做出他打算斷本方後路的判斷,而是會認為他将侵擾隴右。

是以我認為固山更有可能下辯之南。

左溪水流經下辯一帶,今天叫做青泥河,這條河向東南方向注入嘉陵江,而這一河口正好就在陳倉道附近。

嘉陵江發源自陳倉道起始點大散關的西南一帶,而陳倉古道前半段基本也是沿着嘉陵江上遊河谷修建的,是以嘉陵江上遊也叫做故道水,而陳倉道也叫故道或者嘉陵道。

這樣一來,如果張飛帶一支部隊沿着左溪水向東南進發,到達固山後原地駐守,一旦發現曹軍經過河池向西進發,他就可以馬上進至左溪水與嘉陵江的交彙處,然後轉入陳倉道北上奪取河池,也就能達到斷曹軍後路的目的了。

這就是我判斷固山在下辯之南的理由,很可能是左溪水流域的某座山。

下辯之戰,曹家千裡駒一戰成名

218年三月,曹軍進至武都。聽聞對方動向後,諸将議論紛紛,不敢輕舉妄動。

這時候曹休完美地盡到了主帥的責任,他站出來,做出了精準的判斷。他說:“張飛要是真想斷我們的後路,必然是暗中行事,唯恐被我們發覺。如今他大張旗鼓,那肯定是迷惑我們。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先擊破下辯的吳蘭,那張飛也就不足為慮了。”

曹休做出這種判斷的依據應該是他知道張飛兵力不足,沒有能力在截斷本方後路的同時守住下辯,是以隻能虛張聲勢。而這一結果造成的就是下辯防守空虛,正是絕好的機會。

曹洪對他言聽計從,立刻發兵直撲下辯,吳蘭兵力不足,大敗而逃,雷銅、任夔戰死。曹軍先聲奪人,取得了漢中之戰的開門紅。

由于曹軍是從東面殺來,向東通往漢中的道路已經被堵死了,是以吳蘭隻能向西退往陰平,後為當地氐人首領強端所殺。

下辯之戰,曹家千裡駒一戰成名

按三國志的描述,張飛分兵固山這一部署是遵照劉備的訓示,他應該是授意張飛虛張聲勢迷惑曹軍,給自己進攻漢中争取時間。

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第九)

事實上,如果張飛和吳蘭一起死守下辯,同樣可以達到牽制的目的,而且戰敗的風險要低得多。但最後卻在沒有優勢的情況下貿然分兵,反而弄巧成拙。

這個失誤成就了曹休,從此他一戰成名,逐漸成為曹魏宗室二代中的頂梁柱。

不過目前劉備的形勢倒不算太惡劣,因為曹洪這支人馬并沒有前往漢中支援夏侯淵,整個漢中之戰期間,他都駐留在武都,目的應該是保持陳倉道的通暢。而他是在曹操撤兵以後才傳回關中的。

也就是說下辯之戰雖敗,但對全局并沒有太大的影響,漢中大戰勝負的傾向,仍然要看劉備主力這一路。

218年夏秋之交,劉備大軍集結于陽平關以西,法正、黃權、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一幹文臣武将随行,這幾乎已經算是頂級配置了。

而曹軍也是不遑多讓,夏侯淵手下張郃、徐晃、郭淮等也是人才濟濟。

雙方将星雲集,一場巅峰對決即将打響。

繼續閱讀